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锣鼓响震天,歌舞闹民间。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迎旭文化广场上,近500名观众欣赏着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下乡演出,演员的激情和观众的热情汇成一股热浪,整个广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近日,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红河州人民政府主办,以“展示民族艺术风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云南红河州蒙自市举行。活动期间,3场展演在红河大剧院激烈开赛,展演的部分优秀节目还送到了红河州的开远、个旧和蒙自基层,让广大群众共享这场民族文化艺术的盛宴。
11月下旬,由临沧、楚雄、怒江等地州组成的文艺小分队来到开远市。怒江州代表队表演的独龙族舞蹈《吉祥“卡雀哇”》为热闹的演出开了场,简练的舞蹈动作展示了独龙族人的精气神,彰显了独龙族的古朴和粗犷;而楚雄州代表队带来的《傈僳古歌》,以独特的梅葛音乐曲调引领观众感受古歌的天然与悠远。依次出场的普米族的《碗筷舞》、傣族的《涞阶恩赛·女创拳》、纳西族的《东巴吉日经》,使整场演出宛如一个民族大观园。楚雄州代表队表演的彝族舞蹈《山寨课间》也让人眼前一亮:一群10多岁的孩子,围成圆阵耍刀,大刀上下翻飞、左右盘旋,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大刀舞”的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
《山寨课间》领队负责人杨晓斌介绍,2010年起,楚雄州高峰乡中小学在课间操中推广大刀舞,不仅使这项非遗项目得到传承,也对中小学生强身健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次来自高峰中学的孩子们,仅仅通过20余天的排练就能表演得如此娴熟,得益于他们平时跳大刀舞课间操经验的积累。13岁的普万龙说,将来会一直把大刀舞传承下去。
下乡演出引人入胜,展演赛场更是精彩连连。由云南省16个州(市)、滇中产业新区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云南民族村”的1441名传承人、民间艺人,表演了73个根植民间、风情浓郁、原生原味的民族民间歌舞乐节目。这些取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的歌曲、器乐和舞蹈,多数是经国家级、省级、州(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改编而成。据统计,有100余位国家、省、州(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参与了近半数节目的演出。73个展演节目中,有50个节目是国家、省、州(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其中,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作舞曲”“铓鼓舞”“姚安坝子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大刀舞”“藏族弦子歌舞”等改编的歌舞乐节目均被搬上舞台。
彝族、哈尼族、藏族、纳西族等近20个少数民族代表队带来的表演,象脚鼓、葫芦丝、大三弦、藏胡等近30种民族乐器的集中展示,使观众走进民族艺术瑰宝的大观园。作为本次展演的评委之一,云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吴学源表示,今年是器乐类节目的“丰收年”,16个器乐节目堪称历届之最,洞经音乐和民间唢呐鼓吹乐两大乐种齐全,乐器创作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少儿弦子一窝雀》、《弦子三代乐》等节目,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器乐传承后继有人。”吴学源说。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绝妙多样的民族乐器、丰富奇异的民族语言,使人赏心悦目。展演节目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将原创性、纯朴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其中,既有表现生产劳作场景的《栽秧山歌》,也有表现日常生活场面的《三道弯》等。曲靖市马龙县农民韩初福带着妻子和5岁的女儿韩冰庆同台表演的芦笙舞《笙声不息》,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开远市民李梦娟说,希望这样的节目以后多到基层来演出。
本次展演评选出《我是小小昆明人》、《公鸡喊太阳》、《普米茶咧》等14个金奖、18个银奖和27个铜奖节目,评奖结果将纳入云南省群众文化艺术方面的政府奖项“彩云奖”。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大赛事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97年首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届。
驻云南记者 余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