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作品 >> 正文
5月1日,搭乘便车,我来到了泸定县德威乡大渡河畔一个叫石门坎的地方。经由当地文化人董祖信老师的引领,到达此行采访的目的地——周华明家。
车停靠公路边上,跃入眼帘的是一棵硕大的金槐树,撑开满树灿黄的金槐花;花树下一间简朴的土石墙小屋,门半掩着。董老师推门唤“老周”,屋内无人应答。董老师掩门后又退出,屈指叩门,门内有女人声音答应并开门来迎。董老师称呼她:弟妹。她50多岁,面露微笑。
我们随这女人穿过一间光线暗淡的屋子后,眼前豁然一个水泥铺就的宽敞露台。露台整洁干净,露台边沿种满大盆栽的花草,香气扑鼻,沁人心脾。赏花之余,女人欢喜地从水池中捞起形态各异的袖珍奇石供我们观赏。显然,她已习惯如我们这般来意的造访者。这期间,从屋内走出一位五十开外的男人。男人瘦长脸型,骨架高大,他就是周华明。
周华明一脸淳朴的笑容,站在露台边沿指向大渡河岸,我看到了一个搭建在大渡河上的缓斜坡地形的苍翠植物园林。周华明引领我穿过露台下摆放着几个硕大奇石的房间,沿石梯拾级而下。一片葱茏密匝的爬山虎从河边向上攀缓,止于露台边沿。继续往下,一路有浅绿苔藓。石梯两旁,竹林掩映;竹林根部,野花星星点点,色彩斑斓,仿佛遗失在童年的花纽扣。再往下,有一排整齐的盆栽兰草。跟随周华明的脚步,直至石梯最底层,几株浓密的阔叶大树包围着整个的园林景致。大树外,便是奔腾的大渡河,从周华明的这方天地喧响而过。
一
周华明是泸定县皮革厂的一名下岗职工。1986年,由于工厂不景气,周华明面临养家糊口的困境,便按政策停薪留职离开了皮革厂,去磨西镇上自谋生路。在磨西镇天主教堂,他们一家人租了两间小房屋安顿下来。周华明在磨西镇置备了补鞋工具,凭着心灵手巧、为人厚道,他很快就熟悉了补鞋的行当。每天几毛钱的收入,在当时能勉强为生,可一到孩子们上学时,周华明又陷入了困境。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华明在磨西镇上接触到了一些外来收购兰草的商人。他询问了当时的行情,觉得兰草的价格不菲,而且泸定气候温湿,适宜兰草生长。周华明意识到挖兰草是一个很好的生活门路。周华明上路后,便带着爱人刘明兰一同上山寻兰草。兰草多长在深山幽谷,不易得。最初,周华明对兰草的种类没有研究,挖回的兰草大多没有价值。周华明托人买回关于兰草的相关资料细致研究。此后上山,周华明夫妇便能够识别出兰草的贵贱。偶尔,他们会寻得一两株名贵的兰草解决家里的窘况。
有时,挖回兰草等不到收购的人,周华明就只好把它培育在家里。兰草的培养过程需极其小心。越是名贵的兰草越是矜娇,越不好养活。刘明兰说,兰草因为种类的不同,适宜的温度也有所不同,养它们像养奶娃一样,可就是这样悉心养育,它们也常会枯萎。
时间长了,刘明兰养兰养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春、夏、秋季,兰花要在室外及阳台培养,要在通风良好、空气湿润、无环境污染的地方。培养兰草,靠近河岸更好,因为能汲取到河水的湿气,或者有乔木或竹林遮阳的地方,减少阳光照射。可那时,周华明一家连容身处所都是租住的,哪里能给兰草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呢。
为了养兰草,两人变卖家里所有家当,筹措到8000元钱在石门坎简易地搭建起了与兰草同居的家园。养兰有谚语:“荫多叶好,阳多花好。”周华明开始四处去寻与兰草生生相惜的一草一木,栽培在这方小天地里。那些庇护着兰花生长的茂林修竹就是周华明夫妇从山上挖回栽种在这里的。他们俩一天天看着这些竹林树木,一寸一寸长高,心里满是愉悦。
周华明说,爱人的名字中间有一个兰字,他相信兰草会给他们家带来好运气。果真,兰花救了他们一家人的命。如今,周华明的一对儿女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周华明说,现在,他们该在这个家园里休养生息了。说着,周华明乐呵呵地去牵住妻子的手问到:“你说,我说的有没道理?”妻子只笑不答。刘明兰是当地农民,朴实善良,与周华明荣辱与共实属难得。
说话间,刘明兰从屋内取出几本影集和一摞红色的荣誉证书,说这些都是周华明历年在省城参加花卉展览的获奖证书。我好奇地问刘明兰,哪一种兰草是他们养过的最名贵的?刘明兰说那是他们过去养的一盆宽口杓兰,在花展中获了二等奖。它的来历不简单。周华明翻越几座山岭才发现了它,带回家中养在路边,等待旅游旺季买家到来。那时,周华明家门外有筑路队,他们在爆破石头时把这盆兰草炸得七零八碎。筑路队知道兰草的价值,当场就作了赔偿。虽然周华明家拿到了钱,可仍然痛惜这盆兰花的命运。刘明兰在路边收拾那些碎片时,见到兰花根部完整地包藏在土里,于是拿回家中精心栽种。第二年,兰花竟然发了苗,开了花。周华明拿去参展获了奖。这让刘明兰高兴异常。
也就是那次参展,周华明结识了一位80多岁的德国朋友。他喜爱兰花超乎常人。参展的那几天,这位德国老人一直围着这盆杓兰,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展会结束那天,他与周华明互换了联系方式。第二年,这位德国老人就来到周华明家中作客,为周华明带了数码相机等礼物,希望周华明能带路去山上寻兰。
第二天,周华明带着老人,爬上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山路陡峭,老人由当地的两名村民搀扶上路,几次跌倒在地,但老人一点也没退缩。最后,在长有一棵刺藤的岩壁下,周华明发现了一朵开着清浅白花的宽口杓兰。他欢喜地指给老人看。老人如获至宝,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用相机不停地拍照,顾不得刺藤树扎人。周华明心想,客人千里迢迢来到泸定,又这么喜欢这棵杓兰,就给老人比画,自己愿意把这棵杓兰挖起相送。老人勃然大怒,赶忙摆手,说着“NO、NO”,语气明显不愉快。老人身旁的翻译解释说,老人此行是希望有缘亲眼目睹已濒临灭绝的稀有兰草还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今天见到了死也瞑目;希望周华明放过这棵兰草,让它自由地生长在这片天地间。
老人教诲周华明,学会保护环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兰草。一席话令周华明感触甚深。兰草救了周华明一家人的命,理当回报大自然,竭力保护好兰草。周华明也被自己的话感染了,他说,从此,自己学会了保护山间这精灵般的兰草。
二
这些年,因为兰草,周华明夫妇有机会到外地参展。在展览会上,他们看见了形态各异的石头,就觉得这些奇异的石头在自己家乡泸定有许多。回来后,他们夫妇俩也开始捡拾各式各样的石头。他们不得收藏家的要领,可是他们知道收藏奇石多含有个人的好恶和观念,奇石虽无定法,但仍有规律可循。周明华将他的奇石拿给我看,他的奇石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周华明说这些奇石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代表着泸定的一方山水。
他们收藏的奇石中,数贝壳化石最多。周华明夫妇在茶余饭后,提上篮子在大渡河捡回来后,一直把它们养在水池里,每天让流动的自来水浸润着。周华明让妻子用盘子装盛些端来让我细看。石块一粒粒都是饱满闭合的贝壳石。其形是扇形,纹路清晰可见。这些石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代的风化、冲刷。我惊叹不已。
周华明说,收藏石头也没有想过要赚钱,每块石头都经历了久远的时间冲刷。收藏它们,可以陶冶情趣,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通过奇石展览,展示泸定的风景……
除了奇石,他们还收藏古钱币。这是周华明在种兰草之前和之后一直持续在做的事情。周华明说,许多钱币的获得都在人群密集的会场。每年磨西镇白马寺庙会都会涌来四面八方的人朝拜,朝拜者中老人居多。有的老人把那些铸造精美的钱币,用皮绳从方正井口穿入配带在腰间,有的当作纽扣佩戴在脖子上。佩戴的年代久了,钱币会显得光滑锃亮。
周华明凭着警觉灵敏的视线在人丛中寻找它们,并凑上前去与老人攀谈。然后聊起老人的古钱币来自哪里,愿不愿意出售等话题。老人觉得价格相当还是会爽快地取下来卖了。周华明并不知道他收到的古钱币本身的价值和年代,许多时候全凭直觉。老人们的铜币大多都是从老一辈手中传得,代代相传也不知晓具体渊源。
周华明还说起当时听说岚安乡有一户人家,家境清贫却有几十个古钱币镇宅。周华明费了两天的脚力走访到这户人家,这家人拿出钱币时,币上都长了一层浓重的绿锈。其中有一枚是自己从未见过的开国钱币,问这家主人可否愿意单独卖出。主人说若卖就一并卖,开价也着实昂贵。周华明无力买下,也不甘心,仍就一次次登门求购这枚开国钱币。这家人觉得周华明一次次登门,认为这些古钱币有超出他们预料的价值,开价更高了,周华明只好舍弃。言谈间,周华明仍对那古币表示出无限惋惜。
周华明收藏了很多钱币,却没有卖出。他说,那年头饭都吃不上,也没有舍得卖出一枚钱币,是因为他觉得来之不易。和钱币自身的价值相比,他更珍视与这些钱币结缘的故事以及情缘。收集钱币,在不知不觉中到最后就成了收藏。
周华明说苦日子总算是走过来了,现在就更不能卖了,要把这些钱币放在家里,留给子孙后代。董祖信老师在旁说,要卖也要卖给国家或是当地的文物局,让大家一起见证泸定的古钱币历史。
三
采访结束,天下起了小雨,周华明在露台上撑开一把大伞。周华明说,一路走来也不必说什么艰辛苦难,也不必夸赞什么荣耀。如今,总有担忧在心里隐隐作痛,有时彻夜难眠。这些年,挖兰草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为获得一棵兰草掘地三尺,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常此以往,兰草将无处生长。他愿以身作则,多培植珍贵兰草还归到山岭间。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保护好生态。一席话感心动耳。
周华明妻子从家中取出泡酒,我们围坐在奇石、兰花、古钱币这样的氛围中品酒。刘明兰说,这是从山上寻来的蕨灵芝浸泡了几个年头的酒。长期喝这酒能够神清气爽,润肺去燥,增强记忆。我饮下珍贵的灵芝酒,入口甘甜,醇香浓郁。感慨间,留意端详了刘明兰、周华明以及董祖信老师。是的,他们气色红润,神采飘逸。在他们身旁的一棵黄桷兰,花多含苞,缀满枝头,正四溢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