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吉林农民拥抱“文学梦” 乡村文艺味渐浓
来源:中新网 |    2022年07月15日15:36
关键词: 乡村文化建设

最新一期《山花》农民报已交付印刷厂,56岁的张晓英开始着手筹备下一期。稿件大多来自附近的农民、自由职业者,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摄影作品。

主编这份报纸,张晓英的选稿非常严格。“出版前我们和供稿人会有一个小型研讨会,讨论作品的文艺价值。”时间来到农闲季,“文艺”滋养着农民们的生活。

张晓英是吉林省蛟河市河南街保家村的农民,也是吉林省作家协会的会员。40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

张晓英生于黑土地长于黑土地,由其创作的诗歌频频登上中国专业诗刊,她还出版了个人诗集《那年的那趟火车》。“我们日常从事生产劳动,但觉得应该有一个讨论文学的地方。”张晓英家里有2公顷旱田,作为农民中的知识分子,创办了这份报纸。

报纸的发行量不大且不定期出版,但在吉林蛟河地区10个乡镇近30万农民群体中却很有名气。

传播更广的是报纸的“电子报”,熟悉手机或电脑操作的农民自发将报纸节选,配上音乐,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传播。

张晓英觉得自己在办报过程中很有“收获”:原来身边有很多和自已一样怀揣文学梦的农民,附近村屯40多名热爱文艺的他们是稳定的供稿者。

农民们的创作灵感来自土地、四季、春耕、丰收,当然也包括爱情。供稿作者有七旬老人,也有30岁左右的年轻人。

张晓英也因为文艺收获了爱情。1986年她在参加作家函授班学习期间,在教材上看到蔡艳文的习作,很欣赏对方的文采。对业余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让二人走到了一起。

两人创作门类不同,蔡艳文更喜欢小说。现在,很多文艺爱好者会上门与两人探讨创作事宜。在办报时,蔡艳文还提出了一些建议。

夫妻二人都认为,帮助农民拥抱文学梦,他们有一份责任。于是,他们创办了山花农民书屋,让广大农民朋友接受文化熏陶。

以报纸、书屋为依托,目前当地已有10多位农民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作品。去年,蛟河市17个乡镇(街)文联同日成立,当地热爱文艺的农民都有了固定的创作场所,还可以参加文学研讨会、画展或摄影展。

事实上,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在吉林省不断深入推进,农民们在秋收颗粒归仓之外,也越来越追求“精神食粮”。目前,吉林省文联已指导成立大量乡镇文联,凝聚起万余名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