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是永恒燃烧的精神火焰 ——《文艺报》“回首40年,放歌新时代”系列研讨会之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18年11月01日08:31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推动当代文学研究,呼唤新时代文学的新作为、新气象,《文艺报》社在京举办“回首40年,放歌新时代”系列研讨会,探讨40年来当代文学的经验与启示,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繁荣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0月29日,系列活动的首场研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研讨会并作总结讲话。《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会议。

吴义勤谈到,改革开放40年,文学本身的故事很精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中国文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文学价值观的改变是非常大的支撑。无论80年代的本体性讨论还是个人化文学潮流的涌现,都是文学内在精神的涌动导致的改变,这也塑造了整个新时期文学的面貌。40年来,从偏离新文学的传统到回归启蒙主义传统和现实主义传统,这是文学的巨大成就。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文学不再隔绝、滞后于世界文学,而是与其共同发展,不断向世界彰显、输出着自身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如今传媒时代到来,文学从传统形态开始向新媒体形态转变,焕发着新的生机。

梁鸿鹰表示,文学是一个整体存在的场域,不同门类与题材共同见证了当代文学的发展,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藏,系列研讨将涵盖当代文学创作的各个门类,尽可能呈现40年文学现场的概貌,首场研讨聚焦于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希望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能形成有效的碰撞和交流。

小说创作在世界视野中深植本土意识

改革开放使中国拥抱世界,文学也历经了从封闭到敞开的巨大转变。“40年来文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开放”,评论家张清华认为,中国文学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最大特点是在世界视野中深植本土意识,而世界视野的获得得益于新潮文学的发展,对这个问题,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还有所欠缺。中国作家在40年中的两次身份自觉为中国文学革新了面貌。“中国作家在获得世界视野之后,马上考虑如何呈现本土经验问题,寻根文学其实是第一次自觉。90年代中国作家又历经了第二次自觉,进一步获得世界视野之后,中国作家仍然在思索如何讲好、讲深刻中国故事,尤其是具有中国美学传统、中国精神的故事。”

“我从80年代初起一直在《文艺报》工作,工作到90年代中期。今天讨论40年来的文学路程,有些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闪过,我也相信只要是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文学从业者,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基本都不用查阅资料,在脑子里就会蹦出来”,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感慨。在他看来,时代因素与艺术规律对小说写作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更多聚焦作品题材,到后来的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内部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寻找内在精神滋养,开始由文学之外走向文学本身”,这也即是评论家何言宏所说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的凸显。到90年代,统一的文学范式被打破,“有一个巨大的现实,你再也难以一统江山了,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多样化”,潘凯雄说。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牛玉秋谈到,90年代前的文学发展以中篇小说创作最为强劲,将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推向了新的深度。

长篇小说无论是从规模体量还是内容的丰厚度上,都是当代文学的重要观测点。40年来长篇小说成就斐然,尤其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长篇的发展空间也大大拓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直言,能够代表40年来审美转型与创作风向的,不只长篇小说。在其他体裁中,似乎有着更隐秘的文学线索。他以刚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徐刚为例,徐刚最初写自然主题的诗歌,在对社会现实产生某种激情后,写出《伐木者醒来》《中国:另一种危机》《沉沦的国土》这三部环保文学。后又创作了《绿色风沙线》《守望家园》等中国生态文学,此次荣获鲁奖的报告文学《大森林》成为了中国自然文学的代表之一。“从最早期自然的歌唱转向环保的呼吁,再到对生态的关注,最后归到自然文学,这样的创作道路说明,中国40年文学中的面貌是非常丰富与结实的。我们回首梳理的时候,会发现在时代大主题下,其实隐藏着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关怀,并且早已慢慢发酵、酝酿。”

不久前,由《小说选刊》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结果发布,40部小说作品入选。《小说选刊》负责人王干在会上表示,梳理经典作品,实际是在勾勒改革开放的整体文化系统,在这个文化系统当中,文学艺术承担着很大的强基作用。

以生命经验为内在动力,诗歌探索新美学

若遴选几十部经典作品来回顾诗歌创作在40年中的历程,作家出版社副总编商震认为远远不够,“这40年我看到的诗歌最重要特征,是在朦胧诗之后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使用生命经验和情感经验是现在诗歌的最大特征。” 从审美视角的扩大到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诗歌创作的丰富性日益给人惊喜,很多诗人把小说家常用的细节引入诗歌,使其鲜活、生动、具有很强感染力。因而商震表示诗歌发展到今天并未到完全总结的阶段,从市场角度考量,诗歌出版的繁荣也印证着它尚站在巨大可能性的起点。

“在这个多样纷繁的舞台上,大致有三种主要流向,扮演着三种主要文化角色。”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以三种姿态定义改革开放40年来的诗歌发展。第一面对世界的向外的姿态,源于1994年民间诗人对知识分子写作产生的抨击和争论,这股潮流批评从来自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变成了来自诗歌内部的流派的争论。第二写实主义和民间主义的姿态,这种面对现实面对土地的写作经过多次演变,成为中国诗坛新写实主义的潮流。第三坚守传统的姿态,坚守古典诗歌传统,坚守革命文化传统,始终是中国诗坛不曾熄灭的精神光辉。《诗刊》社副主编李少君也提到,在大众传媒时代中国诗歌经历了向下挖掘的探索,也需要在未来有向上超越的勇气,在新美学原则的演化下不断开拓诗歌疆土。

童真也要有深度,儿童文学期待下一个黄金十年

儿童文学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中同样确立了不变的坚守,那就是“从以成人主义为中心转向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将其称为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年来儿童文学理念也好、畅销书也好,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儿童文学经历了从回归文学到回归童真的改变,80年代提出儿童文学作家关于文学与民族精神的思考,进入新世纪后,强调站在引导儿童向美向善,从更高的精神世界看待儿童文学,以人类文化事业角度来重新解读儿童文学的价值。”对此学者方卫平也表示赞同:“单纯的娱乐从来不是儿童文学的最高艺术追求,参与儿童文化事业的人应该通过作品为儿童提供理想图景,不光是来自儿童自己的愿望,更应该包涵成人世界的经验、思考和所得出关乎童年的洞见。”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在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40年中是亲历者也是实践者,面对繁荣发展的儿童文学他也有着隐隐担忧:下一个黄金十年该如何行进?出版人海飞、徐德霞同时注意到市场对儿童出版日益重要的影响,奖项设置繁杂、短篇创作匮乏、新作者亟待挖掘等都是儿童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多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在研讨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文学理想、文学之心的重新捡拾。40年光阴荏苒,无论历经多少风雨,恰如评论家张志忠所感慨的那样,文学的力量维系了下来,并且燃烧着永恒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