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恐怖谷理论”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发表论文并提出了恐怖谷理论,这个理论的内容是:当仿人类的造型与人类在外表等方面足够相像、但又做不到完全相同的时候,微小的差异会格外明显,从而使造型失去亲和力,人类会对其产生反感、恐惧、厌恶等情绪;而且,动态的仿人类造型如果逼近真人的姿态和动作,会产生比静止造型更剧烈的恐怖谷效应。
森政弘当时发表的论文没有立刻获得什么反响。但如今,人们对恐怖谷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这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电影中开始有大量的画面由计算机动画生成,数字游戏的制作水准正变得越来越精致,科学家与工程师们更乐于尝试创造人形机器人……“假人”正在变得更像真人。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假人”确实看起来令我们不太舒服。
关于上述理论,动画学界最喜欢提及的例子包括2001年的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和2004年的电影《极地特快》等。人们倾向于认为,这些作品不够理想的票房或者遭遇的消极评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到了恐怖谷效果的影响。此外常被提及的还有1988年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短片《锡铁玩具》,里面的婴儿角色被认为带有惊悚色彩;但客观来说,作为一部以玩具为主角的影片,婴儿角色在《锡铁玩具》中是一个庞然大物,就叙事而言原本就是一个骇人的角色,作品中甚至还使用了玩具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来表现它们对婴儿的害怕。
当然,作为一种假说,恐怖谷理论的解释力仍然很强。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不少人开始尝试提出:我们是不是已有机会,在某些情况下能让CG技术跨越恐怖谷,把非真人的形象做到极致,让电影观众无法分辨真假,真希望看看这个日子到来之时的动画是什么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恐怖谷理论遭遇了很多以讹传讹的尴尬。首先在很多资料里写到,“恐怖谷”一词由德国心理学家厄内斯特·占奇于1906年最早提出,还称弗洛伊德在1919年写过一篇名为《恐怖谷》的论文。而事实上,这两个人论述的概念都是“恐怖”(uncanny)——弗洛伊德的论文标题是《恐怖》而非“恐怖谷”。他们并没有像森政弘那样画出函数图,标明那个“谷”在何处。当然他们的论述确实与之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弗洛伊德强调了熟悉与恐怖之间的关系问题。
此外网上不少资料都声称,当机器人和真人的外表相似度超过95%时就会产生恐怖谷效应,其实森政弘在1970年的论文里并没有提到这个数字。通读全文,会发现森政弘提出的是一种经验性的讨论和一种假说,不包含什么量化或实证性的论述过程,95%这么具体的数字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当然,在其论文的图中确实有50%和100%两个标注,但在笔者看来前者本身就颇有问题,只能理解为一个大致的标记。需要补充的是,森政弘把日本传统文乐木偶戏的木偶放在了临近100%的位置,在笔者看来这种判断也是不够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