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文学的那些事儿——青年书家四人谈
来源:中国文化报 | 闫敏 2016年09月18日11:15
9月8日,“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2016)”在京开幕。展览依据文学形式分为五个部分,即先秦文学、唐代诗歌、宋代词赋和元曲、明代小说以及清代楹联,展出作品百余件。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傅强介绍:“此次展览经过展览学术专家组的民主推荐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50余位青年书法家,并要求他们按照相对选择自由进行命题创作,主要以70后、80后的青年书家为主,为其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
展览以艺术沙龙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之“书法与文学——中国当代青年书家四人谈”取代开幕式,四位参展青年书家崔勇波、周剑初、刘建丰、白锐及公共教育部主任杨应时与热心观众围坐一堂,共同探讨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书法与文学的古今关系怎样?书法就是写字,抄古文,或者抄经典?书家如何选择适合个人的文学材料来进行书法创作?个人书法创作中,根据不同的文学形式,是否也应有所变化?在选择宋词进行书写表达时,与先秦的赋是否有所不同?……整个过程充满无数设问,解惑亦火花不断。
古今之变
——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周剑初:打个比方,在古代,书法和文学是夫妻关系,合二为一。现在谈书法和文学的关系,是因为书法和文学分离了,而且危机四伏——有的人甚至认为写字和读书的关系不大。
白锐:文学和书法的关系,有一个时间划分。古代的书写工具主要是以毛笔为主体,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主要是以毛笔为载体来表达思想,那时文学和书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如今,毛笔淡出日常使用之需,更多是以艺术的形态进入到创作领域。
刘建丰:在古代,文本性占第一位,书法仅仅是载体。不管是写信,还是《兰亭序》、《祭侄稿》等创作,作者要表达的是他所说的内容及其传达出来的情感。只是说基于其书法功力,其所呈现的书法作品具有书法美学上的杰出性。在当代则完全不同——书法为主,文学作品成为书法的载体。这种转变一是缘自人的思维的变化,二是古代文学作品传承性、继承性的变化。古人写字就是用毛笔书写以表达情感,这是唯一的方式。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很多。
杨应时:以往的文人,一般书法写得好的也会诗文,互为一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更加细化,书法独立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反而把文学作为载体来表达。 大家在欣赏书法家作品的时候,更多的是欣赏书法本身,文学变得相对次要。
鱼和熊掌
——内容和形式哪个重要?
周剑初:形式和内容哪个更重要?假如是以文章的意思为主体,那用电脑打出来更便于阅读。另外一种解读是,既然是书法,则以书法为第一位,文字内容居第二位。不同的书体可以表现不同的美,书家的格调和水平决定了他如何去选择。我认为书法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最高级的是既会、又懂、还能。好的书法家,第一是会写,第二会选,这还需要有很好的辨别力。我对形式的理解是“合理的与众不同”,书法之美要在章法上体现“四性”:完整、合理、自然、独特,后二者即自然和独特最重要。
刘建丰:书法的选材很重要,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于书法表达。有些作品适用不同的书体,每个书家在选取内容时一定会有所偏好,这与个人擅长的书体、情感及创作时的情绪都有关,还包括其对这篇文学作品所理解的深度、书家的经历和修养等。此外,文学作品会激发书家的创作欲望,让其有创作冲动。就我而言,首先选内容。我最害怕命题作文,渴望自己选题,按照自己的感觉写。
白锐:沈鹏先生在2009年发表了《书法在比较中索解》一文,其核心是谈书法的内容及形式。他认为,唐诗宋词应该称为书法的素材,书法的内容则是它的形式,是笔墨的表现力。如果我们了解书法的演变史,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就不难理解书体和内容的关系。以我个人为例,如果我打算用“二王”的行书创作,可能会选择魏晋时期的文学文本。如果一定要用后来的书体来表现之前的文学作品,比如用“二王”写《尚书》、《诗经》,不是说不能表达,但从难易度来说,还是要用相对统一时期的书法和文学相结合更好。晚清康有为提到“书为形学”,把形式提到很高的认识;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书法可以全然不顾其文字含义,并把书法本体的地位强调得很突出。但是,反过来,是不是随便写一句意思不好的话也可以?当然不能这样。即便突出形式的重要性,并不是说素材不重要,只不过是在当下对书法这个传统艺术给予本体的地位。此外,书法和文学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书法受到某首诗的启发,章法该怎么安排?所有的艺术都有通用的法则和规律——比如在强调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对比、组合上,文学上创作诗文强调起承转合,小说、古代戏曲注重突出矛盾,书法也是如此——在创作的章法中也要有矛盾的重点,怎么用墨色体现轻重的变化,怎么制造矛盾。前面都是用重墨,把矛盾制造到一定程度,下面如何去化解。从文学创作中感受到的规律,同样可以提升、迁移到书法创作中。文学与书法之间的艺术规律在此种意义上的相通体现在这里。
展厅时代
——书法的当代性体现在这里?
崔勇波:近二三十年以来,有些书家不看作品的内容,只重形式,更有一部分创作,既看不到内容,也看不到形式,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什么样的流派和风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百姓之中,内容非常重要。我不建议将书法看作纯艺术,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地罗列一些文字从而减弱了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
刘建丰:现在很多书法家在创作时满脑子都是美学观念。其实古人的书法创作还是以文本性为基础。有些人说书法就是纯粹的艺术,而有些人则说书法不能作为艺术来看。这几年,书法已经开始回归了,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不断加深。虽然西方的观念有一部分已经融进来了,但也有一部分慢慢地被我们抛弃掉。其中有些已经深入骨髓,表现在展览中就是讲究形式,讲究形式制作、形式感,这都是西方的美学元素架构的影响。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在当代,尤其是有了展厅效果之后,上述这些东西变得非常重要,这是任何一个书家舍弃不了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当代性。
书家何为
——文人和艺术家的综合体
周剑初:有人说,既然强调形式,是不是文学就可以淡化?这是一个伪命题。书法还是要以形式为主体,内容为载体。如果没有载体的丰富性和高尚性,形式就是躯壳。如今书法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导致观念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书法家和艺人是有区别的,书法家应该是文人。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是走不长远的。此外,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意境,有人品,书法之难就在这里。我觉得“文”在书法里是看得见的、能传承的东西。学习在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我们常说,20岁、30岁看才气,40岁看功力,50岁看学问,60岁以上看做人。
崔勇波:有些书法家不读书、不看报、不写文章、不深入思考、不琢磨技法,而是琢磨市场、琢磨宣传,作品一千张几乎一个样,是不可取的。我的感受,书法家一定是文人,而且是优秀分子。这也是在座各位共同的方向。我同时认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书法永远都是安静地传播古代文学的方式。
白锐:一直抄录古人经典的算不算书法家?我觉得关键在是否有文心。是不是每个书法家都要有文学的造诣、能够写古诗词?最好是有这样的要求。不管文学还是书法,最重要的是体现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只有激发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作品。如果达不到的话,也得是个读书人。技近乎道,如果想从技的层面跨越到道,就一定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文学修养。
刘建丰:现在媒介越来越发达,学习文学作品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用书法的形式传播古代文学经典有一定的难度。不客气地讲,首先是受众面很小。因为懂书法的人不多,懂繁体字的人也越来越少。基于这些原因,要传播古代传统文学作品,具有一定阻力。同时恰恰因为有阻力,反而更需要这种形式。这些文学遗产如果再不发扬,懂的人会更少。这是现实的问题。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必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