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意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形象 —— 读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仲  2020年09月18日11:37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就是一部“合为时而著”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聚焦最基层的驻村第一书记、深度贫困村的普通村民和广阔的脱贫攻坚战主战场,运用诗歌与散文化相结合的叙事技巧,书写了彝、汉群众共同奋斗,让一个山村一步越千年的脱贫故事。

小说以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为背景,塑造了从中纪委下派到 雪鹤村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的青年林修这一形象。作为众多驻村第一书记的代表和缩影,林修的身上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特质,有较强的典范意义。肩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林修放下自己的小梦,以赤子之热忱,与省、市纪委的扶贫干部一起,把自己融为乡村一员,身体力行,让党和政府的扶贫战略在乡村化为现实。

小说虽立足小凉山马边,但视角开阔。文中的走访、修路、教育、党建、安居等故事情节,既有冲突的一面,更有表达爱和情怀的一面。小说涉及面广,真实地再现了包括马边在内的乐山历史和地理风貌,并融入当地文化等元素,让这部小说充满了艺术张力。

阅读《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会让人感慨颇多:成千上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忘记自己是谁,只记住代表谁,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用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庄严的承诺。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题材新颖,空间有纵深感和历史感,还有横向的拓展。一个北大毕业在中纪委工作的年轻人来到偏远落后的雪鹤村,从开放的大都市北京到封闭的小村落,本身就形成了很强的反差。在这种反差里,作品的思想、人物形象也体现出来。

对村民有真情,这是林修获得信任的基础。刚到雪鹤村,林修就遇到了突发状况,村民吉克乌乌因病导致大出血。林修没有犹豫,将她连夜送到乐山市的医院,使她的病得到了有效救治。手术时因为需要家属签名,他准备签上自己的名字,而面对医生的询问,他脱口而出: “她是我的村民。”这出于本能的回答,流露出他视村民为亲人的真情。此后,他送阿衣外出打工、送阿鲁参军,甚至放弃回京过年,只为照看突然丧夫的王太因老太太和她有病的儿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嫌。

除了有真情,还要有真知,就是要有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办法。建学校,聘请老师,搞好教育;修路,解决出行难问题,打通商品流通的瓶颈;引导村民入股建合作社,农产品实现集约化经营……这些做法的落地,虽然也是遭遇了重重困难,但总归有先例可循。而解决王太因和其他一些五保户建房资金困难,解决王太因去世后有病儿子的生活保障问题,着实考验林修等村委会一班人的智慧。最终,他们通过对各项政策的把握,对具体操作细节的规划评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有一天,炊烟回到村庄,那隐约是稻谷晚来香;总有一天,天使安心梦乡,在妈妈的怀里轻轻晃……”这是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曲,也是林修喜欢的歌曲。小说中,林修多次组织基层干部和村民传唱这首歌,每唱一次都是一次感召,坚定着村民一心一意跟党走的信心,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也光荣地成为了党组织的一员,党支部成为雪鹤村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林修对党的一片真心,对村民的一片真心。因为他十分清楚告别终将到来,虽然他会一直牵挂着雪鹤村,但雪鹤村今后的路怎么走,要靠党支部的引领;“不让一户贫困,不让一人掉队”,要靠党支部保障。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真情、真知和真心,林修才能攻坚克难、不辱使命,才能在那个丰收的秋天,说出这样一段道别的话:“雪鹤村有幸,我们也有幸,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我们种下的精神和信念,会在这片土地成长。”这段话也是所有驻村第一书记的共同心声。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采用了长篇小说的惯用笔法:大量的个性化对白、真切感人的心理描写、叙事时空的适度跳跃、宋元山水画般的写意、富有抒情意味的写实等,它们共同建构出这部作品的形式美感与题旨深度。难能可贵的是,擅长诗歌、散文创作的作者,亦将诗的笔法与散文的笔法有机融合于小说的笔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