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彝族当代母语文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彝族母语文学主要以民间文学的形式存在,除了大量的史诗与歌谣,还有数不胜数的民间故事。彝族母语文学作家的创作大多植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史诗、故事等,它们可以说是彝族母语小说的源头。
说起彝族当代母语文学,我们不得不提及那些得到广泛认可,并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母语文学作品,包括贾瓦盘加的短篇小说集《情系山寨》与长篇小说《火魂》、阿蕾的短篇小说《根与花》与中短篇小说集《嫂子》、时长日黑的短篇小说集《山魂》、阿牛木支的文学评论集《当代彝文文学研究》、木帕古体的诗集《鹰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获省级奖项的优秀作品,比如阿库乌雾的诗集《冬天的河流》与《虎迹》、阿说伍萨的短篇小说《不能忘却的怀念》、莫色日吉的长诗《黑皮肤》、海来木呷长诗《自叹》、阿克鸠射的长篇小说《雾中情缘》等。
目前,彝族母语文学作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梯次队伍。比如以阿鲁斯基、阿蕾、俄狄万清等为代表的老一批作家;以贾瓦盘加、阿库乌雾、时长日黑、阿牛木支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以木帕古体、阿克鸠射、吉俄伍沙等为代表的新一批作家。这些不同年龄结构的彝族母语作家们,为彝族母语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在,笔者以沙马加甲彝汉文中短篇小说选集《乡里乡亲》为例,对彝族当代母语文学的乡土性与民族性进行简单的梳理与解读。
《乡里乡亲》是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作家重点扶持作品,选集共收录了沙马加甲近30多年来潜心创作,并发表于各级文学刊物的23篇彝文中短篇小说和18篇汉文中短篇小说,全书43万字,展现了鲜明的乡土性与民族性。
乡土性,也就是本土性与民间性。《乡里乡亲》里收录的每一篇小说的语言、形式、结构,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其蕴含的本土性与民间性。首先,在语言上,沙马加甲以质朴灵动的本土语言和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彝族聚居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比如,把吵架称为“嘴巴仗”、把精神抚慰称为“洗脸皮”、把远亲不如近邻说成“好邻居胜过远亲”等,虽看起来有些生涩,但实则很有乡土性。其次,在形式上,沙马加甲采用彝族民间故事的表述方式,使每一篇小说读起来都曲折动人。比如《村干部木嘎拉且轶事》、《毒品与灾难》等。再次,从结构上,沙马加甲主要采用严丝合缝、前呼后应、错落有致的框架结构来表达故事中主人公的生存智慧、思想感情、道德观念等,比如《姻缘》、《情投意合》等。
民族性,也就是具有自身独有的民族特色。彝族母语文学作品大多以彝族人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呈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彝族社会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艺术特色。《乡里乡亲》里的作品,无一不展现出这样的特点。比如,《情投意合》中曲木阿呷与海来比各“没有两美两好,只有情投意合”的爱情故事等,都昭示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了彝族人民特有的精神面貌。
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彝族当代母语文学作品还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性。沙马加甲是实力派彝族母语作家,自然也不例外。比如,收录在《乡里乡亲》里的《喜新厌旧之后……》等短篇小说,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说,《乡里乡亲》语言生动质朴,文字干净利落,人物情感饱满,故事叙述深刻细腻,故事构思独到精巧,为彝族母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