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精神基因的代际传递
来源:文艺报 | 万 素  2022年08月24日11:39

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带有前瞻性的世界课题。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彰中国塞罕坝人建造荒漠绿洲的卓越功勋,特授 “地球卫士奖”至高荣誉。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50多年里,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奋力改善地球生态文明,战胜了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塞罕长歌》主创团队强强联合,将塞罕坝题材成功地展现于当代舞台。编剧孙德民、导演王延松、舞美设计高树康、灯光设计刘建中,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等艺术家通力合作,开创出新时代话剧舞台上具有史诗品格的艺术作品。

《塞罕长歌》的开局异峰突起、十分独特。幕启,多媒体LED滚动投射到屏幕上的白毛风起劲地咆哮,纱幕后转台缓缓碾动,一伙人上上下下地奔跑着、呼喊着,寻找失散了的剧中男一号人物佟保中。时光流转到1963年冬的一个夜晚,在塞北荒原狂风暴雪肆虐、白毛风呼啸怒吼的极端化场景中,一开场就把主要人物佟保中推向令人揪心的戏剧情境。一桩桩突发事件接踵而至,情节紧锣密鼓地推进,多媒体视听语言营造出极端戏剧情境,造成观众审美心理的巨大冲击。

人们在沟塘底的雪窝子里寻到已经冻僵的佟保中,并将其用门板抬回。生活经验丰富的当地人二嫂,用冰冷的雪使劲揉搓他的全身,果真捡回了这条命。醒后的佟保中一面千恩万谢,一面坚持还要 “下坝”。其原委是“辛辛苦苦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创建林场急需大学生技术员加盟,这些年轻人缘何要当“逃兵”?想当初,他们这拨来自山东、湖北、吉林、黑龙江的林业大学毕业生自愿上坝种树,哪一个不是胸怀朝阳、自信满满。要说坝上的生活条件确实异常艰苦,住的是地窨子、马架子和窝棚,夜间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睡觉都得戴皮帽子,长年喝雪水吃带壳的黑莜麦就咸菜,或用盐粒泡水就餐。若追究他们“逃跑”的动机并非怕吃苦或逃避责任,而是两年没种活一棵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挫败感让他们气馁了、动摇了、泄气了,很无奈。“开小差”的戏剧行动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思维逻辑,剧情、事件和人物行动真实可信。此乃戏剧结构之“凤头”也。

正当人心涣散的紧要关口,总场李斌场长和总工程师杨宁先身先士卒带着家属回来了,主动把家从城里搬到林场安营扎寨,一定要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办的艰巨任务,言传身教为年轻人竖起活生生的榜样,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意味。李场长深知“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挫,而志不可挫”,为了鼓舞士气,他请来了放映队,放映了一场讲述抗美援朝英雄事迹的故事片《上甘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唱家郭兰英领唱的甜美歌声在剧场中荡漾。这耳熟能详的曲调抚慰着台上务林人的心,也温暖着台下观众的心。伴随电影镜头的推拉摇移,银幕上映现出抗美援朝战场坑道里一幅幅感人画面。舞台上,佟保中和务林人的眼眶湿润了,大家反省、自责、愧疚,百感交集伴随着激情迸发。佟保中带头举起握拳的右手庄严宣称:“像上甘岭的战士守住阵地一样,守住塞罕坝,决不撤退!”“决不撤退!”“决不撤退!”呼声此起彼伏、群情激奋。

《塞罕长歌》将电影镜头语言直接引入当代话剧舞台,为话剧艺术赋予了更加丰沛的艺术表现力。两位作曲家鞠波、刘顺巧更是发挥音乐艺术直指人心的美学功能,将电影《上甘岭》主题歌贯穿全剧。

服从命令是战士的天职。李场长具有大局意识,一切行动服从党中央统一部署。这是一个优秀指挥员的本色,是顶天立地铮铮铁汉的心声。上世纪60年代初,年轻共和国的优秀儿女听从党的召唤,来到塞罕坝创建林场。“这是国家大事,是任务,是命令!我们能下马吗?就是把老婆孩子搭上,这林场也得办下去!”李斌场长的话语掷地有声。李场长天生具有领导气度和金戈铁马的大将风采,又能礼贤下士恩威并重,心里牵挂着全场职工的点点滴滴。他亲自为佟保中等人冻裂的双手抹上药膏,他省出自家的粮票支援海生等困难群众,他让妻子秀兰无偿代养没娘的婴儿佟刚,逢年过节总不忘到各分场去看看走走,给困难群众送温暖。李场长是一个带兵的人,强将手下无弱兵。他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林场职工。他既有胸怀天下的广阔襟怀,又有父爱般的深挚情怀,一个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艺术形象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深深扎进观众的心灵深处。

秦海生与佟保中同时上坝,也是第一代务林人。尽管母亲临终时海生没能守在病榻前,留下终身愧疚,甚至为母亲治病欠债三千余元,但他仍一辈子坚守林场。马蹄坑大会战那会儿,保中和海生在窝棚口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一天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下联“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横批“乐在其中”,让人拍案叫绝。创作者对这一生动细节的提炼,点燃了剧中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塞罕坝林场建设就像一场接力跑,接力棒在三代务林人手中温情传递。第一代务林人勾勒出以李场长、杨总和佟保中等为主体的群像,个个形象生动鲜活。他们的创业历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第二代务林人忠诚守业。佟刚与老婆孩子三口人整日厮守锥子山望火楼很少有人光顾,小榛子缺乏语言交流环境开口说话迟缓,5岁了还只会叫“爸爸”“妈妈”,真叫人心疼。可佟刚夫妇认定“这片林子是我爹那辈人用命换来的”,“上级把这么大一片林子交给我俩看管,是咱的责任”!塞罕坝第三代务林人的代表人物是现任分场场长的佟小林(小榛子),大学毕业又回到这片魂牵梦绕的林场,眼下正领着一帮大学生搞二次创业,就是要在平均土层不足5公分的石质阳坡上种树,为塞罕坝增添十万亩新绿,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为塞罕坝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塞罕坝建设者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与绿色发展理念。观众不但感受到莽莽林涛、漫坡碧透的塞罕坝魅力,更感受到民族精神基因代际传递的深切力量。《塞罕长歌》主创团队遵从艺术规律,切实掌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更具生活质感的细节,由细节真实累积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创造出典型环境、典型戏剧情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让舞台上的英雄群像更具艺术真实性,在丰沛的艺术手段编织中绽放出更加浓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塞罕长歌》展示的不仅是塞罕坝三代建设者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的辉煌史诗,更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引领当代人瞻仰这座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