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云南省砚山县境内居住着壮、彝、苗、回、瑶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人口共48.72万。其中,彝族同胞9万余人。砚山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民族风俗、民族服饰等都保存着原生态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彝族火把节、草民节等传统节日及彝族弦子舞等,均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彝族弦子舞、弦子制作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民族文化,在这个位于云南东南部的县城已成为一种共识。
传承彝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如何传承彝族文化,砚山县从娃娃抓起,让学校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也成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场所。
走进砚山维摩彝族乡岔路口小学,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老师和学生们围成一圈,老师弹奏着彝族乐器弦子(月琴),学生们跟着音乐跳着弦子舞。校长廖寿发介绍说,学生们每天的课间操活动都是跳彝族的弦子舞。除独具特色的课间操,学校还把葫芦笙、笛子等传统乐器,以及彝族刺绣等纳入课堂教育的内容。学校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还开设了兴趣班。兴趣班每周二教授学生们学习彝族文字、彝族音乐等传统民族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让学生跳弦子舞、学彝族文字、唱彝族歌曲、做彝绣,使孩子们在快乐学习过程中培养民族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廖寿发说。
家住砚山县维摩彝族乡迷底邑六年级的学生赵美英 ,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彝族刺绣,在学校跟老师学,回家和妈妈、奶奶学。彝族刺绣是彝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从小耳濡目染,使赵美英在彝族刺绣方面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气。如今,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熏陶下,她已经能够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彝族刺绣作品
砚山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田心民族学校,有着回、汉、壮、苗、彝等800多名学生。在这里,传承民族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学校积极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交一个少数民族朋友,上一堂民族知识课,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帮助一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邀请一个民族朋友跟自己过节,跳一个少数民族舞蹈。校长马妮娜介绍说,每到火把节、“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之时,师生们都会一起跳起欢乐的弦子舞。在校外,也通过各种活动,让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
以民族文化为源泉,不断创作文艺作品
砚山弦子舞历史悠久,相传若干年以前,彝族人民被统治者视为异类,致使广大彝族人民不能在平原、坝区生活,只好逃居深山。白天不敢行动,躲在岩洞里歇息,晚上才出来猎取食物。遇到刮风下雨,衣不遮体的彝族男女老少,只好手持木棒,边舞边跳,抵御风寒。久而久之,养成跳舞、跺脚的习惯。后来发明了弦子,便以弦子之音伴而舞之。从此弦子舞一直流传至今。
弦子舞是砚山境内彝族男女老幼都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弹弦者边弹边领舞,以男女挽臂或叉腰、叉手齐舞。其步伐套路有悠心弦、二步弦、三步弦、四步弦、抖抖弦、顶灯跳弦等,弦子舞节奏鲜明,通俗易懂,表现力强,动作大方,全身上下随音乐节奏大幅度的扭动和抖动。
弦子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二人跳、三人跳、集体跳,少则十余人,多则成百上千人,还可拉手跳、男女对跳、背靠背跳。不限时间地点,可选在舞台、广场、村头村尾、山间草坪上跳,还可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场合上跳。队形可变化多样,可直排、横排、十字交叉,围成两层、三层的圆圈等。
在砚山县众多的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全民性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群众文化活动,当属弦子舞。彝族人常说:“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板痒。” 平日里,城乡群众以麦地、晒场或休闲广场为舞台,熊熊篝火燃起来,铮铮弦子弹起来,男女老少跳起来。兴致到了高潮时,整个场地更是人潮涌动,长龙般牵手跳跃,呐喊宣泄。除下雨下雪和农忙之外,几乎每夜都跳,逢年过节更是纵情欢歌。特别是每年彝族的重大节目火把节、草马节,无论聚集在哪里,到处都可听得到弦子的响声和弦子舞的脚步声。2006年,砚山县被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彝族弦子舞“之乡。2009年,砚山县弦子舞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弦子舞也成为当地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不竭源泉。该县的文艺工作者以弦子舞的艺术特点、服饰文化为元素,创作出了许多的音乐舞蹈作品。如1983年砚山县文艺工作者将黑鱼洞弦子舞创编成《草马节》,参加云南省首届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2012年在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展演中, 砚山县彝族《弦子舞》获得银奖。2013年2月,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等相关人员组成的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导演组一行9人,专门深入到黑鱼洞村对彝族弦子舞进行走访和采风。今年2月,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等专家,实地观摩彝族弦子舞发展现状后说:“黑鱼洞的彝族弦子舞作为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文化带动,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弦子舞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砚山社会经济的发展。2002年由弦子舞改编的《顶灯跳弦》参加文山州商品交易会文艺节目表演,获一等奖。不曾想,由此砚山这片古老而悠久的红土地,引起商界人士的关注,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到砚山县来考察、投资开发,带动了砚山烤烟、辣椒、三七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2003年,弦子舞被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创作编制成三套广场舞音乐舞蹈,服务城区市民群众的强身健体需求。由于弦子舞的影响,彝族服饰和饮食也得到了开发利用,特别是彝族的手工艺品。如:绣球、鞋垫、腰带、挎包等,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客户到村子里采购,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弦子舞已深深地渗透砚山彝族同胞的血脉之中。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其他民族。如今,无论在各少数民族村寨,还是在砚山县城的广场、花园、街道旁,到处可以看到跳弦子舞的身影。大家不分男女老少,无论相识与否,不论壮、苗、回、汉,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手弹三弦,扭动腰身,跳起欢快的弦子舞。彝族弦子舞已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最佳方式。彝族弦子舞的广泛开展,不仅在当地有效抵御了“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活动等负面现象的影响,也成为团结当地各族群众的一条特殊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