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文学评论 >> 正文

民族歌剧创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m.zimplifyit.com 2016年06月24日10:31 来源:光明日报 王祖皆

  我认为,民族歌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族歌剧应该泛指所有中国人创作和演出的,讲述中国人故事、表现中国人生活的歌剧作品;而狭义上的民族歌剧则指更多地继承我国民歌、曲艺、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传统而创作和演出的歌剧作品。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照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剧照

  歌剧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意大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还不足百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成功地把西洋歌剧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与秧歌剧、戏曲、曲艺、民歌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发展道路,也创造了中国歌剧的辉煌,涌现出如《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唱段家喻户晓,影响遍及全国。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品是作者最好的发言”,我和夫人张卓娅这些年创作的歌剧,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一走向进行的。因为,作为军旅歌剧音乐工作者,我们所创作的歌剧作品必须符合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反映我们的创作观念,体现我们的创作追求。

  三十多年来,我们先后创作了歌剧《芳草心》《党的女儿》《玉鸟“兵站”》《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祝福》等。除了《党的女儿》和《玉鸟“兵站”》是部队的突击创作任务,还有其他同志参与作曲外,其余几部都是我俩作曲的。这些歌剧作品分别获得了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全军专业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等重要奖项。《芳草心》主题歌《小草》成为新时期原创歌剧、音乐剧中流传最深广的一首主题歌;《党的女儿》已演出600余场,创造了新时期中国原创歌剧演出之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芳草心》和《党的女儿》先后登上北京天安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和50周年的国庆游行彩车;《祝福》由金永玲民营歌剧团深入浙江地区的大中学校、厂矿企业和城镇乡村,已演出200多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基层民众的热烈欢迎;我们创作的歌剧中有不少唱段都已成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和央视青歌赛等声乐大赛的民族唱法规定曲目。最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百年音乐典藏》,经专家评审后选入了我们4部歌剧的12首唱段。

  经过这些年的创作实践与思考,我认为:要搞好新时期的这一类民族歌剧创作,必须着力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这三大课题。

  继承

  继承是一切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没有继承就谈不上融合,更谈不上创新,这是亘古不变的定理。既然要搞民族歌剧,就得回归民族歌剧本体,保持民族歌剧特质,继承民族歌剧传统。它需要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动听的音乐旋律、经典的音乐唱段、熨帖的腔词关系。它需要运用主题歌的贯穿与发展手法以及民族的音乐形式,其中包括用板腔体的方式来结构核心唱段等……学习《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优秀民族歌剧的创作经验,以戏剧为基础,以人物为核心,以音乐为主导,着力解决好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音乐性这一对主要矛盾,用歌剧的特殊方式去寻求主题的深化,推动戏剧的展开。

  融合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世界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歌剧艺术也呈现出多种风格、多种样式互相交融并行发展的态势。在现今,任何单一的风格、样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了。我们身处消费社会遭遇新媒体时代,为了适应“读图时代”大众从“听戏”走向“看戏”的观赏心理,在这个时候来写民族歌剧就更需要善于吸收、善于融合,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创新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强化创新意识,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为民族歌剧选择到新的切入视角,以全新的思路给歌剧的主题立意、故事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以及艺术样式和艺术风格赋予时代的新意和创造的灵光,才能创作出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新颖的、符合时代要求、三性统一的艺术精品。我们不仅要善于用现代意识来演绎民族歌剧,寻求形式上的出新;我们更应该在内容上寻求突破,要真实可信地完成人物的塑造,就必须在人性上加以深入的挖掘,避免简单化、概念化、脸谱化。

  新时期以来,我国歌剧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有人把它称为“井喷”状态,这是好事、喜事。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指出的现在的文艺作品“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歌剧创作方面,这一问题也是相当突出的。而且,作为多元发展中的重要一元,即民族歌剧的创作演出还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也不怎么活跃。以至于我们总政歌剧团继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之后又推出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时,著名歌剧理论家居其宏看完演出后竟发表感言说:“像以前《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这样的民族歌剧,如今在新世纪几乎是一脉单传,而总政歌剧团把它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脉单传既是褒奖,也有点悲凉,某报甚至登出“中国歌剧一路向西”的通栏标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失衡。

  对于如何推进民族歌剧的创作和发展,我有以下三点个人建议:

  一是对于比较多地吸收西洋正歌剧创作形式而创作的歌剧,要强调处理好中国语言,增加中国元素。为了适应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要增强它的可唱性、可听性。因为,舞台艺术的实践活动大致包括创作—表演—欣赏这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是应该综合起来统一考虑的。创作脱离了表演则无以体现,创作脱离了欣赏便毫无意义。所以,我们的创作既不能脱离群众,又不能脱离时代。

  二是对于以《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为代表的那类民族歌剧作品,要强调它的创新和发展,解决好继承、融合、创新这三大课题,克服陈旧感,增强时代感。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呼吁上,而是要有具体落实措施: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复排一些经典民族歌剧来引导创作;另一方面要给有这一传统和条件的歌剧院团和创作人员下指标、下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歌剧创作的严重失衡现象。

  三是克服版权制约的问题。建议中宣部、文化部组织专门人员把新时期以来创演的民族歌剧作一个调查和梳理,对其中比较成功、比较有希望的作品,象征性地进行使用权的收购,以便可以投放给全国愿意排演的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歌剧作品得到真正的普及和推广。当初《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就是因为全国都来演,大家都来唱,才会如此深入人心的。文化是要靠积累的,不能“猴子掰苞米”,搞一个丢一个。

  总之,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就得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让外来的艺术形式服中国的“水土”,接中国的“地气”。我们要认清中国歌剧的现实依存,更加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倍加珍惜老一辈歌剧艺术工作者努力探索而创立的民族歌剧风格和传统,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保持文化定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拓宽视野,支持多种题材、样式、风格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多元发展,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歌剧作品,去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作者为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