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今天的文学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8期 | 金仁顺  2020年08月06日11:37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读者,像今天这样,藉互联网平台,分分钟把全球资讯一网打尽,技术的力量变成了世间魔法,上天揽月、入海捉鳖;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深入细胞深处,一窥微观究竟。这种便利快捷,深入浅出,滋养了博学和无知、骄傲与渺小的并存,读者从来没有如此自负、如此不耐烦过。阅读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生命需要,更像是一种参考,以便自己在表达某些观点时,能在获取各种信息基础上,一鸣惊人。作家从来都是读者,现如今读者里面,“作家”的比例越来越高;将来,“非作家,不读者”的境况也很有可能发生。

网络把作品发表的门槛拉低了,但也使得文学表达的方式更多元丰富,博客、微博、微信,网络评论,这些碎片和泡沫里面,处处闪动着文学的影子,日常、短小、感性、生动,机灵却缺少深思熟虑,有时还不乏粗糙、粗俗、粗暴。

在中国当下,网络作家号称超八千万人,他们不再谋求在传统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也不在乎是不是能出版纸质书,评论家们的评价无关他们的痛痒,互联网上的点击率才是他们作品的生命指标。一方面有巨额利润诱惑,一方面又缺乏约束监管,网络作家们的创作不乏精品佳作,但同时也滋生了更多的低劣跟风和剽窃之作,网络文学作品从诞生之初,其商品属性就远远大于艺术属性,不少网络读者阅读作品不追求艺术享受和文学高度,而是为了满足故事的玄幻吊诡、情色或者猎奇。

传统文学的头依然高昂,但光鲜亮丽的羽毛却在被拔掉、脱落、褪色的过程中。有些优秀作品难以与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兼容,有些则曲高和寡,偏居深闺无人识;经常要通过奖项、影视等其他途径的传播才得以广为人知。优秀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通常卑微细小,退缩幽居在时代的毛孔里面。可也恰恰是他们,更多承载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经验:成长的沮丧,爱情的难以捉摸,婚姻的举步维艰,金钱的强大气场,沟通的不可能实现,个体跟集体的爱恨交织、互为参照……

在丧失了阅读耐心的今天,在关键词流行的今天,在题目即是中心思想,或者流量带货广告的今天,还有很多严肃、认真、用写作来盛载生命意义的写作者:没有关键词,却有持久的耐心;没有远大高深,却尽量细心精致;在重大题材中间,寻求人物情感的幽微曲折,在平凡日常中间,探找精神和情操;用大情怀去描摹当下生活的微末,抑或,用帕慕克的话说是:用针去挖井——

用针去挖井,在枯燥和重复中间,诚恳地、专一地进行下去,进行到底,把生命和生活嚼碎砸烂,作为燃料,最终,作家有可能完成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贯穿,找出自己文学源泉的所在。

这涓细的一脉清流,其意义不可思议,其影响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