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与自然之美中发现诗意 ——读张远伦诗集《白壁》
张远伦是当下较有成就的重庆苗族诗人,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人民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潜藏的诗意,在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灵感,作品弥散着世俗烟火的气息,携带着山长水阔的淋漓生气。《白壁》是他近年来诗歌创作的合集,长短相间的作品显示了诗人在题材选择和形式构建等方面的丰富经验,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部诗集分为五辑,包括“与女书”“时光帖”“中年游”“瓷语者”和“小长诗”,分别指向父女亲情、生活记述、行踪履痕、人生感悟等主题及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审美风格鲜明。诗人悉心记录生活的点滴,常常捕捉那些微小而蕴藏美感的瞬间,通过艺术的提纯升华为诗歌。《捉迷藏》体现了诗人向着童心寻找儿时的梦想,与女儿在游戏中互换身份,体验年龄反差带来的乐趣,把女儿娇憨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喊月亮》则是通过父女对于月亮的不同命名,展现出孩子的童真童趣,将孩子的天真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说,“爱就是光,用来浪费”,把时光献给孩子,珍惜与他们共处、陪他们成长的机会,回归人伦亲情的本真,这是值得赞许的生活状态。张远伦的诗歌在常人习焉不察的地方表现生活的美好,凝聚起人性的微光,有一种抚慰人心的温暖。
诗人是美的发现者。张远伦纵情自然山水之间,力图用文字去书写自然之美,构建起与自然万物相匹配的人文图景。他与世界的对话又往往是无声的单向倾诉,《高崖下的灯盏》以俯瞰的视角观察村庄与河流,寻找万物运行分布的规律,谛听山河大地的密语,在静默无语的对晤中不断向着内部世界作深度冥思。《木香》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意,以木材的“香”反衬出自身的“浊”,在对比中愈发产生靠近自然的渴望。“所以啊,今天,我在反复的深呼吸中/在复合的天然之香中/浸润良久,仿佛已获得匹配的/生命中的香型。”这既是诗人一种谦恭意识的流露,也显示了其向自然吸取精华充盈生命个体的自觉,这是接受大自然恩赐之后的情感释放。诗人没有将视角向外扩张去表现宏大的题材,也很少有对于表层世界的描摹,而是着眼于个体生命体验,拒绝喧哗与骚动,以浅吟清唱传达对世间万物美的感受与想象。诗人在都市中游走,在隐居栖身的市井之间,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之内,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之下,传递着精神的力量。
由于追求抒情方式的内敛,张远伦着力于诗歌意象的营造,通过言在此而意在彼构建起独立自足的美学世界。他的诗歌中,几乎每一首都有鲜明的意象,面对自然之物中的蜂巢、李花、布谷鸟、薏苡、鹊等,诗人既通晓它们的生物属性,又将其作为象征物,让思绪附着其上,舒展开关于自然世界的想象。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小长诗”一辑中的作品,长诗写作是对诗人综合实力的考验,智识、才情、思想、技巧缺一不可,比如《白壁》以五件旧物“水虎”“马灯”“木剑”“泥弓”“银褂”为对象,铺展开一幅关于历史想象的画面。五件旧物有着不一样的审美寓意,背后是各自不同的历史影子,诗人借助想象力,化身回到历史场域,以主人的角色进行现场还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为了呈现历史纵深的维度,达到重建一个想象世界的效果,诗人充分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赋予自然之物以独特意蕴,增添了诗歌的艺术厚重感。
从诗集的整体艺术追求来看,诗人对形式与格律有着近乎偏执的爱:每一首诗都形式整齐,在句式表达上尽力追求整饬,意义旨归体现圆融与完整;而词语又极尽唯美考究,富于韵律之感。诗歌的思想与形式是呈整体性的,向内心深处寻找风景,必然会更在意自我世界的营造,构建一个有别于粗粝现实的意义空间,自觉以精致、灵巧为美,达到统一的艺术效果。
然而,诗歌的陷阱也往往潜隐于此,如果一味追求哲理玄想和深度隐喻,词与物之间的指向难免出现疏离,造成不对应之感,诗歌变得过度隐晦而难解。因此,如何重返一种清晰明朗的诗歌表达,充分发扬汉语精粹优雅的美学特质,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这应是每个写作者深思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