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在“侗族大歌之乡”——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有一位年逾八旬的侗族老人。他20岁开始传授侗歌,一生编歌820余首,被乡亲们誉为侗乡“歌王”。他,就是贵州省级民族文化传承人、侗族老歌师贾福英。
小黄村是远近闻名的“侗歌窝”,全村760多户3800多人,全部是侗族。在小黄村“传歌河”小桥边一栋古朴的吊脚木楼里,我们见到了已经81岁高龄的贾福英老人。
说明我们的来意后,老人从昏暗的房间里搬出一摞摞已经泛黄的歌书,说:“这一堆是祖上传下来的歌,这一堆是我自己这些年来编的歌,还有那边是我记录的侗戏剧本。”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耳聪目明。他一边翻着歌本一边用侗语念给我们听,哪首歌是什么时间创作的,唱的内容是什么,解释得很详细。
“这里一共有820多首各种侗歌,有小歌、大歌,还有8部侗戏剧本,都是我编的。我想把这些留给下一代,让他们传下去。”老人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他一辈子最高兴的事情,他得抓紧时间在还能写的时候多编点歌。
我们大约估算了一下,这几摞歌书至少不下20万字。
贾福英老人的孙女贾美兰告诉我们,贾福英幼年时曾经读过私塾,像他这样能写字的老人在小黄村很少见。也正因如此,那些古老的侗歌才在他手里得以传承。
贾福英老人善于观察生活,看到有意思的事物就琢磨着编成侗歌。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高兴的事,他都能把自己的心境编成侗歌。经过反复推敲后,一首首意境深刻、脍炙人口的侗歌就这样被编出来了。
“今天上坡见只猫头鹰,在树上嘟嘟嘟嘟叫不停……”这首在当地脍炙人口的侗族儿歌《猫头鹰》,就是贾福英编出来的。这首歌不仅旋律流畅欢快,而且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模仿猫头鹰的动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编的侗歌都要先唱给大家听,大家说好的歌我才记录下来,得不到大家认可的我就不记。如果都记录下来,我编的侗歌应该有一千多首了。”贾福英老人说。
贾福英年轻时是寨子里公认的优秀男歌手,20岁就开始传歌,曾经到过榕江、黎平以及广西三江等地的许多侗族寨子教歌、传歌。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他也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悄悄外出传歌,深受大家的喜爱。
“以前我被别人请去传歌,一去就是一两个月,大家都不让我走。现在老了,去不了远的村寨教歌了,我就在寨子里教小孩子唱歌,精神好的时候还继续编写侗歌。”老人说,侗家有唱不完的歌,祖先留下来的歌要传下去。
贾福英老人的得意门生潘仕国告诉我们,贾福英老人仅在村里就有弟子不下千人,村里许多已经年过花甲的歌师当年都是老人的弟子呢。
曾经在“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获得原生态唱法“金黔奖”的“小黄十姐妹”和“小黄十二罗汉”,都是贾福英的得意门生。让老人欣慰的是,如今他的弟子们有的走南闯北,在外演唱侗族大歌发家致富了;有的成为当地有名的歌师,传歌、教歌,让侗族大歌后继有人。
如今是小黄村旅游接待文艺队队长的吴荣德,前几年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谈起贾福英老人,他十分感激:“感谢贾爷爷教了我们那么多歌,现在我们村就是靠演唱侗族大歌来吸引游客。”
“村里还有很多人自己组建侗族大歌队在贵阳、凯里等地靠唱歌谋生。收入最多的人一年能赚30多万元。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贾爷爷的徒弟。”吴荣德说。
贾福英老人说,现在他还被聘请在村里的小学当“朝阳侗歌班”的辅导老师。而村里新近又组建了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小黄歌舞文艺队”,这也让他十分欣喜。
但贾福英老人也有担心的事。他说,现在年轻人对唱侗歌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老的歌师陆续过世,带走很多侗歌。侗族没有文字,传歌只能靠口传心授,怎样留住这些东西,让他费尽了心思。
“我现在准备把我知道的所有的侗歌写成一本书,用汉语翻译出来,拿国家给我的文化传承人补助金,请人打印出来。”贾福英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