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家们表示: 牢记“国之大者” 紧扣时代心弦 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学力量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文学界迅速兴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连日来,各级作协组织、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认真学习、畅谈体会。大家表示,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国之大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锐意进取、勤勉工作,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开创文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重点关注了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方面,相当部分都和文化紧密相关。其核心要义,就是对自身制度的、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文化关乎于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观,关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关乎于这个共同体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意志。阿来表示,当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更臻成熟,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更加清晰明了,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就有了更精确的指引、更明确的路径与方向:“那就是发扬多民族共建的优秀的中华传统,在时代大潮中经受洗礼,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悟这个伟大时代中,社会肌体深处那些最新的创造,最有力量的生命律动。倾听社会前进步伐中最新鲜最强烈的创新创造之声,并将此情此感,形诸笔端,以此加入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的雄壮合唱。”
“结合江苏作协工作,我们今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文学创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不断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作家毕飞宇在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同时也在思考江苏文学未来的发展。他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毕飞宇表示,今后江苏作协还要不断在作家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江苏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江苏作家们不断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团结奋斗的江苏文学正能量。
中国作协副主席、黑龙江作协主席、作家迟子建谈到,二十大报告中多处谈及“文化”,第八章又有系统性阐述,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写作了四十年的作者,自己对报告所言“务必谦虚谨慎”深有共鸣,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和写作中的短板和不足,才有可能有所提高和进步。她同时表示,报告强调了文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并举,千溪奔流,文艺才会有大气象。
陕西省作协主席、作家贾平凹谈到,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是人民的希望,是国家富强的希望,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新时代十年,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关键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对今后的任务做了部署,保障和坚定了我们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克服一切困难昂首前行的信念、信心、勇气和力量。贾平凹表示,自己拥护党,热爱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文艺战线的党员,自己要认真学习、贯彻报告精神,扎实做好作协工作,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不负党不负人民。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张炜认为,二十大报告以很大篇幅谈到了文化建设,其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刻论述,对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深入思考和领会其重要意涵,可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吸纳和转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让中国当代文学进入网络时代的世界大格局,在思想、语言、境界、形式诸方面,有更新更高的拓进和发展。在今天的世界文学之林中,中国当代文学既融入其中,又不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创造出新气象与新高度。进一步实践和落实报告中所强调的坚持“二为”方针和“双百”方向,才能形成生气勃勃的激活状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精华相结合,孕育出深邃博大的、对全人类精神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华文学。这需要新老作家共同努力,艰苦跋涉;需要深刻的自省力、勇毅向前的定力和意志。具体到文学创作,张炜表示,关注当下生活,紧扣时代心弦,这是一切杰出的语言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坚持问题导向”、“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文学写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认为,在从事创作的同时,也应该在理论和文化上进行纵深思考。“我们应该具有开阔的国际文学、文化视野,在与不同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提高自已的社会和文化认知,进一步提升自已的艺术表现力。我们应该更切实、更深入地观察和了解‘处于世界之中’的中国社会,认真面对和思考那些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我们应该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现实条件下,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为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委会主席团委员、作家刘震云谈到,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曾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刘震云说,讲好中国故事,是作家的责任;没能写出“高峰”作品,是作家的失职。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好,怎样才能写出“高峰”作品,不但是一个文学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思想问题、哲学问题。在今后的创作中,要以二十大报告和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生活,深入思考,争取能写出展现中国文化、人性和灵魂的,动人心弦和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把中国故事讲好,让其更好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麦家对报告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体会最深刻,感受最真切。其核心思想和精神支柱,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互有交集,也有融和,更有递进。报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也指出了问题,提出了要求和希望。生活是如此火热,时代是如此伟大,我们创作的作品数量也是如此之多,但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仍然缺乏。他时常因之反思,怎样才能写出不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作品?我们归根到底是要学到一个本领、一种境界,就是要从喧嚣的生活中退出来,从个人深重的欲望中退出来,从虚荣的浮夸中退出来,退到一个作家应有的沉静中、孤独中,退到万事万物的本真中,退到个人灵魂的深处里。惟其如此,才能进到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处,才可能写出有民族筋骨、有民族道德、有祖先体温的作品。麦家表示,“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事实上我也一直在努力,没有松懈过。我吃的是这碗饭,要的是这份尊严,那就是:竭尽全力聆听足下这片土地的脚步声、心跳声,全力以赴写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良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