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以安静的思考与乡愁表达,以悲情的气度、普遍的视角与反思的力量,为民族题材电影增添了一部清新深刻的力作。
● 家园与寻找,是新世纪民族题材电影的一个重要母题,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内心焦虑。电影发展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的电影像一个离开家又想回家的外星人,走着走着已忘记了自己是谁、家在何方。
“如果放牧迷路顺着河流走,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李睿珺是一个作者型导演,他的电影大部分是自己写剧本。自2006年执导处女作《夏至》开始,李睿珺在不到十年时间里拍了4部长片和一部短片,走了一条与商业票房相对抗的电影创作之路,成为业界瞩目的有份量的青年导演。
李睿珺执导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一部民族题材电影,他曾找我探讨创作问题。影片中表现的裕固族人聚居的地方,与他的家乡接壤。他从小就对隔着一片沙漠的那个有些神秘感的草原世界和那里的游牧民族有着朦胧的记忆。长大以后,他真的去了那里又发现很失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里的民族文化已经面目全非,连找一个会讲裕固语的人都很困难。所以李睿珺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文明变迁的故事片。
汉族导演拍某一民族题材电影的并不少,但这部影片的不同在于,李睿珺不是以他者的眼光去涉猎一个民族的生活,而是将自己也包括在内,作为一个整体去反思一个少数民族现代文明的变迁。李睿珺的目光是独到的。相对于以往一些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基点不同,就有了一种超越感。电影表现了一对上学期间的兄弟,骑着两匹骆驼,七天六夜,漫漫黄沙千里长路,顺着干涸的河流踏上回家之旅,去寻找心中水草丰茂的地方。记录正在变迁的东西,而不是制造情节冲突,发现与寻找在这部电影中比编故事更加重要,这使得该片的定位有了很强的现代性。
在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及其身份认同更多地集中表现于特定的生活方式、语言饮食、服饰仪表、歌舞音乐、民俗民风及建筑风格之中,又与特定的地理生态环境彼此依存、相互交融。把一个特定民族置于一个封闭的时空里讲述一个故事,是许多民族题材电影作者采取的策略。
但这部影片没有陷入忧伤体验与怀旧叙事,而是坚持以一个“骑骆驼的公路片”带动着光影交织的精神层面的思考,也避免了人文猎奇。只是其在忧郁的美学风格上,与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还是一脉相承的。
在创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曾建议:首先,在孩子们回忆起父亲、母亲时,应当有鲜明的民族服装,尽管我本人坚定地支持陆川导演的《可可西里》中护路的藏族人都穿上现实中的旧式军大衣,但我主张这部影片中要表现裕固族鲜明的服饰特点;第二,裕固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可在音乐中有所体现,并向李睿珺推荐了藏族宗教音乐“欧盖唱法”,后来影片在沙漠中出现红衣喇嘛的行进时用了这段音乐;第三,结尾要更有力量,给人希望,尽管电影完成时在这方面有所加强,但仍显不足。
影片拿到甘肃参加放映活动时,当地有人认为影片的基调过于荒凉忧伤,不利于当地的旅游推介等。我则表达了支持本片的意见,认为这与电影创作本身无关。在本届北京民族电影展选片评审中,这部电影获得“最佳导演奖”,我们还推荐它进入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放映5场,上座率都是很高的,同时它也是极少数在院线上映的民族题材电影之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影坛出现了一批民族题材电影佳作,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内向视角、母语运用、风情叙事和诗意策略,以特定民族的族群记忆为中心,呈现出明确的文化自觉,提升了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平,创造出新的电影艺术景观。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以安静的思考与乡愁表达,以悲情的气度、普遍的视角与反思的力量,为民族题材电影增添了一部清新深刻的力作。
家园与寻找,是新世纪民族题材电影的一个重要母题,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的内心焦虑。电影发展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的电影像一个离开家又想回家的外星人,走着走着已忘记了自己是谁、家在何方。电影发明人爱迪生曾在他的遗言中说:希望人们不要只用电影来挣钱,而要造福人类。电影美丽的“家园”,是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