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大美黔东南 京城展风采

——黔东南州建州60周年成就展侧记

//m.zimplifyit.com 2016年06月21日16:30 来源:中国民族网 安宁宁
莫厌学(左)在教观众吹芦笙。 安宁宁摄莫厌学(左)在教观众吹芦笙。 安宁宁摄

  60年风雨兼程,60年成就辉煌。

  6月20日上午10时,伴随着精彩的民族舞蹈和嘹亮的侗族大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拉开帷幕。

  黔东南州委副书记杨昌鹏表示,举办这次成就展,旨在通过回顾黔东南州60年沧桑巨变,增强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国家级“非遗”绽放光彩    

  进入成就展序厅,以苗族帽子为造型的巨大显示屏,滚动播放着60年来黔东南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取得的成就。以此为中心,沿着地上枫香染的指示,观众还可以参观陈列民族文化旅游专题展的西厅、名特优商品专题展的东厅和成就综合展的北厅。

  在东厅的入口处,鱼在水中游的动态画面,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是主办方综合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营造的投影效果,充分展示了本厅的特色。这里既有苗族刺绣、蜡染、芦笙制作等“非遗”展示,也有江香猪、三穗鸭、红酸汤等特色农产品推介,并以图文形式介绍了黔东南在大数据信息产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传统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成就。

  在芦笙技艺展位前,苗族芦笙制作国家级传承人莫厌学,正在教观众吹芦笙。一曲欢快的藏族民歌《毛主席的光辉》,引来了阵阵掌声。

  65岁的莫厌学,家住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水电村。他自小跟随父亲做芦笙,至今已有40年。他所做的芦笙声音洪亮、美观大方,深受苗家人的喜爱。2007年,莫厌学被评为首批国家“非遗”传承人。

  “父辈做的芦笙大多数6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虑到众多歌舞团的实际需求,我把芦笙逐渐发展为8至24管。”莫厌学说,这样芦笙除了演奏民间乐曲外,还能演奏一些比较复杂和难度高的现代乐曲。

  作为“非遗”传承人,莫厌学主动担任起传承“非遗”的责任。他先后教会了近100名来自省内外的芦笙爱好者制作和演奏芦笙。“国家每年有1万元的补贴,就是让我传承民族技艺的。”莫厌学说。

  在担负起文化传承责任的同时,芦笙这一古老的乐器也逐渐焕发生机。这些年,依靠着制作芦笙,莫厌学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随手拿起一只15管的芦笙说,这样一只芦笙可以卖到1000元。“如今,我们一家7口人都在做芦笙。儿子、儿媳、女婿齐上阵,每人每月平均可以赚到三五千元。”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莫厌学的芦笙远销四川、湖南、云南等地。“一个电话下订单,快递上门取件,真的很方便。”莫厌学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厘米长的小芦笙成为抢手货。莫厌学非常乐意把小芦笙的制作技术传承给周边村寨的徒弟们,让他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制作芦笙就能致富。

  旅游业大发展

  芦笙、铜鼓、鼓楼、风雨桥,现场表演、视频演示.....。.在展厅的各个地方,黔东南苗、侗等民族文化元素无处不在。展览主厅的小舞台上,还会不定时进行民族歌舞表演。      

  近年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黔东南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成为国内外游客憧憬向往的旅游地之一。位于西厅的民族文化旅游专题展厅,从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厚的历史遗存等方面介绍了黔东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我小时候,到我们那里旅游的大多是周边的居民。如今,随着大美黔东南旅游业的宣传、推介,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前往黔东南旅游。”中央民大附中高三毕业生、来自贵州凯里的侗族姑娘杨灏如是说。

  站在一幅千户苗寨的宣传画前,杨灏正在向同学包苏日娜介绍着自己家乡的变化和美食。“蒙古族主要以圆桌宴为主,而侗族更多的是长桌宴,但我们两个民族饮酒时都非常豪爽。”包苏日娜期待地说,“过几天填报志愿结束后,我们还要去黔东南旅游,这是我们的约定。”喜欢跳舞的包苏日娜说,她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西江千户苗寨,还要去看一场水鼓舞表演。

  为了让观众能原汁原味地品尝到黔东南的特色美食,民族文化宫广场上还举办了名优特产展销活动。

  73岁的陆中道曾多次到民族文化宫观看自治州的成就展。“我年轻时曾到贵州出差,那里的山水风貌、民族风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陆中道说,“黔东南旅游资源丰富,我希望还能有机会到黔东南去旅游,近距离感受当地的民俗特色。”

  “‘十三五’时期,黔东南将以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切实抓好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守住生态和文化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条彰显黔东南特色的发展新路。”杨昌鹏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