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浅论新疆少数民族诗歌中的生态观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7期 | 祖木来提汗·阿里木  阿卜杜外力·艾萨  2020年07月28日11:45

引 言

我国新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生态伦理思想也融于他们的神话传说、宗教禁忌、乡规民俗中,表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智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新疆各民族书面文学的诞生,生态思想在各少数民族作家的笔下、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巧妙地表现。

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态思想在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体裁中有充分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新疆少数民族诗人们热烈赞颂大自然和生态环境,而不是像生态小说家那样激烈地批判生态破坏现象。诗人们非常惬意地享受自然、赞美自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当代新疆少数民族诗歌与小说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其引人注目之处。诗人们对大自然持一种浪漫的态度,以自己热烈的感情和动人的笔墨书写对自然母亲的赞歌。

一、“天人合一”生态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告诉我们,人与自然 、人道与天道世间万事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老子《道德经》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 道德经,黄朴民译注.岳麓书社,2011年5月,第88页。)显而易见,“‘道’纯任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天然的内在关系,互相依靠、共生共存。不管是天、地和人,都是如此。从当代新疆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生态思想的同时,还深受我国“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影响,从主题思想上看,新疆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与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爱情诗、赞美诗以及反映人生体验与思考的哲理诗中,都在一方面反映了对大自然的审美,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共存,没有阻隔地与大自然息息相通,蕴含了深刻的“天人合一”理念及生态和谐理想。这些诗歌不直接号召人们“爱自然”、“尊重自然”与“保护自然”,但他们的创作与思考与自然界的万物紧紧连接在一起,把“小我”放到“大自然”中去,将自我的身体与精神都深深地嵌入到、参与到自然之中,与自然发生真实的、深层的交互作用,从而找到“自己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感受。

原始信仰阶段的新疆少数民族对自然的依存、敬畏,对神灵、祖先的咏叹,在审美价值取向方面鲜明地体现了人与天、人与物、天与物的和谐共生、依生、竞生的生态观念,具有明显的生态审美倾向。新疆本土文学内容丰富,凝结了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吉克族等多民族作家的创作智慧。从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与哈萨克族的以草原为主的生态民俗习惯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民族的生态思维、生态审美观念与生态思想。后来,新疆当代诗人亦借鉴与继承了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中的生态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很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另外,由于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又使作家注重表现自然地域风光、地域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些都与生态伦理有很大关联。可以说,新疆本土文学体现出生态文学的特征。当代少数民族诗人也创造性地继承了这种生态审美观,在诗歌创作中生动而灵活地呈现出以“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山川流水”“人与沙漠、草原、绿洲”为主的享受自然、尊重自然和赞美自然的生态审美观念与生态思想。比如,维吾尔族女诗人图拉罕在《胡杨、土地及其他》中,高声赞美胡杨守护大地的神圣与坚韧,“我们听不到岁月的风声和命运的咆哮 / 也听不见乌鸦在风中最后的悲鸣 / 只有你啊,大地的守护神 / 是蹉跎岁月中一切生灵命运的见证”。(注:图拉罕:胡杨、土地及其他[J].民族文学,2004,(1):66。) “胡杨”是新疆戈壁滩自然环境中标志性的树木,在新疆本土文学中它象征着“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从生态伦理的角度看,在沙漠边缘生存的人与周边环境相互依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首诗中诗人挖掘了新疆人与“胡杨”的相守、相融,将自己的生命情感与思考问题的方式都灌注到“胡杨”“大地”与自然界的万物之中。诗歌的第三句“只有你啊,大地的守护神”和最后一句“是蹉跎岁月中一切生灵命运的见证”充分表现出诗人以“胡杨”为载体的“天人合一”思想。

我们在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态观,即“自然界是由天、地、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火雷电、植物、动物、有生命和非生命体构成的,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

二 、对“大自然”的敬畏

新疆少数民族在原始时期几乎都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就对大自然很敬畏、很爱护。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人非常擅于将自我的价值观、理想、人生态度、道德观,以及善恶、美丑、爱憎、义利、苦乐乃至生与死等方面的观念和情感生动而巧妙地结合在自然意象中抒写。这里所说的自然意象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其范畴涵盖从小草到森林、从小虫到动物、从小花到花园、从地到天、山水等。其实,这些意象都与人的生存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自然意象体现出他们鲜明的生态审美观。当代新疆诗人在享受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时,从自然中找灵感,借助于自然界的景物事物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很显然,大自然就是他们的灵感与创作来源。

“沙漠”“草原”“绿洲”不仅是新疆自然环境中标志性的意象,还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生活与生产中很重要的自然景观。因此,在诸多新疆少数民族诗人诗歌创作中这些意象的出现频率很高,他们借助这些意象表达自身对大自然敬畏的同时,还增强了诗歌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色彩。被称为“阿勒泰草原的骄子与画师”的哈萨克族诗人夏侃·沃阿勒巴依在《夏牧场的傍晚》中这样写道:

是谁在天际里

牧放着云团

给它们披上了

雪一样耀眼的衣衫?

是谁在草丛中

播下一团团火

在幽深的草甸

红彤彤地点燃?(注: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上),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11页。)

这里描绘的是新疆阿勒泰草原夏季傍晚的景象,诗句中流露诗人对草原的安宁和平与和谐的生活、画一般的美充满着骄傲。其实,他的这种“爱”与“骄傲”还是来源于大自然,诗中暗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诗人通过绿色的草原、幽静的草甸和牧场的景色,抒发自然观和对大地的爱。诗中吟咏的绿色草原及其相关景物,都是诗人对自然母亲的情操的艺术描写,是诗人把自己与大自然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除此之外,柯尔克孜族诗人谢尔格在《当我看到故乡》一诗中以“水流”“清风”“花朵”“夜莺”“马群”和“羊群”等自然意象来表现祖国草原的美丽景色,可以把它看作以草原为对象的抒情短片。诗中的自然意象既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烈感情的媒介物,又是诗人生态文明意识、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情的艺术表现。

三、生态美学观

游牧文明自然观和农业文明自然观是构成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人生态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诗人诗歌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新疆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体现出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混合风格,有着鲜明的生态美学特质。他们以诗歌的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将文化与生态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写作方式。在“鸟”意象中,“鸟”的活泼灵动建构了恬静宁谧的田园世界,少数民族诗人与环境相谐,与“鸟”相亲,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亲的生态理念;“沙漠”与“绿洲”意象之间的对比呼唤人们保护绿洲的同时,还表达出警示人类保护自然的生态立场。

在塔吉克人看来,世界是由“阿甫”(水)、“阿太西”(火)、“哈格”(土)、“哈风”(空气)这四种要素构成。(注:刘明: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J].新疆:新疆社会科学,2008,(5):28。)塔吉克族的这种生态观其实在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之中同样存在,又以不同形式呈现在当代诗人的诗作当中。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其实就是当代新疆诗人们的生态理想和生态追寻表达的载体。例如,维吾尔族诗人热合木·哈斯木写道:

我们降生到这片珍贵的土壤,

与此衔接大地与我们之间的情结。

大地是往事,是历史,是今天和明天,

大地是母亲,是祖国,是悠久的历史。(注:热合木·卡斯木:天山颂歌,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85页。)

人类的生命、生活生产、离世都是跟大自然紧紧连接在一起的。诗人把这种真理与自己的生态审美观寄托到生存的环境与大地中。其中第三句“大地是往事,是历史,是今天和明天”抒发的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传统,也是要继承,延续下去的未来”的生态立场和追求。第四句“大地是母亲,是祖国”,把“大地”,即大自然提升到了最高的位置。

柯尔克孜诗人谢尔格在《当我看到故乡》中写道:

彩蝶盘旋在头顶上,

敲击我心中的弦线。

歌唱的鸟群让我想起,

妹妹那张美丽的容颜。(注:中国作家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天山之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第256页。)

显而易见,诗人通过“蝴蝶、鸟群”等常见的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母亲、草原美丽景色的感情。在诗人眼里有蝴蝶飞翔、有鸟鸣叫的草原才是最动人心弦的美景,这才是诗人向往的草原。诗歌当然不仅是简单的景色描绘,还表达了诗人的生态审美观念与生态追求。

总而言之,在新疆因为游牧和农耕文明共同存在的环境,诗人们在生态思想、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情感的表达上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诗人常用“草原、马、山川、山花”等自然意象来抒发对自然母亲和祖国辽阔怀抱的热爱;而回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诗人则擅于利用“夜莺、红花、玫瑰花、胡杨、沙漠”等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祖国母亲的热烈感情。然而,不论诗人来自哪个民族,他们塑造的“自然意象”都显现出本民族生存环境的特色。这一点说明,新疆少数民族当代诗人擅于藉由对天山南北的沙漠、草原、河流、冰山雪峰等自然意象的运用,更全面、深刻地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因而,抒发的爱国之情不仅更强烈,而且更纯粹真挚,因为它们的归宿都是“纯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