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元宇宙的科幻回响——“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平   2022年06月27日14:29

6月2日中午时分,科幻作家韩松发出一条微博:“地球上第一届元宇宙科幻大会。”吸引各界纷纷转发。

科幻作家韩松当天发出微博

韩松提到的这次大会,是由一群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发起的线上举办的“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大会由泰山科技学院蓬莱科幻学院院长吟光、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副所长俞同舟牵头策划,马海平、端木琦、杨平、王浙、许俊等联合发起。大会分为艺术展、音乐表演和跨界论坛三个部分,都是国内首次以“元宇宙”的形式举办。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全程直播大会。

蓬莱科幻学院线下直播现场(吟光,杨平)

中国美术学院线上线下互动(俞同舟)

一场超现实的展览

艺术展不是什么新鲜事,线上的艺术展怎么办出新意?两位策展人召集两院老师和学生,从叙事设定、艺术风格、展区空间和展具多方面讨论设计。最终,大会主办方跳出常规,由俞同舟选择了“超表面”风格,让观者站在向四方延展开的网格平面上,背景是星球深渊或海底波纹,带给他们“超现实”的深切体验。同时,创造性地将展区分为深海、陆地、意识、天空等景观,将展品根据主题陈列。

“超表面”展区设计

刘慈欣获“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演讲

除了四个主空间外,大会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空间:入口论坛和“灵光之树”。

所有参观者连接虚拟世界,进入“元宇宙”,首先落地的地方就是入口论坛。星空背景的平台上有一朵在太空中崩裂的水花,参观者可以在这里观看刘慈欣获得“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时的完整演讲。韩松和陈楸帆的演讲视频也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展示。

“灵光之树”原画,出自《海上舟》

大会艺术展以“艺术乌托邦”为主题,主要展示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共创作品。如何呈现参展的众多科幻作品,成为策展人反复讨论的话题。最终,主办方决定单独建立一个名为“灵光之树”的展示空间,将作品置于树上。以源自吟光系列小说《天海小卷》的CG影片《海上舟》来说,其展具是一幅中间破碎的卷轴,包含三层含义:完整与破碎的转换,象征着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关系;大小不一的碎片,象征着不同身份、灵魂和情感;以现代科技重现艺术灵光的凝思。

音乐演出方面,数字音乐人马海平直接把主题为“人类端点-太空旅行和元宇宙”的演出搬到了线上虚拟世界。此外,和线下不同,线上展览,参观者可以随时退出,对展览过程中“用户粘度”的要求就更高。为此,主办方引入了类似“剧本杀”的形式,完成了从世界观设定、叙事线到卡片编写的全流程制作,以此来吸引参观者。

韩松演讲《生存在科幻的时代》

科幻作家在“元宇宙”中相聚

元宇宙这个词源于科幻小说。如今,在“元宇宙”中举办科幻大会。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对着稿纸或电脑想象元宇宙的科幻作家。他们对元宇宙中的科幻大会都表示支持,作家、学者和出版人纷纷出席,热情之高,远远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

“灵光之树” 科幻作家群

科幻届第一次线上数字世界里、在刘慈欣“水滴”展具下的云合照“太虚幻影”

科幻作家王晋康在大会开幕时发表了致辞,鼓励年轻学子关注中国人根植在科幻中的浪漫情怀。作家刘慈欣、全球华语星云奖创始人董仁威、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等参与了线上互动。国内科幻界机构和众多话语科幻作家均选送了作品。在参展作品中,科幻作家阿缺的作品最为特殊,他将多年来脑海中那些奇怪的念头、梦呓般的想象等,以《梦呓二十章》为名在首次展示,让参观者得以一窥作家的内心。大会期间,科幻作家陆续上线。他们有的在会场里好奇地打量造型奇特的展具,仿佛打开盲盒寻宝;有的在元宇宙内体验线上数字世界里的云合照“太虚幻影”。“灵光之树”空间成为很多作家最爱去的地方——他们热衷于寻找自己的作品,找到后就在虚拟世界中高兴地原地转圈。科幻作家宝树表示,以树的形式串联作品,让他想到神树生长出多重宇宙的神话意象。

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谈

为了进一步拓展科幻边界,寻找未来叙事的新可能,大会举办了“未来叙事与叙事未来”跨界论坛。论坛嘉宾来自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等不同领域,以线上方式参与论坛。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通过视频祝贺大会召开,分享了参加中美元宇宙大会的感受。泰山科技学院副校长谢承红致辞,期待通过本次大会搭建互通思考的平台,为中国科幻创作和科幻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论坛由吟光、俞同舟主持。

吴岩教授致辞

泰山科技学院副校长谢承红致辞

谈到剧本杀,澳门大学副教授林玉凤认为,剧本游戏既然有剧本,就可以从戏剧角度进行分析。戏剧中的各种功能,比如教育性等,都可以融入剧本杀这种形式。法国沉浸式戏剧导演塞缪尔•莱皮尔同样从戏剧角度切入,阐述了自动化表演理念。这种表演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演员和观众之分,所有人都是参与者。通过事先设计的提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戏剧创作中来。

涉及到人类如何看待自己未来的问题,中山大学副教授王威廉对未来诗学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经历了生命大于身体、生命等于身体的阶段,在未来,生命将小于身体,身体的边界将不再局限于肉身。杨平对此表示认同,并分析了后人类时代面临的若干具体挑战。他认为,未来人类面对的思考将从“我是谁”转向“谁是我”,个人在一生中也将面对多次再社会化。

话题很快就转向更广的层面——未来视听。美图公司美学研究院总监王浙从视觉角度,提出虚拟世界将反超、甚至影响真实世界。虚拟人也将从模拟人的形象出发,变得更具突破性。马海平以Z世代为突破口阐述了未来音乐的可能形式。Z世代对电子乐的痴迷,反映了音乐创作者与听众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音乐不再是单向的表演者广播,而是群体性的体验。

此次大会可以看作自“元宇宙”概念大热之后,国内科幻界与艺术界在“元宇宙”的首次相聚,开创了一种新的融合方式,搭建了跨领域平台。主办方表示,期待思想的交汇碰撞,并从中诞生新的、有趣的东西。就如威廉•吉布森所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

元宇宙论坛首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