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艺“时尚化”十二生肖 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鸡年新作亮相289艺术园区
市民在参观潘柏林作品《旗开得胜》。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农历丁酉鸡年将至,1月16日,由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主办、佛山市本石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旗开得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陶瓷生肖艺术展”在289艺术园区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开幕,展出当代石湾陶瓷艺术大师潘柏林多件生肖题材作品,包括生肖鸡新作《旗开得胜》。展览将持续至1月27日。
石湾陶塑技艺历史源远流长,“石湾公仔”深受岭南民众的喜爱。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与闻名遐迩的景德镇陶瓷相比,石湾陶塑在岭南以外知名度不高。在工艺大师潘柏林的努力之下,这一局面将有望被打破。去年9月,《旗开得胜》被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收藏。据悉,这也是该馆首次收藏“石湾公仔”。同为传统文化的生肖与陶塑,碰撞出哪些艺术创新的火花?石湾陶塑的发展之路,又为岭南民间工艺“走出去”带来哪些启示?
传统题材做出时代气息
本次展览的主角是潘柏林为新年设计的《旗开得胜》:一只威武的大雄鸡,正盘踞于磐石与竹头上,姿态昂扬,蓄势待发。“雄鸡尾巴的造型,就像唱大戏将军身后的旗子一样,寓意‘旗开得胜’。”潘柏林向记者解释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据介绍,该作经过1200℃高温烧制而成。它所使用的彩釉与陶泥,均以传统独家配方配制而成,构图庄重大气,体现了大师精湛的工艺,彰显出石湾陶艺形神兼备的艺术水平。
每逢春节,佛山人都会买一只生肖公仔,作为家庭的装饰点缀。这一习俗真正流行起来,只有3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初,潘柏林摆脱仙、儒、道、佛等传统题材,把生肖文化与陶艺相结合,成为第一批创作生肖公仔的工艺大师。展览现场展出的十二生肖作品,便是他多年来积累的心血成果。
然而,传统题材十二生肖与传统工艺相遇,往往也容易墨守成规,如何才能创出新意?对此,潘柏林也有自己的思考。过去,石湾生肖陶塑常以元宝、钱串、寿桃等吉庆元素作为点缀,以当代审美看来却难免“俗气”。潘柏林大刀阔斧“做减法”,将生肖以外的其他元素减到最少,并且在构图、传神方面加以完善,增强动物的肌理效果,使作品更显动感十足。
“当代作品并非只有西方题材,民族题材也能做出‘当代艺术’。”随着现代人居住环境的变化,潘柏林认为,当代的石湾公仔也必须更加注重与光线、空间的协调性,才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创新是民间工艺贯穿始终的特点,手艺人从古到今都在创新。但创新应在对传统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传统文化经过数百年的考验,自有其可取之处。
石湾陶艺“北进”重在宣传
“石湾瓦,甲天下”这句民谚,道出了石湾陶瓷自古相传的美誉。石湾制陶业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石湾陶也是较早名扬海外的陶瓷种类之一。
然而,在时代大潮的淘洗下,石湾陶艺却渐渐变得沉寂。由于南北审美认识的差异,北方市场对石湾陶塑也存在不少误解。有人甚至认为,石湾陶塑只是一种“建筑陶瓷”,不在“艺术陶瓷”之列。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指出,不少北方藏家对石湾陶塑缺乏基本的价值评估,无法判断作品的等级与价位。
民间工艺离不开特定地域人群的审美与消费习惯。然而,景德镇瓷器、苏绣同为地方性的民间工艺,也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它们的“际遇”为何与石湾陶塑存在明显差异?宋俊华解释,景德镇瓷器、苏绣曾受到宫廷的青睐,都是先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继而辐射全国。
宋俊华认为,岭南民间工艺“走出去”,必须适应其他地区的工艺需求,对题材与样式加以创新发展。而作为炎黄子孙共同的身份记认,十二生肖堪称大江南北艺术的“共同语言”。《旗开得胜》被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收藏,为石湾陶塑“北进”踏出了重要一步。
省政府文史馆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张春雷认为,石湾陶艺“走出去”除了需要工艺家对艺术的提高外,系统的宣传推广同样不可或缺:“景德镇从事陶瓷创作的外地人与外国人将近2万,广东与他们仍然存在不少差距。”
石湾陶艺要被更多年轻人所了解,还必须从教育着手。景德镇设有国内唯一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广东民间工艺也开设了许多培训班,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本科教学,很多手艺还是靠师傅带徒弟或家族传承。”张春雷说。
石湾陶塑也正在迈出由民间艺术走向“学院派”的步伐。去年10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陶艺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广东柏林陶塑艺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潘柏林期望,石湾陶塑能借此得到更具理论性、学术性的研究与梳理,他也正致力将石湾陶塑技艺整理成教材,推动其进一步传播。
对话潘柏林
石湾“神”不能变
南方日报:您认为生肖文化与石湾陶塑结合能为工艺带来哪些生命力?
潘柏林:生肖已经成为炎黄子孙的一种身份记认。它既传统又接地气,也很有艺术性,适合发展文化产业。而且生肖是一种“大文化”,超越了南北的地理界限。全国各地工艺大师的十二生肖作品都可以同台竞技。生肖公仔也能很好地突显石湾陶塑“传神”的特点。
南方日报:您认为自己的作品“传统”吗?您创作时对当代或外来元素有哪些借鉴?
潘柏林:很多人一提到民族文化的反应就是“传统”。其实,相同的民族题材,我们也可以不断加入现代元素,体现当代精神。比如,过去的佛像都是摆放在神坛上的,我创作的佛像却有意增加人间的温暖气息。西方的作品给我们带来新鲜感,其实反之亦然,我们的作品放到海外,同样能让他们眼前一亮,丝毫不比他们的优秀作品差。我们可以借鉴、吸收西方美术,但不能全盘“西化”,必须保留民族特色。
南方日报:能否介绍一下您如何授徒?
潘柏林:我与徒弟的风格各不相同。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的看法,每种看法都自有道理。我主要是帮他们捋顺思路,传授法则,风格创作则完全交给他们。我告诉他们:作品不能失去“石湾味”。所谓“石湾味”,就是“随性、随情、随意”。石湾什么都可以变,就是“神”不能变。有了“神”,哪怕不上釉色,石湾公仔照样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