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牢记文学初心 守望精神家园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走进陕西延安

来源:文艺报 | 行超  2018年05月04日08:00

学员们与延川县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

今年是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0周年。鲁迅文学院按照“为新时代培养文学新队伍”的办班宗旨,开展了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实践”为主题的社会文化考察。4月24日至28日,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高研班的50余位师生共同走进延安。在为期4天的实践活动中,由“80后”“90后”作家组成的“鲁三十四”走进鲁迅艺术学院、梁家河知青旧居、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路遥故居、北京知青纪念馆等地,深入学习“由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路遥与《平凡的世界》”等课程。学员们住窑洞,进校园,与当地作家、延安大学学生、文学爱好者进行了多场面对面的文学交流。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通过此次在鲁艺的参观学习,鲁院高研班学员们充分了解了抗战文艺,理解鲁艺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和文艺方针、把学习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的光辉历史,思考鲁艺艺术家们创作《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等一大批在当时极富影响力的作品的艰苦历程,体悟到文学艺术如何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大家纷纷表示,虽然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已经远远不同于鲁艺成立之时,但是,鲁艺“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以及当时文艺工作者们深入群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勇敢担当、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依然值得我们充分学习,鲁艺精神在当下依旧激励着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表达对鲁艺倡导的文艺精神和鲁艺前辈艺术家们的敬仰,鲁院高研班的青年作家们为迎来八十华诞的鲁艺敬献了花篮。

杨家岭、枣园是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时的两处居所。在这里,学员们走进中共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近距离参观当年领袖工作、生活的地方,感同身受地学习了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了解到革命的艰辛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员徐小雅认为,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体现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现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党和国家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北京等地的上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贫穷落后、交通闭塞的农村地区插队落户,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些知青中的一员。在延川县梁家河村,年仅16岁的习近平同志开始了他为期7年的知青生涯。学员张晓光认为,梁家河精神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了人生观的转变,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张晓光说,“当我住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土窑洞里,想到习近平同志曾经在比现在条件艰苦千倍万倍的梁家河生活、生产、劳动了7年时,我更能体悟到这种精神,心头不由一酸,差点落下泪来。我相信这种精神将成为我们青年人甚至所有中国人需要学习的精神!”

在延安市北京知青纪念馆,同学们系统了解了知青历史,对于知青文化和知青文学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学员侯磊的姥姥和姥爷都是革命干部,父亲是北京知青,曾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插队9年。侯磊表示,这次来到延安,本以为已经熟读党史的自己,又看到了许多不知名的革命者与革命实践,从而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革命的伟大。“我得知了更多关于知青的往事,不仅是作为知青子女,更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角度,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有了更多思考和深入认识。”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作家路遥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学员们参观了坐落在曾经人迹罕至的黄土坡上的路遥故居,这里土地贫瘠、黄沙漫天,铸就了路遥质朴坚韧的性格和一生为人民写作的文学信仰。在这里,学员们充分体会到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文学写作的重要性。学员高上兴认为,作家只有真正扎根大地,才能从大地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同时,作家要有一颗坚韧的心,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在人生的历程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