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文化自信是文艺工作者的底色
来源:半月谈网 | 梁相斌 周宁 张漫子  2017年01月10日15:34

文化自信是文艺工作者的底色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

范迪安在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中心组报告学习会上传达“两会”精神。宋曼青 摄

“文艺工作者应该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使思想、情怀和艺术语言有机统一地引领和体现时代精神,完成对思想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的追求。”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呼吁,文化自信应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底色。

文化自信是精神之“钙”

半月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文化自信,您怎么认识?

范迪安:对文艺工作者来说,首先需要知道文化自信的依据和来源。文化自信来源于我们优秀、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展现的文艺创造力。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在文艺创造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创造成就灿烂辉煌。正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积淀与延续,才使得民族的思想能够与历史联系在一起,使得当今的文化创造厚重而深沉。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不可丢,这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之“钙”、创造之“源”。

半月谈:请结合您近些年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的一些实践,介绍一下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方面取得的成绩。

范迪安:在中国美术馆担任馆长期间,我一直思考如何让这座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更加亲民,成为传播优秀传统艺术、激发艺术创新、增加文化共识的平台。经过探索,我提出了“要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美术馆”。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因为深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前进和发展需要提高公众的审美素质与文化认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体现在对审美文化的需求上。

我们花大力气增加了中国美术藏品,建立起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系列展示。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历史积累非常深厚,但是20世纪以后很多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美术作品看不见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特征不被公众所了解。所以,我们着力打造了一部“看得见”的美术史,同时加大公众教育的投入,举办各类专家讲座,把美术馆变成一个大的课堂,让观众在优秀艺术与高雅文化的氛围中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这是美术界工作者应当承担的文化责任。

在中央美院期间,我着重激励广大师生关注现实、深入生活,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更加自信地传承、弘扬和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中国美术在世界上拥有独特的体系性和极为丰富的资源,在创作上要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

这两年,中央美院教师创作了20余幅反映中华文明的主题作品,设计了西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念庆典的礼品,承担了天安门城楼领袖像的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报设计等。我们各个专业的师生都开始注重汲取传统文化元素,有的研究中国的雕版技术,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有的汲取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进行乡土建筑改造;有的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当代的观念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弥合中外文化鸿沟的意识。这些都是充满文化自信的创作实践。

在接地气的实践中锻造文化自信

半月谈:文化自信不仅植根于五千年传统文明中,也建立在热火朝天的当代生产生活中。在“扎根人民,为人民创作”方面,美术界的现状如何?

范迪安:近年来,整个艺术创作现状、艺术生态环境、中外艺术的交流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不可否认,有一段时间,文艺界陷入自娱自乐的状态中,对文艺的根本价值和作用理解不够,远离了艺术的意义和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受到西方艺术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普遍。一些青年创作者拥有广阔而专业的视野,但其基本的艺术立场、艺术观念往往不接地气。所以,我担心的不是学生缺少知识,而是担心他们缺少艺术人生的主心骨,或者不明白自己搞艺术为的是什么。

人类步入读图时代,信息的便捷化与碎片化传播容易让年轻创作者的思维陷入肤浅,思考无法沉淀。因此,推动创作者走进历史的现场,投身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情境,可以获得一种新鲜的感受和体验,激活他们的艺术思维,从根本上把创作热情调动起来,并找到表达的切入点。

今天,我们支持更多艺术语言的创新,而不是单纯搞一种风格,但如何用丹青画笔表现我们所处时代的变迁,表达社会思想的主流形态,描绘发展中的中国图景,刻画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当代美术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我们在尊重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上,谋求更大的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共识。我常说,你既可以关注历史故事和主题,也可以关注周遭的人、事、风景,无论是用什么形式和素材,背后都应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否能够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是否能体现你和社会的关系、和百姓的感情。

半月谈:您认为在艺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应如何引导青年艺术家关注现实、贴近人民,以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

范迪安:首先是在教学思想上,引导师生了解国情世情,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与能量。我提出学生应该读好传统、社会、专业这三本大书。二是在教学模式上,加大社会实践的分量,提倡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情发于衷。三是在教学方法上,把训练专业基础能力与服务人民的创作结合起来。

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师生在整个社会发展的现实中,捕捉感人的声音和景象,刻画群众的时代风貌,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技巧进行创新研究;引导师生紧贴人民,歌颂劳动者,把艺术的劳动和社会生产的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半月谈:当下艺术家如何做文化的先觉者?

范迪安: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时代的先觉、先倡、先行者,需要从精神和实践两个方面,真切感受这个时代,透过表面现象深刻体察世界;对现实世界投以深切的情怀,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关注人的命运。要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感受,我们的创作者就必须避免浮躁心态、克服虚荣心理,使笔下流露出真情实感,发挥好自己的专业优长,体现独特的思想与情怀。在艺术的语言上,追求与时俱进,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形式语言具有时代的高度,彰显并引领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