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大代表马慧娟: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未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1年03月08日07:52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马慧娟

全国人大代表,作家马慧娟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宁夏红寺堡区的“拇指作家”马慧娟今年的议案是将红寺堡区打造为全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脱贫致富示范区。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和宁夏“双百”脱贫攻坚计划,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南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而实施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也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扶贫扬黄”集中安置区。从1998年开发建设以来短短二十多年间,红寺堡区紧随国家的发展步伐,在2020年3月份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据马慧娟介绍,脱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红寺堡区总结了许多经验,如“吊庄移民”“扬黄灌溉”等,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未来

对于中央“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马慧娟充满了期待,在她看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她认为当下最重要的还是产业振兴,只有打下产业基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才能保住脱贫攻坚的成果,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富足,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的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等。她认为,随着乡村的发展,文化在乡村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这些年乡村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过去我常说(在村里)‘借书比借钱还难’,大家觉得农民就是土地上的劳动者,和文化没有什么关系。”马慧娟说,但是这种情况随着移民搬迁有了极大改善,村里开辟了文化活动场地,配备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马慧娟还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响应村民的要求,每年组织各种文化活动。马慧娟说:“希望能让大家更多地学习文化、参与文化活动。西部地区的发展相比全国其他地区来说存在一定差距,缩短这种差距是需要时间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脱贫攻坚的亲历者与书写者

来自红寺堡区的马慧娟,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亲历者,深刻地感受到这场变革带来的个人命运的转变——16岁初中毕业后没能再上学的马慧娟,一步步成长为草根作家、成为文化站站长、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个人命运的转变不仅是马慧娟自己努力与坚持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家、社会几十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这次马慧娟带来两会的新作品《出路》是一部自传体纪实文学,它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讲述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蜕变。

与此同时,马慧娟还是一位记录者和书写者,她曾多次奔赴移民区采访,讲述当地脱贫攻坚的故事,如《走出黑眼湾》聚焦西海固移民搬迁的故事。亲历者的身份让她能够更加真实地还原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某些心情、场景,“有一些情绪可能当时没有经历过的话很难理解,比如一些人可能认为易地搬迁时会有一种乡愁和不舍,但我们搬迁时其实是喜悦的,因为之前所处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马慧娟说,不同的人对脱贫攻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呈现,但写作终究还需沉下身子,亲身到现场去作深入了解,才可能书写出更加真实感人的作品。

谈到接下来的写作计划,马慧娟表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乡村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未来她的关注重点将落在对乡村的重新审视上,去追寻人们思想上的新变化,讲述寻求新出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