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年文学》2022年第7期|熊红久:有光的方向
来源:《青年文学》2022年第7期 | 熊红久   2022年07月20日08:22

熊红久:出生于新疆博乐,作家。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当代》《诗刊》《青年文学》《上海文学》《散文》等报刊发表作品一百五十多万字,出版《记忆的河流》《回望》《天赐草原》《叩拜天山》等作品集七部。

有光的方向

文/熊红久

自十八岁考大学离开农村,到再一次回到村里生活,竟相隔了三十二年。不过这次去的,不是山清水秀的故乡,而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巴扎结米乡恰木古鲁克村。这个拥有三千多人的维吾尔族村落,除了有一个十分拗口的名字,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头——国家级深度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三千元。还没出发,我这个新疆文联驻村工作队的队长兼村扶贫第一书记,已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车子载着工作队一行六人,于距离县城不足五十公里处遭遇了沙尘暴,五十米开外一片混沌,细沙顺着风挡玻璃往下落,车窗啪啪作响。终于艰难驶入村子,土黄色的村落深陷在土黄色的沙尘里,土屋破旧,墙壁斑驳,厚厚的虚土被扬起,枯叶、塑料袋、废纸片在风中纠缠。刚进入村子,我们就被“环境”上了一课。

进村第三天,周一,是全村开会、宣讲的日子。我带着小礼物走上讲台,问大家:“还有半个月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请问这是什么节日?答对了奖励一条毛巾。”二千多人的会场鸦雀无声,全村竟没有一个人知道春节。

一周之后,再开大会时,大礼堂红旗招展,喜气洋洋。四周挂满了春联、“福”字、灯笼和国旗。我问村民:“咱们麦盖提县,什么东西最好吃?”村民们纷纷举手:“烤肉。”答对了,奖励一块香皂。又有村民抢答:“烤鱼。”再奖励一袋洗衣粉。我继续问:“烤肉烤鱼为什么好吃?”村民们答不上来了。我揭晓答案:“因为鱼被烤炉烤熟了,肉里面的病菌、有害物质被杀死了,留下了有营养的、健康的东西,所以好吃。”

我继续问:“烤炉里的火是什么颜色?”村民再次抢答:“红色的。”我指着春联说:“红色的春联就代表火,贴在家门框上,就代表烤炉,把家里不健康的、有病的、有灾的东西都挡在外面。”我又指着“福”字说:“它代表着财富、福气、健康,贴在大门上,让好运气到你们家里来,这就是贴春联的寓意。”我拿起一只灯笼:“为什么要挂灯笼呢?万一好运气晚上来,找不到你们家的门怎么办?所以要用灯笼照亮,让好运气看清楚你们家。”村民们大笑。

我又讲了贴窗花、放炮仗的习俗,讲了春节的来历、春联的内涵。宣讲结束后,工作队的办公室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当天,全村六百五十户家庭都开始贴春联、挂灯笼,红红火火的景象渲染了整个村庄。村民阿布都热依木指着春联上的“鸡鸣知日上;犬吠报春来”询问含义,听了工作队员的详细解释,他开心地说:“原来春节有这么好的寓意,早知道,我们早就过春节了。”看到别的人家都贴好了春联,阿布拉老汉急了,他的院墙门垛才用水泥砌好,胶水怎么涂都沾不上。老汉一急,直奔五金店买了一把钢钉,硬是用十七颗钢钉把春联钉在了水泥柱上。工作队员巡看时,发现阿布拉老汉把下联钉反了,于是帮他用透明胶布重新贴好。邻村村民也找文联工作队讨要春联,理直气壮地说:“好运气都到他们家了,我们家怎么办?”

春节期间,村民们唱红歌、跳民族舞、猜谜语、斗羊、拔河,好一番热闹喜庆的场景。这之后,每个传统节日我们都组织村民开展活动,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爱情节”,我们举办了“幸福婚姻、美满家庭”表彰活动,从全村选出十对结婚时间久、家庭生活美满的夫妻进行表彰。他们有的已过了“金婚”,结婚最短的也有四十年了。这些上了年纪的夫妻有些步履蹒跚、行动不便,却坚持要到现场。孩子们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与头发花白的父母相拥而泣,有些孩子把精心挑选的礼物赠送父母,表达祝福。文联工作队指派专人给这十对夫妻拍了纪念照,制作了荣誉证书,各奖励了一套组合式家具。颁奖嘉宾是刚刚步入婚姻的艾买尔·吾斯曼,他激动地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忠于家庭,坚守婚姻。我也要过金婚!”受表彰的买买提明·阿力木老人眼里一直含着泪水,妻子娜瓦提汗·买买提重病在床,为了参加表彰会,坚持坐着轮椅来到现场。整个过程历时两个小时,买买提明·阿力木始终紧紧握着妻子的手,他十分动情地说:“我的妻子可能时日不多了,我很高兴能陪伴她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很感谢文联驻村工作队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们四十九年的幸福婚姻。”两只粗糙的手,紧紧攥在一起。

通过对春联的宣讲,工作队发现村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喜爱,顺势而为,启动了“书法进校园工程”。每周一堂书法课的任务,落在了麦盖提县书协的身上。县书协主席刘心甫老师已经八十岁高龄,得知孩子们喜欢书法,非常开心,要和书协几个副主席一起辅导孩子们。

于是,我们在恰木古鲁克小学开设了书法课堂,选定三十名小学生开展培训学习。在第一堂书法课上,孩子们第一次见到毛笔,攥在手里反复察看,既兴奋又好奇。通过老师的授课,孩子们了解了书法的起源和文化内涵,知晓了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欣赏了历代书法名家名帖,并初步掌握了坐姿、握笔、蘸墨、运笔等规范动作,在宣纸上落下了人生的第一笔。

四年级的木乃热·热哈曼是个刚满十岁的小姑娘,在书法班里进步最快。她说自己一抓上毛笔就非常喜欢,虽然一开始觉得挺难,但几个月后慢慢掌握了笔画和技巧。她还说,长大了要当书法家。依布热依木·库尔班是五年级男孩,不但在课堂上练习书法,回家后还辅导母亲写字。他说,母亲只读过两年书,却非常喜欢用毛笔写字,上一年级的弟弟也经常与他抢毛笔,要写字。书法班开课两个多月后,村里的阿依仙姆大妈来到工作队,端着一盆才熟的紫桑葚让我们品尝。看我们把桑葚都吃进肚里,她才说,既然吃了她家的桑子,就得解决她家的难题。她做了个握笔的手势,在桌子上画了几下,说孙女这几天一直缠着她,非要参加这个写字的班。我们哈哈大笑,答应大妈再增加一个名额。

利用书法,我们将传统文化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让名家们创作了一批“勤劳致富”“尊老孝亲”“卫生家庭”“优秀党员”“农民诗人”等书法作品,装裱成牌匾,每月评出一批村级先进家庭,奖励相应的牌匾,号召全村向他们学习。获得书法牌匾的村民们十分珍惜荣誉,每天将字框擦拭得干干净净。他们都知道,自己已成为村里人羡慕的对象。

一场火灾,竟“烧”出了村里的一个产业。

火灾发生在艾买尔老汉家。他是一个木匠,抽烟时不小心引燃了院子里的刨花,好在灭火及时,只烧毁了几个小物件。我们通过火灾了解到,村里有二十二户木匠,他们的作坊不但规模小、工艺差,且大多各自为政,市场应对能力弱。在村里的精准扶贫研讨会上,我们提出发挥人才优势、做强木制产业的想法,建议成立村木材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这样既方便开拓市场,促使村民勤劳致富,又能消除火灾隐患。村干部一致同意。经过一番努力,废置多年的村小学旧址成为产业园。

我们动员木匠们入社,却遭到了冷遇,不是摇头说不,就是说等等看。我们摸清了大家的想法:一是木匠们自由惯了,不愿被约束;二是每人都有自己的路数,担心资源被人利用;三是对工作队不信任,认为我们待一两年就走了,只图个名声,不会真心实意干事。对此,我们做了一番工作,打消了木匠们的疑虑。他们表示:只要阿迪力报名,他们就参加。

阿迪力·热合曼是村里的大户,七八岁开始学木匠,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如今,他住着漂亮的砖房,还新买了小汽车,在两个儿子的辅佐之下成为全村的“领军人物”。找到阿迪力时,他正在蔬菜大棚里侍弄菜苗,听了我们的想法后,他说这样一来人多活少,相互压价,都挣不上钱。他指着菜苗说:“再有半月就上市了,这一茬,少说也能挣五千元。”我告诉阿迪力,他应该发挥更大的效能,仅麦盖提一个县,今年就新建一万套安居房,加上周边三四个县,多达五万套,但周边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家具厂,如果率先启动,定能抢得商机。他摇了摇头说:“每个人路数不同,想法各异,不好统一,自己这样挺好。”我又找了他几次,都被婉拒。

一周后,恰逢阿迪力大儿子结婚。我虽然没收到请柬,但还是等到傍晚时分,客人都散了,带上酒肉前去祝贺。我和阿迪力边喝边聊,谈彼此的童年,谈过去的生活,谈将来的发展,尤其谈到工作队员不远千里到村里来的目的和任务,一直谈到我俩双手紧握,四目潸然。他有些冲动地拍着我的肩,让妻子换了两只大碗,倒满酒举起:“书记,干了。今天,我认你这个兄弟。你说的事,我干了。”

在阿迪力动员下,亚森·达吾提、努尔买买提·莫明等八九个骨干率先入园,合作社的大旗举了起来。队伍有了,又出现了生产上的难题:一是需要不小于一千平米的大厂房,二是要解决落后的生产工艺。木匠们文化水平都不高,技术老套,根本不会做现代家具。我们找到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寻求帮助,很快得到了支持:厂房建设率先启动,同时从日照引进一家拥有现代家具生产经验的乡镇企业。第一次来疆的王星珺厂长,看到工作队员们日夜不歇轮番坚守工地,很受感动。为了节约时间,他在室外对木匠们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发出设备。只用了二十五天,厂房宣告建成,设备调试完毕,又用了三天,第一批沙发成功下线。连王厂长都惊叹,就是在山东,也不可能有这样的速度。

建厂一个多月后,邻县来了订单,两个月内交两千套组合式橱柜。放在过去,这么大的任务量,这么紧的时间,没有一个厂家有能力接单。但是现在,大家信心满满,八十万元的大单,纯利就有三十万,所有人异口同声:“干!就是不睡觉,也要完成。”这个项目把村里所有木匠都调动了起来,还招了不少小工。两个月后,木匠们如期交货,客户很满意,并表示以后的产品都要交给他们做。分红时,入社的每人拿到两万元,打零工的也拿到了五千多元。合作社名声大噪,又有七八户木匠要求入社,一个村级木材合作社竟带动了七十多人就业。

合作社灵活经营,可根据客户房子大小进行私人定制。可以分期付款,等客户卖了农产品再结账,也可以用家存木料换取沙发。合作社还在几个邻县设了经销站,一时间门庭若市。现如今,木匠们的手艺不只局限在家具领域,他们还走进学校,进入单位,制作亭台楼阁,修建文化长廊,艺术气息越来越浓,收入自然也是节节攀升。

入户走访时,我们看到一群村民围着艾山·艾海提,津津有味地听他朗诵自己编的顺口溜。在第二天的晨会上,我把这个情况通报给工作队员,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平台,发挥这些“村级文化人”的带动作用。

半个月后,崭新的“农民诗歌投稿箱”摆在村民大会上,我们宣布:村委会开设了“农民诗歌”专栏,谁都可以投稿,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不但能发表,每首诗歌还有一百元稿费。当月,四位女村民在专栏发表了诗歌,第一次用智力成果赢得了收入,赢得了掌声,成了村里的“文化人”。

诗歌专栏每月一期,编发四到五位村民的作品并配上作者的照片。办过几期之后,这个专栏成为全村的精神高地,能在专栏发表一首诗歌,成为村民们的精神追求。布哈丽切姆是第一批发表诗歌的村民,二十九岁的她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却一直喜欢读书,即使下地干活也会带个小本子,把点滴的感悟记录下来。有了诗歌专栏,她每月都送来好几首作品,还鼓励邻居参与创作。新婚不久的努尔古丽拽着丈夫艾斯卡尔走进工作队办公室的大门,见到我们,艾斯卡尔有些不好意思,在努尔古丽鼓励下,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稿纸,说是这几天创作的诗歌。我们与这对小夫妻边喝茶边聊天,愉快的气氛让艾斯卡尔消除了紧张。他告诉我们,只有初中文化的妻子已经发表过两次作品,上一期还发表了她的《村子的巨变》。妻子质问他,你一个高中文化的人,为什么不写?“她已经连续三天没让我上床睡了,说我啥时候写出作品,啥时候才可以上她的床。”艾斯卡尔的话,惹得我们哈哈大笑。努尔古丽羞赧地拍打着丈夫:“不逼他,他就不写。”这一招还真有效,艾斯卡尔从地里回来,连续奋战几晚,终于写出了满意的作品。

这些农民诗歌语言淳朴,情感真切,很接地气,既描写了环境的变化、生活的改善,也赞美了勤劳致富、读书向学的人。村子里向善向美的事情,都是农民诗人们讴歌的对象。基于村民们的创作热情,文联工作队组织开展了两次文学培训,请疆内的诗人和编辑授课,进一步提升村民们的创作水平。努尔古丽说:“我以前有许多话要说,但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现在经过老师们的启发,我找到了方向,以后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村里的美好事物,用自己的真情感谢党带给我们幸福生活。我还要鼓励更多的人写诗、投稿。”

诗歌专栏原本是给恰木古鲁克村村民开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投稿范围已扩展到三个乡的十几个村,年龄最大的投稿人已经七十二岁,最小的是十七岁的高中生。这些农民诗人,成为各自村里的精神文明的风向标。

二〇二〇年七月,在建党九十九周年之际,农民诗集《心中的爱》由新疆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诗集收录了三十八位农民诗人创作的三百多首诗歌。轻轻抚摸着诗集封面,看着目录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我的内心激动而欣慰。三年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并且这个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二〇二一年七月,村里最优秀的两位农民诗人布哈丽切姆和努尔古丽,正式加入了新疆作家协会。在全村人面前,工作队把鲜艳的会员证发给两位诗人,当时诗歌栏里的第四十二期作品,正展示着布哈丽切姆的新作:

到处是欢笑的脸庞

勤劳的人民沐浴着阳光

我们把时代的旋律

谱成一曲曲春天的歌唱

新砖房一栋栋建好了,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垃圾坑被填平种上了花草,自来水入户,家家喝上了干净的水。村里建设了红枣厂、沙发厂、编织袋厂,还建设了农贸市场,出现了人人在打工、家家都挣钱的景象。为了呈现这个百年老村的发展变化,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的优越性,教育村民们珍惜当下生活,维护美好环境,我们在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筹建一个村史馆。

我们号召村民捐赠一些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老物件,让它们作为村史馆陈列品,继续发挥教育作用。八月的一个中午,满头大汗的买罕木·居马老汉推着勒勒车找到驻村工作队,指着车上的一副石磨说,这是爷爷传下来的老物件,听说村里建了村史馆,家人一致同意捐出来,让更多人受教育。这个七十三岁老人,紧紧攥着我的手说,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幸福生活是谁带来的。

经过半年多的入户走访,了解村庄发展变化;寻找老照片和老物件,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开工建设;二〇一九年七月一日,村史馆在建党九十八周年之际面向村民开放。原本用来堆放杂物的近二百平方米的库房被修葺一新,墙面上的展板将村子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给观众。橱柜里有上百年的石磨、木盆、木桶;有民国时期的新疆纸币、案板、擀面杖、洗手壶;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油灯、马灯、扁担、老旧书本;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镰刀、木杈、驴车龙套、火炭熨斗等。每一样东西,都带着一个时代的烙印和温度。

阿依提拉指着她捐赠的铜锈斑斑的水壶告诉大家,这是她奶奶小的时候用的,那时要去七八公里外的叶尔羌河用毛驴驮水,现在直接用盆接自来水,想用多少用多少。吾布力卡斯木·吉力力指着介绍驻村工作队的展板滔滔不绝,从打井修桥到修路建房,对历年投入的建设项目如数家珍:“我们不但有了夜市和村级卫星工厂,还经常观看文化演出,现在大家就像生活在花园里。”村民买尔巴哈含着眼泪说:“没有对比就没有感动,看到过去的老照片,才知道我们现在有多幸福。”

村史馆不但有老照片,还展示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大学生家庭、孝老爱亲家庭、卫生先进家庭等,让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村史馆的建成,让我们的感恩教育找到了抓手。这些普通的物件和朴素的照片,是村民们共同的记忆,更是对一个伟大时代最真实的见证。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八日,清晨七点我就起床了。驻村三年,到了该离别的时候,胸口忽然有了被撕扯的痛感,是那种将植物从土里移走时,扯断了根须的痛。

村子一片沉寂,一切都笼罩在睡梦中。一条条熟悉的街道,柏油路锁住了浮尘。想起刚来时,许多村民的房子还是红柳枝和烂泥巴糊就的,四处漏风。院门口荒草丛生,街面上垃圾遍地,在小巷里走几步,鞋子就被虚土掩埋。短短三年,机器的轰鸣声掩盖了闲聊的话语,工厂落户在村里,村民变成了工人,每月都能领到一沓厚厚的工资。

建设路是村里的主街,路两边是新安装的六十盏太阳能路灯,灯柱上有鲜红的中国结和唐诗宋词,让整个村子意境悠远。村委会十字路口新修了三座古色古香的木亭阁。第一亭名叫“鲁疆亭”,上悬一对:东山日照,千里援疆同致富;西域人欢,全村奋力共脱贫。表达了对山东日照援疆干部的诚挚感激,更彰显了村民们主动作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怀。飘逸的行书与对联的意蕴,互生情愫,并驰同飞。第二亭取名“联心亭”,镌刻楹联:文化助力,内心荒漠植绿树;精神脱贫,人间春意奏凯歌。凸显了文联发挥文艺优势,引领村民们崇尚精神文明的可喜成果,遒劲的草书,含云吐雾,形神兼得。第三座“富民亭”最为宏阔,上联——国富民强,九州同奏幸福曲;下联——安居乐业,全疆共唱和谐歌。彰显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珍爱和对平安和谐的追求,粗壮的魏碑体,古朴而厚重。这些亭台楼阁与环村一幅幅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语故事的国学文化墙相得益彰。我时常站在李白、杜甫或者苏东坡的诗句前怀想:怎么也不会料到,千年之后,他们的名字会被南疆沙漠腹地某个村落的人们熟识。现在的村子,哪还有一点国家级贫困村的影子?而这些变化,竟然都是这短短三年里发生的。我为自己,更为这个时代自豪。

一个多小时,走完了村子的十五条巷道。乌斯曼家的地坪是我们帮忙打的,木沙家的围墙是我们支持修砌的,帕提古丽家的大棚是我们协助贷款修建的,亚生家的葡萄架是我们一起搭建的……我相信,每一块砖都是有温度的,都住在过往的岁月里,而那些岁月,又住在我们的心里。

车子驶离村子时,阳光从地平线跳了出来。透过车窗,能看到整个村子都沐浴在阳光里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与村民们朝夕相处,因为充满希望,所以每一天的日子,都朝着有光的方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