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绘画与表演艺术学术对话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17年07月21日09:02
《春消息》(梅兰芳)
《洛神》(梅兰芳)
《苍鷹》(梅兰芳)
作为20世纪杰出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具有世界影响力,而在绘画艺术上,梅兰芳渊源深厚,有很高造诣,戏画相融,相得益彰。梅兰芳纪念馆馆藏文献文物均为梅兰芳先生生前所藏,包括其本人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近日,梅兰芳纪念馆举办“另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绘画展暨绘画与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展出部分梅兰芳绘画作品真迹,并邀请美术、戏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力图让人们了解和认识“另一个梅兰芳”,拓展梅兰芳研究空间,进一步将梅兰芳艺术研究引向深入。本报选编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追求艺术修养、文化修养:梅兰芳成为大师的重要因素
○ 廖 奔
梅兰芳的特点是什么?一个字:美。艺术美、人文美、唱腔美,还有梅兰芳的性格很美。这是梅兰芳成为一代大师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美是怎么达到的?就是通过艺术修养、文化修养达到的。梅兰芳练字、练画是他达到美的极致的一个途径。梅兰芳收藏了很多画,如清代宫廷的戏画、脸谱,但是那些都是花鸟画,他为什么收藏花鸟画?他在追求美术的意境,在追求美。梅兰芳认为,戏曲不单是表演和唱腔,而是一个集服装、脸谱、绘画、艺术、造型等美的集中物。所以梅兰芳对戏曲的理解,对京剧的理解是一个综合体,不单单是在舞台上演唱,所以他要去追求美术,追求书法。我们今天看梅兰芳的字画,我觉得他的字画有自己性格方面的特点——淡如秋水。当然也有另一面,我感觉他比较拘泥谨慎。他也画山水人物,但是我体会他的花鸟很别致,这和梅兰芳的匠心有关。追溯梅兰芳的戏曲艺术之美也要追溯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他所下的戏外的功夫。艺术是相通的,艺人自觉地追求书画意境是达到他自己本体艺术升华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今天有一些戏曲演员只求“亮嗓子”,不追求文化底蕴,是远远不能成为大师的。(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梅兰芳为当代文化界和美术界树立了一个精神标杆与典范
○ 张晓凌
关于梅兰芳的绘画及其成就,当下仅有随笔、感想或回忆录等一些介绍性的文字,缺乏较为系统或理论层面的研究。因此,我认为梅兰芳与绘画的关系,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首先要梳理清楚梅兰芳绘画的源流、成就和基本定位。另外,也要结合他的个人修为去探讨绘画在这个时代与演员修为之间的一种紧密关系。在绘画成就上,我认为当下的艺术家包括美术界的一些所谓大师的成就与梅兰芳的绘画成就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倒退。梅先生的绘画一定是沉下心进行的创作,因为他的目的不是去迎合市场。他与王梦白、齐白石等绘画大师的交往,如文人之间的清淡如水,而非充满铜臭气与市场味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艺术家大多有非常高的美术修养和美学修养,梅兰芳的绘画创作就是很好的例证。梅兰芳在人物和花鸟方面都有涉及,这样的绘画能力是值得敬佩的。因为这属于完全不同的体系和理论,在笔性上有区别,要把每个笔性都掌握,要花很多的工夫。他的绘画品格是一流的,品位一定是一流的。梅兰芳是为了艺术去绘画,他在这方面达到了一个精神高度,我觉得这在当代的文化界、艺术界、美术界都是一个精神标杆与典范。艺术首要的功能是人性和个性的自我拯救,而不是为了金钱。借此机会,我希望今后能够开辟一个梅兰芳书画研究的课题,与各位专家共同研究。(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
绘画艺术是梅兰芳艺术的重要组成,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 刘 祯
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些杰出的学者、艺术家,他们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建树往往除了一个突出的领域,还旁枝斜逸,多才多艺,烘托出其学术或艺术之地位,这样的例子无论在学者抑或艺术家都并不鲜见。梅兰芳之所以能够成为“美的创造者”“美的化身”,也在于他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如种花、养鸽子等,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而他在绘画上的造诣也是令人瞩目的。本来,舞台艺术家兼擅绘画者,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很少,但如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取得如此成就,又能够在绘画艺术领域如此显眼和亮丽,则是十分难得的。梅兰芳的绘画艺术对我们来讲应该有两层意义,一是绘画艺术和表演艺术互相融合对他表演艺术的提高,不仅涉及实际的舞台运用,也包括运用的很多绘画理论,提升了他理论建树的高度。二是梅兰芳的绘画艺术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审美意义。梅兰芳参与绘画创作的时间跨度大,不仅馆藏作品很多,在民间也有大量存在。对绘画艺术,梅兰芳兴趣的浓郁、创作的活跃及绘画对他交流、交际的重要性,使他的绘画创作及活动成为其生平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对梅兰芳绘画艺术还没有系统的考察和整理,如果能够整理出一份梅兰芳绘画作品较为丰富、详细的目录,那么对勾勒梅兰芳绘画艺术全貌,进而展开梅兰芳绘画艺术系统和深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绘画艺术是梅兰芳艺术的重要组成,是与京剧艺术相辅相成的一条副线,我认为它与京剧艺术共同构成梅兰芳艺术的复调、二重唱。(作者系梅兰芳纪念馆馆长)
应重新审视梅兰芳绘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 陈池瑜
梅兰芳之所以能够在绘画上取得很高的成就,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家学影响;其次是正式拜师,经受过正规的训练;再次就是他身处北京,有许多画家与之交往,使他的视野开阔,再加上他的勤奋和天赋,成就了他绘画上的造诣。西方的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常常把艺术各个门类的界限划分得比较清楚,而中国不一样,中国传统的艺术和美学就是鼓励各门艺术互相借鉴。艺术家在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艺术门类规律的前提下,再借鉴其他艺术的特点,补充到本门艺术中,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梅兰芳是融通戏曲表演和绘画艺术的一个代表。梅兰芳所接触的画家,都是比较重视传统的,所以梅兰芳的绘画品位很高,不管是笔墨、构图还是线条,都比较讲究规律。他的作品大部分是用工笔画出来的,线条画得很好,如随风起舞的飘带,这跟戏剧有些服装的动态感也有关系,所以特别有意蕴感和美感。总体而言,梅兰芳建立了绘画与表演艺术的桥梁,其花鸟作品形式特点是中国现代水墨写意花鸟画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戏剧家在绘画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性的成果。所以这对我们研究戏剧艺术、表演艺术和绘画艺术的融贯与借鉴提供了生动的资料。梅兰芳的绘画作品有独特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也是值得我们现代美术史家高度重视的一个典型个案。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应该把梅兰芳写进中国现代美术史。(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梅兰芳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
○ 牛克诚
梅兰芳是一个综合的、多面的、立体的梅兰芳,“另一个梅兰芳”的会议主题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与提出了梅兰芳研究或绘画研究的一个新命题。如果从画家的角度来看梅兰芳,和作为戏曲表演艺术家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他绘画的取法和绘画研习的题材是相关联的。梅先生绘画的题材很广,最擅长的是花鸟,然后是人物、山水、花卉等。从绘画语言上,他在工笔和写意两个方面都非常擅长,而且都融汇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即比较柔美秀丽。这样的风格和他个人的性情是有内在关联的,所以是他个人本我的呈现。这种雅丽恬静的画风呈现与其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主要从事旦角表演的身份是有内在呼应的。我认为,称“画家梅兰芳”是成立的。但是,我们在书写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绘画史时,可能不会写到梅兰芳。这与一直以来我们在绘画审美上一个主导型的倾向有关,即梅兰芳的这种绘画创作风格,在历代文人所主导形成一个审美评价的话语体系中,是不受好评与重视的。其次是梅兰芳的取法比较偏重于清代以后的传统资源,这与当下绘画领域追求以古为上的评价标准也不大相符。再次,是否有绘画理论的总结与呈现,对于画家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这些评价体制上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想这样的学术研讨活动给我们提供再认识梅兰芳先生的机会之后,梅兰芳绘画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研究梅兰芳艺术有助于传统戏曲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刘跃进
欣赏梅兰芳绘画展,温润饱满,浓郁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给我们展示出另外一个梅兰芳,一个饱读诗书、艺术精湛的立体形象,令人景仰。中国戏曲所以有别于西方戏曲,除了华美的服饰、舞台以及独特的唱腔外,别具一格的表演理念更是重要的因素。表现声音,强调无声之声;表现色彩,用光亮表示黑暗。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是一种独特的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绘画、戏曲常常通过独特的修辞手段来表现这种微妙的艺术感受。类似这样的美学观念、表演理论等构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的哲学、美术、戏曲、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将其深入挖掘出来,这是对世界艺术的巨大贡献。关于“梅兰芳戏曲艺术的文献研究”这一话题,事实上,早在195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就曾整理过当时比较流行的京剧传统剧本。据了解,当时对于每个剧本的整理,都采用舞台上流行的脚本为底本,并邀请曾表演过该剧的演员参加讨论,注重传统的唱、念、做、打等基本程式,最后编订,供人参考,非常实用。我期待着有人将梅兰芳演出过的脚本,亦如法炮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应当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梅兰芳生逢新旧转折时代,他赢得广泛赞誉,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获得了广大戏迷的喜爱。戏曲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的把玩,而是要把古典戏曲推向社会,让更多的老百姓理解、接受、欣赏,让古典戏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活起来。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梅兰芳艺术,必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推陈出新,让传统的戏曲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当代社会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对绘画美学进行了借鉴吸收与创造性转化
○ 安 葵
梅兰芳纪念馆举办“另一个梅兰芳——梅兰芳绘画展暨梅兰芳绘画与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学术活动。它能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梅兰芳,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戏曲美学。中国戏曲与中国的各种民族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姊妹艺术有很多共同点,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在中国戏曲形成之前,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已经发展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美学观念,所以中国戏曲许多重要的美学范畴都是从绘画美学和书法美学中吸收借鉴过来的。梅兰芳重视绘画,认真学习绘画美学,使得他的戏曲美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基础。梅兰芳对绘画的吸收借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服装、化妆、舞台布景以及舞蹈动作等外在的层面。比如他的古装戏,人物的服装和头饰多以仕女画中的服饰为蓝本,并根据京剧舞蹈身段的需要而设计。可以说,梅兰芳在向绘画艺术取得借鉴时,贯穿了创造性转化的思想。二是美学思想方面,这是绘画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深层影响。神韵是绘画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谢赫的“绘画六法”的第一条是“气韵生动”。戏曲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有神韵,即要求体现出人物的内在的、本质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不是抽象的、概念的,而是生动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梅兰芳在表演中的终极追求就是“美”,服装、化妆要美,唱腔、表演要美,生活中丑的东西到舞台上要变成美的。他之所以能创造出“美”来, 就在于他的表演首重神韵。他对前辈演员表演艺术的学习也是将绘画美学融汇到表演的美学层面。梅兰芳的绘画在继承中有创新,在他的表演创作中,同样体现了这种精神,既重视继承,同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所以他才能登上艺术的高峰。(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梅兰芳绘画与表演审美追求的一致性:尚雅而不绝俗
○ 郑传寅
以形体、声音和色彩为主要材料塑造动态空间形象的戏曲表演艺术与以纸张、色彩为主要材料创造静态空间形象的中国造型艺术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这首先是因为二者都要塑造形象,都存在如何处理有限与无限、时间与空间、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等关系;其次是因为表演艺术的戏曲与造型艺术的绘画、书法、篆刻等都植根于传统哲学,蕴涵着大体相似的艺术思维和理念。梅兰芳学画就是生动的例证。第一,在梅兰芳看来,戏曲是活动的彩墨画,传神居于艺术创造的中心地位。梅兰芳通过读画、学画、绘画,认识到戏曲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共同特质——不刻意追求外在形迹的逼真性,而是“根据生活的素材加以提炼、夸张、再创造”,注重“塑形、舞姿”,也就是追求“神似”。第二,梅兰芳之所以取得难以被超越的巨大成就,与其从绘画中体悟艺术原理,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表演实践中是有直接关系的。正确理解并处理好观察生活与对生活进行概括、提炼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演员的艺术成就,而且也是关系到戏曲艺术的特色和水准的重要理论命题。值得注意的是,梅兰芳学画的目的很明确,只是想从绘画中汲取一些与戏剧有关的养料,也就是为了提升戏曲艺术,特别是其中的表演艺术,而并不是真想要去当画家,当书法家。以不妨碍“演戏的进步”为度,服务于表演艺术水准的提升,成为他学画的一个原则。第三,梅兰芳的绘画与他的戏曲审美追求比较一致,可以概括为“尚雅而不绝俗”,这种在绘画和书法领域的追求和他在表演艺术方面对美学品格的追求,应该说是共生的关系。(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
“戏画融通”:梅兰芳研究待开拓的空间
○ 朱万曙
梅兰芳“戏画融通”之路的发端始于青年时代。此时的梅兰芳胸怀大志,以戏曲文化的传承者自任。他对绘画的兴趣,一开始便与戏曲改良相联系。梅兰芳试图将绘画作为戏剧“有帮助的养料”,这除了对结构、布局、色彩的直接取鉴,更多隐含着对戏曲发展现状的不满足,以及对完善戏曲艺术内容、提升戏曲艺术水准的寄望。从中已可初步看到一代京剧宗师梅兰芳的担当和抱负。此后,梅兰芳通过借鉴绘画艺术,从京剧的道具、场景、服饰、化妆、幕布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良。这些革新举措,成为梅兰芳为后世京剧界所推崇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传统戏曲革新、改良的呼声仍未消歇。在学习梅兰芳多门艺术融通的改革精神的同时,有一点不应当忘记:这些改良都在绘画基础上保留了对戏曲特点的尊重。梅兰芳戏曲与绘画的融合,并不存在简单的先后承继关系,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并汇入梅兰芳的艺术体系内,交错发展、互融互渗、共同进益。研究梅兰芳的绘画与戏曲表演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认识梅兰芳其人其艺,还有助于认识中国各艺术门类的精神互通互渗现象。对梅兰芳“戏画融通”之路的研究,尚有许多待开拓的空间,比如梅兰芳绘画的营造与戏曲的匠心、绘画交游与戏曲交游的重叠等,需要展开更多深入的研究。(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梅兰芳旦角艺术和笔墨书画具有共同的精神性内涵
○ 顾春芳
我们总结梅兰芳的艺术不能脱离的核心就是中国美学精神。第一,作为京剧旦角艺术的集大成者,梅兰芳表演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典雅中正的美感气度和精神境界。梅兰芳之所以能够代表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主要是因为他追求这样一种和雅中正,使他的人格旨趣和艺术旨趣高人一筹。第二,梅兰芳的艺术呈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诗画合一的审美追求。在他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景交融,诗画合一。其实这都是中国诗词和绘画中所追求的一个美感特征,也是一个美学境界,所以画画要有“诗人之笔”,其实演戏也要有“诗人之笔”。第三,他的艺术追求也包含了“美善合一”的人文情怀。第四,中国画笔墨是形式也是内容,笔墨是一个文化结构,也是一个意义结构。同样,京剧表演的程式和功法也不仅仅是形式,也是内容,是一个意义结构,这个意义结构可以被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赋予精神性的内涵,这就是它的奥义所在,所以功法和程式的精神性的内涵意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消减和淡忘。(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