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小议
据说西方作家年轻时多从写作诗歌开始,综览中国古代文人又何尝不是?小时候祖父就教过我做对子,据传这就是学习做诗的基础训练。“小花猫”对“大红枣”,“黄脸婆”对“红嘴鸭”……与其说这是古诗词的基础训练,毋宁说是一种幼时学习语言和训练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好方法。可惜不争气的我,后来还是没有成为诗人。
以我之见,诗歌只为抒发作家的情感而存在,它与小说和童话故事等其他文学样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小说和童话故事是写出来给别人看的,诗歌是诗人在特定情景下的情感迸发。古人称做诗为“吟诗”,只有情不自禁地摇头摆脑吟诵出口的诗才是好诗。诗人需要一种气质,或豪放,或沉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眼睛尚停留在朝向外部世界的阶段,只有进入少年以后才懂得审视自身,变得“多愁善感”,这时候,也只有这时候,才有可能写出通常意义上的“诗”来。
有人可能会说,脍炙人口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不就是只有7岁的骆宾王写的?如果这首诗可以作为童诗范本的话,也就是说,童诗必然且必须是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事物作为描绘对象,愈具象愈好。在我读过的当代童诗中,极富童趣且难以忘怀的实在不多,惟有那首《帽子的秘密》始终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中,就是因为这首诗不仅有具象的人和物,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能为孩子们喜闻乐见。而非常遗憾的是,如今在报刊上读到的有些所谓童诗,一看就知道是我们的诗人用自己的心理去代替孩子的情感硬写出来的东西,恕我不客气地说,用四个字评论,矫揉造作,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伪童诗。
关于童诗如何走进儿童,我想起了九十年前的黎锦晖先生。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这位《小朋友》的创办人、“中国流行歌曲第一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称为“海派儿童文学第一人”。从1922年至1927年,他先后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些风靡一时的儿童歌舞剧,之所以深为孩子们喜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部采用童话形式,有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再配上好唱又易记的歌曲和优美的舞蹈表演,向儿童传达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欢演、喜欢看,一时风靡校园,走红大江南北以至海外。
直到今天,我们的耳畔还时常响起“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的美妙悦耳的歌声。
儿童需要童诗,需要童谣,需要儿歌,如何让这些优秀的童诗、童谣和儿歌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我们的前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虽然像黎锦晖这样多才多艺的天才,恐怕很多年才能出一个,但是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动员我们的诗人、音乐家甚至舞蹈工作者携起手来,给一些儿童诗作品谱上歌曲,配上舞蹈,让孩子们又唱又跳、载歌载舞,再在黄金时间里借助电视转播——则儿童有幸也,童诗亦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