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视觉时代,儿童文学如何才能讲好故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18年10月03日08:53

首届中国—丹麦文学论坛于9月26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论坛的下午场以“视觉世界中的文学——文学对启迪儿童探索世界所起到的作用”为题,邀请了来自丹麦的作家安妮·索菲·汉默、索伦·耶森,与中国作家翌平、周晓枫、李东华进行对谈。

视觉时代,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图像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阅读也受到了冲击。成年人总是担心孩子们会在影视、网络、动漫的围剿中放弃了对纯文字作品的阅读,甚至是导致童年本身的过早消逝。面临新的挑战,儿童文学如何才能讲好故事,继续发挥启迪作用?参与论坛的两国作家、学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优秀的作品,在数字媒体时代也仍然会有出路

安妮·索菲·汉默认为,数字媒体时代的阅读焦虑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命题。曾几何时,孩子们可以在阅读中认识来自于其他时代、文化和宇宙的外部世界,或是感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故事中体验喜悦、恐惧和悲伤。而手机和电脑的存在,使得各种视觉性的图像、影视娱乐侵占了儿童阅读的时间。与十年前相比,丹麦儿童在阅读上花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

电视上的卡通片、平板电脑上的视频网站,有如此多的娱乐活动来争夺孩子的注意力,书要怎么赢过它们呢?儿童文学作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激励孩子们在数字化世界中的阅读兴趣。

她认为,儿童文学作家要直面视觉时代,并且进行改变以跟上日新月异的世界。故事创作必须和当下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孩子们也想听听他们所认识的世界,同时代的作品将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和画面感。怀旧的儿童文学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作者必须在孩子们所在的地方与他们相遇,向他们展示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这同样是一种可视化。

作者为读者创造了阅读基础,但读者具有从内部构建图像的能力。所以无论是否在表层意义上视觉化,文学都与图像创作密切相关。 一本书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在读者周身创造一个房间,一间用来投入身心的房间。优秀的作品,在数字媒体时代也仍然会有出路。

图画书的延伸性与文学张力

尽管数字媒体产生了种种阅读焦虑,但图像并不与儿童文学完全对立。相反,图画书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类别。图画是某种精神世界的图像呈现,而在图画书里,文字与图画的结合往往能够有效地传达经验的广度和深度,也使得儿童阅读的方式更为多元、丰富。

索伦·耶森不仅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插画师。他以自己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例,介绍了插画作为一种图像的作用。在他针对2-5岁儿童的“恐龙迪诺”系列图画书中,大量的插画直观、生动地展现了迪诺的童稚与童趣,使得年幼的孩子也能获得阅读的乐趣。而在针对10-12岁儿童的书中,他尝试通过绘制文字中未曾展现的内容,来探索文字和插画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插画延伸了文字涵义,并为故事增添了一些超出文字内容的寓意。所以优秀的图画书要做的不仅仅是让“1+1=2”,更是要创造出比1和1融合更大的数字。

对此,翌平补充到,真正好的儿童故事是具备画面感的,如果一本书中有插画,那么它就要如同信息云一般,不仅可以与文字相得益彰,并且可以渗透、扩张、发散,在意义表达上拥有着无限的内涵延伸潜力和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文学张力。

让儿童文学在黑暗中也能诞生绚丽的焰火

如果说视觉时代的泛娱乐化、肤浅化令人感到担忧,那么在儿童文学中融入现实元素将变得更有必要。

周晓枫以自己的第一部童话作品《小翅膀》为例,说到:“不能因为读者是孩子,就回避阴影。假如我们伪造一个明亮而失真的童话世界,却让孩子们在现实中摔得遍体鳞伤,那同样是我们的不诚实和不负责。” 书中的“小翅膀”是一个专门负责为人类投梦的小精灵,不过他投的是“噩梦”,是带着恐惧、害怕等让人感觉不适的梦。“我们不能否认夜晚的存在,不能否认噩梦的存在,但黑暗中也能诞生绚丽的焰火。”

在她看来,儿童文学并不是把孩子锁在无菌箱里隔绝伤害,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和社会联系起来,加强孩子的抵抗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个世界的瑕疵和破绽——就像医生给孩子打疫苗,或许有着轻微的刺痛,但能够让孩子形成肌体的免疫。如若能这般写作,儿童文学就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用词语的火柴,用头脑里的想象,去擦出一道道光痕,抵抗黑暗和寒冷。

新科技将给书籍带来更多可能性

儿童借以了解世界的介质日益多元化,且更为碎片化。文学在视觉时代对儿童的启迪作用还剩下多少,什么又是好的儿童故事?

翌平认为,视觉本身就是文学,本身就是情感。好的儿童文学有四种特质:一是一份邀请,诚心地邀约孩子一起参与开心与神奇;二是一种心灵联通,作者的感觉接通儿童的感觉,而不是一种思想的灌输;三是奇妙的,充满未知、陌生与挑战的,被文字符号带入的意想不到的游戏;四是激活人的感官感觉,有趣的文字开启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让思维、联想、直觉、灵感活跃起来,让孩子的大脑享受到与众不同、出人意料的精彩。

所以,好的故事本身就有一种内在的视觉化。而外在的视觉表达往往会丰富读者对文字的感知,将视觉变成内容,将更接近孩子的真实感受。情感可以让画面来表达,也可以用音乐去联通感知,新的科技可能会对传统书籍的创作和阅读带来冲击,但同时,它也为书的内涵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

在李东华看来,视觉时代重塑的是儿童的阅读生态,并不意味着吞没了儿童文学,文学在启迪儿童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从未消失。“儿童文学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森林。”她认为,应该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儿童文学的发展,允许其积极地与其他介质融合,视觉时代的儿童文学将更为多元,打开儿童自身幻想与想象的钥匙,培养他们感知世界的能力。

她也相信,经典会通过新科技的方式传递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心中,孩子们依然愿意通过一部文学作品,来寄寓他们想探索这个世界的雄心,来想象他们将要展开的人生历险。“当一个孩子开始启程走向生活和世界的腹地,让那些蕴含同情与爱心的文学作品滋润他们小小的心灵,那无疑是属于充满诗意和温暖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