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热《侬城逸事》:生动书写日常之善
来源:文艺报 | 赵文广 2019年12月04日10:08
2017年,壮族作家李约热的长篇小说《侬城逸事》在《作家》杂志发表,并于2019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单行本。
《侬城逸事》这部小说,并非没有“劲爆”的素材,只是作者用了一种温和的方式加以呈现。小说里有一个人叫王大川,王大川一个人跑到越南,动用关系销毁了一切出入境资料,成了越南富豪高官的女婿。婚礼现场,王大川和新娘乘坐直升机降落在大楼天台,楼一样高的巨幅婚纱照在投射灯的照射下徐徐展开。后来,王大川被地雷炸断了一条腿,穷困窘迫,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祖国托孤。这样的跨度,未尝不可以处理成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如果改拍成电影,可以用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进行蒙太奇拼接。但作者选择了一个特别日常的切入点,所有这些可以产生话题的素材只是丰富的支流,最终汇集到一个人生命的主流里,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李晓。
小说是从李晓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平庸的人物的日常琐碎中开始的。这恰是《侬城逸事》的一个特别扎实的出发点,也不妨看成李约热对个人创作的新探索。
在小说的开头,几乎像是为了避免可能产生任何阅读障碍,作者迅速麻利地交代了主要人物关系和重要线索,与此同时,也为小说构筑了一个稳定的地基——牢固的情感关系。小说写了张丁一家和李晓、顾静二人混乱而不幸的遭遇。张丁的妹妹张丹为了还男朋友阿德借的高利贷,把自家房子抵押出去,高利贷公司派人占了张丁家的房子,于是张丁一家四口(父亲和二儿一女)无家可归。支撑和维系这样一个地基的粘合剂,就是张丁兄弟对妹妹张丹的关心,以及张丹对她男朋友的不离不弃。与之配合的,主人公李晓和他的女朋友顾静,也是这么一种互相信任和支持的关系。
这样一种主要人物关系的设置很有意思,越往后读就越会意识到,这种紧密相联的关系,为小说文本承载大量复杂的故事素材提供了一个非常牢靠的载体。小说似乎刻意回避了可能强化戏剧性的表达,而是尽可能地回到生活的日常之中。而日常并不意味着枯燥和单调,作品的视角随着张丁一家四散漂泊的线索,随着李晓顾静二人的中年爱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时空,穿插了大量风土人情和精彩故事,使小说成为一部带有小型百科全书色彩的地方叙事文本。这种平淡中的丰富,可以说颇有叙述技巧,又毫无刻意的痕迹。
从地理意义上讲,《侬城逸事》讲述的是广西南宁附近的故事,那里靠近中越边境,人们吃老友粉、醋血鸭,有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们知道,很多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符号,比如李约热有他的“野马镇”。在他的写作中,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符号会时常出现并加以强化。而在《侬城逸事》里,作家却写了这么一句话:“哪里都一样,侬城也一样,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这句话是张丁父亲评价野马镇时说到的。我们不妨把这句话当作一条线索,去感受李约热在创作上的新尝试。
李约热在《侬城逸事》中表现出去精英化、去戏剧化的尝试,不再强调“野马镇”的地域符号。《侬城逸事》的故事,并非发生在某个特别的地域,它发生于一个真实的日常环境。小说提到的所有事件,都可以归到日常生活的巨大熔炉里。
整体地来看李约热的创作历程,从洋溢先锋小说家的叙述激情,到以知识分子身份思考“平庸的恶”,再到现在的《侬城逸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创作的深入:由“平庸之恶”到达它的另一面——“平庸之善”,这无论在表现的难度和思考的深度上都对作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平庸之善”并不是“善的平庸”或者“平平庸庸的善”,而是指对善的日常化观察和探讨。当然,《侬城逸事》并未回避对恶的观察,只是这种观察不再那么直观和戏剧化,而是更有隐蔽性,更有重量。
《侬城逸事》里有一个富有象征的建筑。首先,它是一个酱油厂,顾静要靠这个厂子帮助她的亲戚,结果因为轻信他人,厂子倒了;后来李晓想把它变成一个有艺术气质的酒吧,开业后来了一群练剑归来的大爷大妈,酒吧被迫卖起了矿泉水;再后来,酒吧变成了早餐店、杂货店,卖起了包子和驱蚊药。这个建筑的变迁史,从某种程度上隐喻着人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最后还是要说说“善”这件事,通常人们会用二元对立的思路来思考善。《侬城逸事》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容的视角。好人也并不是说他做了多大的好事,也并不是说他完全没有私心。而坏人呢,有时候也表现出人性的闪光点。甚至我觉得,《侬城逸事》中的“好人”,并不专指热情、爱助人的抗战老兵或保安大哥,而是作者以悲悯和充满同情的视角观察到的行行色色的人。
这篇小说的底色是淡泊的,小说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偏执地要完成什么,或者要成为谁,这也使得他们活得更明白,顺其自然,但又不随波逐流。这样一来,《侬城逸事》终究还是有理想色彩的,只是过于朴实的风格遮蔽了这种理想的底色。小说中各得其所的人生,让人想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优雅生活。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生活又是小说人物经过怎样的一步步退守而换来的,这里又依靠了多少幸运和偶然呢?因此,小说的最后结局,突破了美好田园的幻想,表现出文学作品应有的重量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