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11月14日,75岁的贵州省榕江县大利村村民杨秀文坐在家门口,制作侗族传统乐器琵琶琴。两天之后,是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召开的日子,峰会之前的考察活动第一站选在了大利村,因此一大早,杨秀文就把琵琶琴制作的场地“搬”到了自家门口,给200多名参会人员进行展示。
应参观人员的邀请,杨秀文弹了一曲《社会主义好》。这首曲子的旋律也许正切合他此时的心态。杨秀文说,近几年来村里旅游的人逐渐增多,有不少游客对琵琶琴感兴趣,去年就有人买了3把,一把能卖两三百元。
这自然与近几年中央不断提出要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以及黔东南州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认可和保护有关。一时间,传统村落保护似乎迎来了机遇。
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
从贵阳出发,乘车大约4个小时到达凯里市,再经过大约2个小时的颠簸,就到了杨秀文所在的村寨大利村。在将近700年历史的大利村,放眼望去,村中青石板路曲折蜿蜒,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具有侗族特色的栏杆式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鳞次栉比。这仍然是保存完好的侗族古村落。
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建筑如何能延续下来?住在一处清朝侗族四合院内50多岁的村民杨建业的讲述颇具代表性。他说,因为家里穷,几万元的木结构房子都盖不起,更别说盖砖房了。“住着没什么不方便,就是老鼠洞太多了。”他一边编着草鞋一边说。
30多岁的村民刘艳红在榕江县打工,每周末回来看老人和孩子。前几年她家把老房子拆掉,盖了新的吊脚楼。“房子老鼠洞太多,而且很多木料都腐烂了,所以就直接拆了重新盖了比较省钱的吊脚楼。但是在建造时,根据现在的居住需求进行了一些改变,比如加高了楼层、安装了玻璃窗户等。”
在大利村等古村落看起来原始古朴的整体外貌下,这些“悄然”的改变其实一直进行着。从江县高增乡的基层工作人员梁述珩介绍,在某些经济比较好的村子,一些老房子被拆除当作旧料卖掉,纯木结构的民房变为了砖木结构,小青瓦变成了琉璃瓦,甚至铁皮瓦。有的房屋还出现了铝合金窗、铁门等。
“村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仍然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变化,应该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俭表示,满足村民个体化的建房需求是保护村落景观的积极性策略,民居的更新应该以社区参与的方式,对传统民居进行宜居性改建。“比如从江县小黄村民居的修缮,我们与村民协商的结果是,在保持木结构外观的基础上,底部加固为砖结构,这样既宜居又不破坏村落的整体景观。”
“日子过得很好,不想去外面打工”
不同于很多传统村落目前的“人走村空”的状况,在黄岗村、占里村等古村,村中仍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在黄岗村,村民为参观人员表演了当地民俗活动“抬官人”和侗族大歌,村里上百人、男女老少一起参与。表演结束后,参与唱侗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抽陀螺、滚铁环。这仍然还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乡村景象。
“养得女多无银戴,养得男多无田耕”“一株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在“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占里村,随处可见张贴在街巷中流传下来的占里古歌歌谣。在这些族规族约的制约下,占里村严格控制出生人口,保持百年来人口零增长。11月14日的占里村,在侗族寨子的标志性建筑鼓楼中唱侗歌的、用古法造纸的、舂米的……村民都各自忙碌,小孩子成群结队,旁若无人地嬉戏打闹。
一位40多岁的村民带着孩子在溪边洗菜,她对记者说,家里自己种米、种菜,养猪、养鸡鸭鱼,日子过得挺好的,不想出去外面打工。
外面繁华世界的诱惑还是有的。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村寨,很少能看见20多岁的年轻人。黄岗村一位村民向记者证实,村里20多岁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去广东、浙江等地打工,过年才会回来。“我一般在家种田,农闲时去县里打工。现在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一直想着回来干点什么,比如推广这里最有特色的蔬菜韭菜。”他说。
如何留住更多的村民,让村落保持活力?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刘兆丰表示,乡村之本是农民,村落的发展首先要谋求村民生计和产业发展,其中在保护要求下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是传统村落保护成败的关键。
捍卫村落文化的完整性与独立性
与占里村、黄岗村、大利村的原生态不同,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已颇具规模。走在苗寨的街上,客栈、商铺、饭馆等比比皆是。据了解,今年前三个季度,千户苗寨的旅游收入近21亿元,同比增长36.11%。
然而,这是游客眼中的西江千户苗寨,对于苗家姑娘细宝依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她说,“很多人问我,反感不反感苗寨现在的样子。我想,对游客来说,肯定喜欢原生态;但对我来说,旅游的开发让我能做导游,我不用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我觉得这是好事。”
黄岗村的一位村民也表示:“游客能来我很欢迎。”他说,以前去县里卖东西,经常需要挑着去,卖不完再挑着回来,现在经常不用出家门就能把东西卖出去。
然而,不可否认旅游开发确实造成了村落的破坏。中国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曹昌智在峰会上展示了几组对比照片:2012年之前,黎平肇兴村还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2015年,肇兴村为旅游开发,占用农田新建了金碧辉煌的寨门。细宝依也表示,因为开发旅游,西江千户苗寨的道路被拓宽,两侧原来的民居都变成了商铺。
同时旅游带来的竞争也影响了村民的心态。一位苗族大姐在离西江千户苗寨观景台最近的地方开了一家照相的小店,不同于占里村、岜沙苗寨等村民的知足和安逸,她满脸焦躁,努力地劝说着经过店门前的游客拍张苗装照,她对记者抱怨,开店的人太多,一天连100元都赚不到。
而在周俭看来,以保护为目的的旅游开发,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社区会不会分化?传统文化会不会被异化?对村落景观化的管理是否准备好?何况发展旅游导致的传统文化异化已经初见端倪:岜沙苗寨逢年过节喜欢吹奏芦笙,跳芦笙舞,现在为了给游客表演,经常需要“过传统节日”;防火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到河边吃冷食,不准用火,但在西江千户苗寨,这一天照样开门迎客,用火、吃饭都不耽误。
对此,刘兆丰建议,要严格界定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模式,探索适合传统村落发展的人文旅游类型,划定非旅游传统村寨和旅游村寨内不对游客开放的社区等,捍卫村落自身文化的完整性与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