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万紫千红方是春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江逐浪  2022年04月06日16:52

戴欣梦露

4月2日晚上观看湖南卫视《春天花会开》,看到戴欣梦露上台时真有些为她捏一把冷汗。

小姑娘微垂着头,静静地说她要唱的曲目是《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的原唱是冯晓泉,那是一首带着京腔的男声歌曲,没有高音,没有长腔,没有快板,我甚至都无法想象歌手编曲时可能在哪里给这首歌插点高音甩点长腔或者加点花哨的rap。热舞?更无从想象。

那是一首接近“儿歌”的歌,音调不高,音域不宽,真的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唱。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正常,许多民谣都有类似特征,否则又怎能流传甚广?但在带有比赛性质的音乐综艺节目中就非常“不正常”了。

《春天花会开》的赛制有两重设计:晋级与绽放。

拼晋级,需要“知音”(现场观众)投票的票数足够;拼绽放,需要在征服“知音”的同时征服三位“伯乐”(评委)。

近年来的很多音乐综艺都有类似的赛制设置,各自的名号不一,但竞争内在机制却相似。这种赛制要求选手在表演时既要展现技巧、又要赢得“人气”。“伯乐”的意见算是“同行评议”,“知音”投票则是在表达观众的认同,两重评价机制可以同时测试选手的专业性和舞台表现力,也同时兼顾了大众的欣赏偏好和行业的专业标准。

可是,这样的评价机制也会有一个隐患:歌手很可能会迎合观众的标准,凭借观众心理学取巧获胜。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唱歌,但未必每个人都懂得“听歌”的专业标准,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能力边界来理解、体会他人的能力与技巧。例如,很多人音域有限,就羡慕甚至崇拜能唱出高音的人;很多人肺活量不大,就推崇能把一个音拉得十分绵长的人。与此同时,很多人对节奏、音准的敏感度不够,是以对选手在节奏、音准上的能力技巧感受不足,至于歌曲的情感如何与声音相配合,就更容易被忽略了。

很多选手谙熟此道,知道如何凭借一些特定的技巧快速为自己赢得“人气”。是以,近年许多音乐竞唱节目也常被人诟病:选手们动辄在舞台上飚高音,拖长音,或者用激烈的快节奏旋律伴随舞蹈,一次次赢得场下观众的掌声甚至尖叫。

竞技场上不仅要拼技巧,也要拼一拼“受众心理学”,选手们这么选择也无可厚非。因为那是在最快时间内赢得观众认同的技巧,那样的选择最有效,最容易点燃人们心中的热情,最易于与观众建立共鸣。

但长此以往,会有怎样的后果?

戴欣梦露选择《冰糖葫芦》作为竞赛曲目时,连她自己也是明白有些自己冒险的。在节目的采访中,她对着镜头说自己“不管了”。

“不管了”是一种态度,意味着选手不再计较功利性的结果,只想在舞台上释放自己的心声。

果然,从头到尾这首歌没有飙高音,没有拖长音,没有加入动感节奏的rap热舞,没有以往很多节目常见的讨好观众的套路,选手只是认认真真、动情地演唱了一首接近童谣的新民歌。

结果是,她成功了,她不仅征服了知音,也征服了伯乐,甚至还唱哭了女主持人梁田。

最不计较功利选择的选手,把真挚的情感还给了音乐,

很高兴戴欣梦露反常规的选择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胜利,这是节目对大众一些刻板印象的胜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对艺术形成了这样一种刻板印象:文笔好就是一句三个成语三句两段古诗词,口才好就是一张嘴一串排比句都不带换气的,唱歌好就是一开嗓就飚高音还气息绵长肺活量巨大。

艺术技巧真的这么简单吗?

艺术真的只有技巧吗?

不能说高音、长音不是歌唱的重要技巧,但歌唱的技巧也绝不仅仅是高音、长音。更何况,歌声应该是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应该是真性情的流露,真性情又怎能被简化为激动、哀伤,进而被模式化地处理成高音、长音?如果每一个音乐综艺节目都在无形中鼓励一种简单的艺术评价标准,那对这个艺术门类来说,恐怕摧残胜于宣传。

好的音乐节目,就应该让人看到真正的音乐评价标准,就应该让人理解到,艺术技巧不应该被模式化,音乐处理不应该被套路化,就应该让人真正感受到音乐对心灵的冲刷与抚慰,听到音乐人真实的心灵。

这次节目恰逢清明小长假,清明三候都是春暖花开时节。真正的春天不是孤零零的“墙角一枝梅”,各尽其妍的万紫千红才能酝酿出关不住的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