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鲍勃·迪伦:昔日我曾如此苍老 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张嘉  2020年08月05日08:13
关键词:鲍勃·迪伦

要说有哪位艺术家真正地影响了一代人,鲍勃·迪伦无疑是其中之一。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仿佛在鲍勃·迪伦的音乐声中醒来,他的锐性穿透了人性坚壁,抚慰着伤痛,歌唱着生活、爱与忧伤。

而聚光灯下的鲍勃·迪伦又不止如此,作为音乐人、诗人、作家,鲍勃·迪伦获得过格莱美、奥斯卡、金球奖、普利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等诸多世界级奖项。他是一本迷人的书,内容丰富,有趣且神秘,他不仅把自己的才华赋予了音乐、文字 ,也赋予了绘画、雕塑,而这些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鲍勃·迪伦。

7月25日,“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展,展览从鲍勃·迪伦的多重身份为起点,聚焦了迪伦50年视觉艺术创作生涯的几大重点系列作品:早期纸本作品、填绘留白系列、新奥尔良系列、铁艺、书写世界、平凡之路。这些作品展现了鲍勃·迪伦的多元身份,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与创作脉络。

借此机会,人们能够穿越到50年前,一窥鲍勃·迪伦在吉他与诗歌之外的艺术背影,看着他如何把脑中的世界涂抹在画板上、焊接在铁器上,那是他内心无声的吟唱。

感觉在绘画时 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德卢斯,大学时来到明尼阿波斯,接触到民谣和布鲁斯,尤其是受到民谣教父伍迪·格思里的影响。

1961年,迪伦来到纽约,很快就崭露头角:第二年就出版了首张专辑,其中包含那首传世名作《答案在空中飘》;1963年举办个人演唱会;1964年,与“民谣歌后”琼·贝兹合作巡演,同年出版专辑《时代在变化》,其中包含另一首传世名作《铃鼓先生》;1965年,发行单曲《像一块滚石》,这首单曲取得全美销量第二的成绩。仅用了5年时间,迪伦就推出了他青史留名的几首经典之作,24岁时,已经成为音乐界和文化界的流行巨星。

作为音乐人,鲍勃·迪伦获得过11个格莱美奖项;6次进入表彰发行历史至少25年的“具有实质或历史重大意义的”录制唱片的格莱美名人堂;2012年,奥巴马总统向他颁发美国平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12月,因其“在伟大的美国传统歌曲中注入新的诗意表达”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相比于音乐和文学上的成就,迪伦的绘画成就显然逊色了不少,但是绘画却重塑了迪伦的精神世界。迪伦小时候就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写写画画,可是真正开始画画,还是因为1966年出的一场车祸。

1966年7月29日,鲍勃·迪伦结束了一场短暂的巡演间隙,骑摩托车时在位于伍德斯托克附近的住宅不远处出了车祸,当时甚至传出死亡的消息。受伤后的迪伦退出大众视野,一直处于隐居状态,这段时间他开始思考名声与他人的期许之外,自己到底要什么,后被认作他生命的重要转折点。迪伦后来回忆说:“我曾经遭遇一场车祸并因此而受伤,但是我康复了,真相是我想退出激烈的竞争,生儿育女改变了我的生活,把我从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中分离了出来。在我的家庭之外,没有什么能让我保持真正的兴趣,我开始用不同以往的眼光看待每件事物。”

就是在养伤的那段时期,鲍勃·迪伦拿起了画笔,绘画是他对周身混乱的梳理,让他发现更为纯净的世界。在自传《像一块滚石》中,鲍勃·迪伦写道:“我会画什么呢?嗯,我猜会是手头的任何东西。我坐在桌边,放好纸和笔,拿来一台打字机,一朵玫瑰,笔、刀、大头针、空的烟盒。我完全忘记了时间……倒不是我把自己当成了画家,只是喜欢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感觉。”鲍勃·迪伦还向画家诺曼·鲁宾拜师,他说诺曼·鲁宾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是他激发了我重拾作曲的能力”。

鲍勃·迪伦画画起初也受到质疑,他第一次公开展示绘画才华,是1970年的专辑《自画像》(Self Portrait)的封面,当时这张专辑被评论为“大杂烩式的拼凑而成的迪伦模仿秀”。这个滑稽的自画像也受到嘲讽。但也正是这张备受嘲笑的自画像,让鲍勃·迪伦立志成为一名画家。“我要做的一切就是我自己,你管我是谁。”他还写了一首叫做《When I Paint My Masterpiece(当我画了我的杰作)》的歌。

鲍勃·迪伦曾说:“民谣是我探索世界的方式,它们是图画,是比我能说出的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的图画。我知道这东西的内在本质,我能轻松地把它们连接起来。”如此说来,绘画,也是迪伦探索世界、书写民谣的另一种方式。

远离主干道,另辟蹊径,无忧无虑地前行

虽然鲍勃·迪伦并不认为自己是职业画家,但其勤奋程度却可与职业画家相比。此次在今日美术馆举行的“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展出了鲍勃·迪伦自1973年以来的6大不同艺术系列创作,涵盖了手稿、绘画、雕塑,真迹作品超过140件,鲍勃·迪伦的创作力之旺盛令人赞叹。

1973年,鲍勃·迪伦出版了《写写画画》,这是迪伦首次为自己的歌曲配上插画。书中收录了他在1961-1972年间创作的歌词,部分歌词还配有当时的原创素描,此次展览是这些原创素描的第一次公开亮相,这批素描画是迪伦对自己的音乐创作,尤其歌词部分的重新注解。值得一提的是, 在2014年纽约一场拍卖会上,一份由迪伦手写的《像一块滚石》歌词副本卖到了200万美元。

1989至1992年间,鲍勃·迪伦在巡演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路上创作了一批速写,后来,它们成集以《填绘留白》为名出版。尽管迪伦后续对这些速写进行了多次回顾,并加以颜色及深入画面,但此次展出的“填绘留白系列”还是扎根于这些早期作品,描绘着旅途中转瞬即逝的生活景象:肖像、地标,以及无名之地的安静角落。迪伦说:“我只是画下令我感兴趣的东西。成排的房屋、大片的果园、笔直的树干,可能是任何东西。我能把一篮水果变成生与死的戏剧。女人的形象是有力的,所以我就刻画她们的这一面。我可以在房车区找到绘画对象,也能画有钱人。”

虽然喜欢丢勒、伦勃朗、凡·高、鲁本斯、夏尔·勒布伦这些绘画大师,但是迪伦否认对任何风格和流派的模仿:“我没有试图得到社会的认可,或者迎合别人的观点。” 迪伦说,创作这些作品是为放松,为将注意力集中于旅行所得到的印象,那是一段想象着“某天,一切会像狂想曲那般流畅”的旅行。

鲍勃·迪伦在1994年就出版了那本绘画作品《填绘留白》,但是直到2006年,迪伦的绘画才能才被慧眼识珠。2006年,德国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负责人英格丽德·莫辛格在一家古籍旧书店发现了《填绘留白》,立刻邀约鲍勃·迪伦办画展。于是,在2007年,66岁的鲍勃·迪伦举办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绘画才能得到外界认可,已然功成名就的迪伦也难掩高兴,他说:“博物馆给了我动力,让我把多年前随手画在纸上的东西重新展示出来。如果没这种兴趣,我不会再去碰那些画过的东西。”于是,在展览开始前的8个月时间里,鲍勃·迪伦竟然画了320幅水彩画和水粉画,其中140幅被选中展出。

迪伦的绘画被粉丝称为“会唱歌的画”,例如《红狮酒吧的妇女》是1992年他去英国黑潭演出途中创作的,画面上一位穿着华服的丰满女人正扭着臀倚在吧台边,仿佛他的歌曲《Blonde On Blonde》(《无数金发女郎》,1966)中的女子跳到了画布上。

对于自己的绘画,鲍勃·迪伦曾说自己像个游民般,“我总是另辟蹊径,从不走主干道。”2016年,鲍勃·迪伦在英国办个人画展,展出其画的美国的景观和乡间风景画,迪伦曾在展览画册的前言中写道:“远离主干道,另辟蹊径,无忧无虑地前行。我始终相信,未来的关键留存在过去的残垣中。你只有对于过去的自己了如指掌,才能够掌握当下的自我。你的过去起始于你出生的那一刻。如果你忽视了你的过去,那就是对于真实自我的欺骗。”

“打铁”也能成艺术

用“视觉艺术家”评价鲍勃·迪伦或许比画家更为合适,因为除了绘画之外,鲍勃·迪伦还做过雕塑,甚至还擅长打铁。迪伦说:“当我是个孩子时,我就被铁器包围着。我是在钢铁之城出生并长大的,所以每时每刻我都能闻到铁锈的芬芳,看到铁器的强大,触摸到铁器的坚硬。”

2014年,伦敦的一个名为“情绪波动”的展览,展示了鲍勃·迪伦的铁艺作品,展览中描绘道:“笨重的器械与劳作大军往来于矿山之间;一车车铁燧石和锈色的赤铁矿被运往铁路沿线。”这些都是幼年迪伦眼中的情景——在这个世界里,原材料和人造制品因为生产的必要性而连接在一起。

此次在今日美术馆展出的铁艺雕塑系列创作中,鲍勃·迪伦以雕塑的方式呈现了自己童年的记忆碎片。对于在明尼苏达州一个矿业小镇长大的迪伦来说,钢铁的质感与机械的语言贯穿于其成长的记忆中,在此系列的创作中,迪伦将各种铁质用品进行拼贴与组合,呈现了当日常材料转变成为艺术作品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由废旧物品创作的工业金属雕塑,像一座专属迪伦这位艺术明星的弹药库。迪伦将工业制成品改造成铁门等艺术品,诉说着美国工业化时代的印记,这些具备美式西部风格的金属雕塑于2013年首次在伦敦展出,揭示了这位艺术家鲜为人知的对焊接和金属制品的痴迷。

鲍勃·迪伦重拾旧时的工具,对它们加以改造,用它们来装饰大门、屏风、家具和壁挂。经过再造,“铁艺”有了新功能,但它们保留了原有的粗犷,风霜犹在。精心制作的铁艺大门蕴含着符号、玩笑与影射。它们兼具装饰性和功能性。

鲍勃·迪伦牌铁门可是珍贵的艺术品,每扇铁门中都镶嵌着他从全世界各地收集的金属部件:马蹄铁、卡尺、铲子、扳手、油泵、车轮、弹簧等,还有一些金属片制成的装饰。比如一把小吉他,上面有一只乌鸦和一头野牛。这些铁门售价高昂,问题是你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

迪伦还与人合作打造威士忌,他不但设计瓶身,还要亲自焊接铁门标志。

在鲍勃·迪伦看来 ,艺术是幻觉的永恒运动,艺术的最高目的是激发灵感,“除此之外你还能做什么?除了激发灵感,你还能为其他人做什么?”

长长弧线上的一个个点构成了一个连续体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的“平凡之路”部分,迪伦描绘了美国的地理风情,在普通人司空见惯的景致里寻找独特的视角发现美丽的风景。从乡间小镇到大城市纽约,沿途的风景也逐渐从路过的加油站、甜甜圈店、汽车旅馆到金门大桥、洛杉矶城中剧院和纽约的曼哈顿大桥。一如迪伦的人生历程,从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走入了纽约这个大城市,继而又从纽约走向了世界各地。迪伦说:“出路变幻莫测,我不知道它将通向哪里,我都会跟随着它。一个陌生的世界将会在前方展开,一个乌云密布的世界,有着被闪电照亮的犬牙参差的边缘。很多人误会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的有过正确的认识。我径直走进去,它敞开着。”

此外,展厅现场还原了鲍勃·迪伦1961年初次登台的格林尼治村“CAFE WHA?”的民谣舞台场景。鲍勃·迪伦在1961年的冬季抵达纽约格林尼治村,该地聚集着爵士、民谣和蓝调音乐家,还有诗人和喜剧演员。约翰·克特兰和迈尔斯·戴维斯等音乐传奇人物活跃于各家爵士俱乐部,而民谣歌手则在咖啡店驻唱,待演出结束后在观众中传递帽子或篮子以收取报酬。到纽约后,鲍勃·迪伦在“CAFE WHA?”、民谣音乐城和煤气灯等著名的表演场所演出。不久,经验丰富的制作人约翰·哈蒙德让他与哥伦比亚公司签约。

“CAFE WHA?”是造就民谣音乐繁荣文化的众多酒吧和咖啡厅之一,也是年轻的鲍勃·迪伦初到纽约格林尼治村第一个登台表演的地方。展厅还原了“CAFE WHA?”,几张桌椅,一个舞台,屏幕上播放的是年轻的鲍勃·迪伦演唱他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年轻歌声却充满力量,他边弹奏吉他,边吹着口琴,他将诗唱成了歌。

回顾自己的一生,鲍勃·迪伦说:“我不想用时代、区域或心境来区隔它们,我宁愿把它们视为一条长长弧线上的一个个点;它们构成了一个连续体,从我踏入世界开始,随我人生阅历的积累而延展,因为我认知的改变而转向。”

对于79岁的鲍勃·迪伦来说,他这块滚石都将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不断前行,就像他说的“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鲍勃·迪伦无法被定义,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感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