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城市电影”的蜕变
来源:文艺报 | 路海波  2022年05月18日08:15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时,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之际。工厂吸引大批农民和新移民到城市谋生,看电影随之成为这些贫穷的新市民的主要休闲方式。美国中东部工业发达城市由此兴起了许多“五分钱镍币”影院。到1915年格里菲斯的鸿篇巨制《一个国家的诞生》问世,标志电影艺术已经成熟,也证明了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早在1911年发布的《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电影是“第七艺术”绝非虚言。

电影与城市共生共荣,是电影的宿命。城市是各种新文明的摇篮,更是孕育电影发展电影之根脉,是电影能不断吸取新发展动能的科技魔力的孵化器。而城市和城市人的生活,无论是其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一面,也成为电影表现的对象。诚如卓别林的《流浪汉》《安乐街》《寻子遇仙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等,城市或人性的美丑善恶均现于其中。

虽然城市一直是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之一。但城市电影的概念却出现得较晚,具体时间甚至很难精确考证。中国学者对城市电影给予较多关注或研究,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张阳的《新世纪中国城市电影类型化创作研究》,无疑是对城市电影最新的研究成果。

传统上对城市电影的定义,约定俗成是指一部电影以城市为空间,表现其间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难看出,这样的定义与电影的题材内容相关。张阳研究的新意,是他在肯定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根据近年来城市电影创新发展的大量实证案例,发现了城市电影的新变化,并根据这些新变化提出了从类型化角度研究城市电影创作的新思路。

类型电影是电影因应社会需求进入大规模生产进而形成电影工业后的必然结果。类型电影的内在逻辑,是它基于目标观众接受需要的工业化细分定制,以及类型化定制要求带来的特殊的类型定位和叙事策略。另一方面,类型电影本身也有与时俱进以适应当代观众新接受要求的特点。而这又导致三种可能:旧类型的变化,甚或旧类型的淘汰,以及新类型的诞生。譬如美国西部片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盛极一时。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科波拉等新一代导演及其创新的冒险片、科幻片和黑帮片的崛起,美国电影工业出现重要转折,传统西部片逐渐衰落。意大利导演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曾使人们对西部片重燃希望,但奇迹并未发生。因为意式西部片非美式西部片,至多只能说它是西部片的一个变种。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与传统美国西部片有很大不同。虽然这些变化在当时的确使人耳目一新,但当时真正让人引以为美国电影未来希望的,还是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科波拉等新生代导演的电影新类型。正是他们开创的科幻片、冒险片和黑帮片,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大片时代,使电影工业登上了一个崭新的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历史性台阶。

中国电影直到2010年才突破年度票房百亿大关。这个来之不易的成绩,无疑也跟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催生的市场化管理和类型化创作观念息息相关。10年后的2019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已跃升为64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410.13亿元,在总票房中占比64.07%。值得一提的是,“按单片票房统计,票房超亿元的国产片48部,票房382.27亿元”。更重要的是,这些票房超亿元的国产片中,不乏成本中等左右的以小博大(票房)的作品。如《少年的你》(15.45亿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50.36亿票房)、《误杀》(13.33亿票房)、《南方车站的聚会》(2亿票房)、《半个喜剧》(1.88亿票房)等等。据相关研究和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电影票房飞跃式攀升相对应的是电影市场对丰富多彩的类型电影的刚需,包括张阳在本书中重点研究的几种城市电影类型诸如“女性电影”“黑色电影”“公路电影”和“武侠电影”等等。

城市电影研究从题材内容层面上升到类型化角度进行研究,是城市电影市场化发展的丰富现实给张阳提供了这样的理论可能性。如上所述,张阳在书中提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城市电影。一是专注于表现年轻女性生存话语和“个性命运发展”的女性电影,如《失恋33天》《女人不坏》《滚蛋吧!肿瘤君》《明天会好的》等等。作者认为,这四部女性电影“建构了新世纪以来城市电影创作的一种杂糅方向,并延续至今”。在其后出现的《亲爱的新年好》(2019)、《送我上青云》(2019)、《下一任:前任》(2019)和《过春天》(2018)等影片,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入更多城市主题,建构更多贴近生活的女性形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寻找的是一套自己的‘诉求’‘期待’和‘愉悦’体系。女性电影将自己的‘诉求’定位于展现城市中女性的生活、情感、事业和信仰,‘期待’影片呈现的文化生活、视觉符码与观众认知结构中的女性定义产生契合,从而带来彼此间的‘愉悦’体验”。二是黑色电影。作者用美国学者芭芭拉·门奈尔的观点给黑色电影定义为:“黑色电影将城市与疏离、孤立、危险、道德堕落和压抑的切实存在联系起来。人物的疏离感表现在他们独自一人在城市空间里重复的动作以及与其他孤独的人物角色偶然相遇”。张阳认为,“近年,中国电影市场诸多具有黑色电影叙事特征、类型元素,并指涉城市空间的影片进入大众视野,开创了自己的市场领域。如《钢的琴》(2011)、《浮城谜事》(2012)、《边境风云》(2012)、《白日焰火》(2017)、《烈日灼心》(2015)、《老炮儿》(2015)、《追凶者也》(2016)、《暴雪将至》(2017)、《爆裂无声》(2017)、《心理罪》(2017)、《风中有朵雨做的云》(2018)、《南方车站的聚会》(2019)、《除暴》(2020)等等”。三是公路电影。这个类型电影的特征应该是人所共知的,此不赘述。四是武侠电影。张阳“将武侠电影归属于城市电影类型化创作范畴”。新世纪以来城市电影与各类型电影杂糅叙事已成趋势,也是当代类型电影叙事发展的路径之一。作为中国原生类型,武侠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他引用电影学者贾磊磊的话说:“在类型电影发展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术之舞’,如今已作为电影语言的经典编码进入到不同类型和题材的电影叙事体系中,为增加中国影片的观赏性和惊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张阳进一步论述道,“武侠电影的核心命题是‘侠义’精神,通过‘以暴制暴’的哲学展现一个侠义的世界”。这样的“叙事形式在当下以城市为背景的新武侠电影中不断涌现。如《叶问》(2008)、《十月围城》(2009)、《一个人的武林》(2014)、《杀破狼2》(2015)、《追龙》(2017)等”。

以上所引张阳对现有中国城市电影类型化创作的分类及阐述可能还有很大的理论提升空间,但我们仍能看出张阳对城市电影这种另辟蹊径的研究极具开创性和挑战性,当然也会引起争论。我倒是很期待可能会引发的争论和讨论。有一点无可怀疑的是,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和走向世界需要基于市场规则的类型电影的发展和繁荣。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说,“1994年国内开始引进分账发行的好莱坞大片,给国产电影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渐势衰,《真实的谎言》一经上映,中国电影受到很大的冲击。其实那个时候就是因为国内没有真正的类型电影,所以主流市场电影是救中国电影的唯一方法”。“黄建新转做监制,就是希望先建立电影工业概念”。而从2009年成功监制了主流市场大片《建国大业》开始,黄建新又陆续成功监制了一系列主流市场电影,包括电影《1921》,为中国电影的整体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的确跟我国电影工业日渐成熟,一线电影主创们对类型电影创作能够进行越来越成熟的把控密不可分,包括对城市电影的各种类型化创作从初步尝试,到成熟作品迭出,屡创票房佳绩,这些都验证了中国电影这些年在工业化尝试和类型化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为中国电影开启自己的新宇宙打下了坚实基础。期待张阳这本书能够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