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白洋淀上》创作中思考两大问题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 | 关仁山   2023年07月07日16:24

第一问题,如何认知新时代?

新时代的作家如何与人民走到一起?常规理解,新时代告别旧时代是历史的必然,如何界定新时代,认知新时代?深刻而广阔地再现当今社会生活的风貌,这应该是作家思考的问题。国家级雄安新区,于2017年4月1号在白洋淀成立,这是重要的事件。我们除了赞成新时代,还有什么样的深层认知?文学,特别是小说怎样艺术表达这个特殊题材?我开始是由于激情和冲动想写这个作品。一旦真正触及到这个文本的时候,我开始束手无策了。

离现实近了,等于没有拉开距离。其实,这也是审美距离。这是认知上的一个难题,现实错综复杂,如何认知和整体把握新时代,反映生活本质。我想写一部时代生活的长卷,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全貌,写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让我兴奋,又让我觉得非常困难,创作之初,简直是一筹莫展。

白洋淀人民火热沸腾的生活如何转化成文学的意象,这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开始写了一个三万字的提纲,提纲出来,朋友读了不满意,我自己也否定了这个提纲。于是,我就开始读书,走进生活,写作构思读书有作秀之嫌,我又否定了这个提纲。后来我想,生活是新鲜而丰富的,一切都要在深入生活中破解。机会终于来了,作家到雄安采风,我认识了白洋淀的朋友阿民,他是基层作协主席,也是诗人,他和安新文旅局王家梁局长带我走进了水村王家寨。我在夏天走进王家寨,家梁局长是白洋淀王家寨人,能说会唱。我们走村串户,现场感油然而生。大清河、萍河等九条河从这里入淀,其中有许多传说,我听到天空九朵荷花祥云的美丽传说,忽然觉得打开了天窗。浪漫的东西固然美好,但是还要站在大地上坚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生活中的各种人物走进了我的视野。写作时,我选定了九个人物的叙述视角。后来,开了小说的头,写了王家寨好多的风情,却没有人物出现。有专家提出意见,我继续寻找,终于找到了小说的第一句话:“为了等一朵祥云,王决心错过了最佳婚期。”有了这句,就有了讲述白洋淀故事的意趣。整体视角是,以白洋淀水村王家寨看雄安新城的诞生和成长,进一步来看整个新时代的风云变幻。

我写作的时候,白洋淀的百姓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越走近他们就越有压力。这种作品的写作,不仅要承受得住当代读者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的检验。我的艺术素养能交出一个合格的答卷吗?

叶绿花香、水秀人灵的白洋淀,给予我源源不断的灵感。水有灵魂,人有风骨,要真正写好白洋淀,必须熟悉白洋淀的百年历史,没有历史感的纵深,是写不好今天乡村的意义的,更把握不好城市的未来。我在王家寨和雄安三县深入采访期间,读三县的县志,查阅历史资料,以历史观照现实,用情、用心和用力讲述中国故事。写人,写人的命运,写新时代错综复杂的人的关系。乡土文学关联着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见证着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传统,但新时代的乡土书写应打破传统乡土文学的书写路径,要以独有的眼光发现生命哲思,走出了一条属于新时代的艺术创新之路。

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是必然的。让我困惑的是,文学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我首先看到的是这里的困境、苦难、奋斗和希望。我采访到的百姓生活是不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困扰着我,充满诱惑,我也满心焦虑。最初,构架人物的设置上就遇到难题,是党和政府的干部当前台主角,还是白洋淀普通老百姓做主角?如何选择?如果选择前者,容易误入官场小说的危险。选择后者,有可能失去时代波澜壮阔的现场感,丢掉社会时代背景和基础。怎么办?我困惑了一阵又一阵,继续走进白洋淀人民中间,与他们朝夕相处,乘船打鱼,谈话聊天。我看到,白洋淀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面临着挑战和转型,我们不能以摧毁和掏空乡愁为代价,发展城市和生态农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白洋淀得到充分的印证。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开始了。城市生活是广阔而壮丽的,农村也在演变,其生活细节是耐人寻味的,没有虚无缥缈的行走,也没有独立生活之外的创作。就白洋淀来讲,如果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小说就是入淀的河流。河水在入淀口激起了美丽的浪花,我们从源头吸收巨大的营养,以时间换空间,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分析,洞彻审视。我们的文学必须与时代、人民走到一起才有生命力。呼唤文学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拥抱现实,讴歌人民,但是不能粉饰太平,不能脱离人民。怎样认知、概括这个新时代?怎样直面现实,直面灵魂,把握好批判和讴歌的尺度?如何在新时代创作中完成主体性建构?

离生活越近,意味着某种不确定、不安全性越大,这对我们的创作也提出了更多挑战。但正因为这种挑战,创作才充满了激情和魅力。我要将这宏阔、沸腾的建设场景和富有烟火气息的百姓生活上升为成熟的艺术想象。

我们要有全面客观的眼光,对生活有敬畏之心,要对人民怀着无限的爱。每个作家感受生活的方式不同,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体验生活的方式也要改变。全景式反映当代生活概括生活,必须纵横交织地全面体验生活,一切与人的命运相关的生活都重要。就白洋淀而言,有些生活过去是熟悉的,但在今天会带来一种全新的感觉,特别是一些常识性的和科技上的东西,不能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从广义上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要把生活的感知改造成艺术的形象,首先要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白洋淀人民的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在这里的生活中、巨变中,人是最重要的。劳动人民的新生活不断地在发展、富有生命力的,为了争取新生活在与旧生活的斗争中,那些改造世界、推动前进的人,其灵魂演变惊心动魄。

白洋淀大地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这座日新月异的未来之城,会成为人类新城市的模板,同时也回应着人类的重大精神问题,作家要解决这些精神问题。我们既应对正面价值肯定与弘扬,还要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对假恶丑提出质疑和批判,最后形成超越时代的精神启迪,以沉甸甸的思考建设新的价值体系,重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白洋淀新区英雄建设者,他们在生活中是不能被忽视的。生活的变革使得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较量异常尖锐。作家不仅要赞美生活美好,弘扬正面价值,同时要直面人生揭露人间的丑恶。我在王家寨看到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的一面,也看到人自私、狂躁和贪婪的一面。比如农民“腰里硬”这个人物就是代表。我们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地与人民共甘苦。同时,我们还要提升把握新时代的思想能力。如果思想贫乏,落在文字上就会幼稚天真,更不能接近生命本质。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写到富丽堂皇,还要看到它背后的浑浊。比如我在王家寨找到了主人公王决心的原型,他是一个普通的渔民,后来成为有信仰的央企的电焊工匠。他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完成了人生精神的飞跃,这个过程充满艰难和痛苦。从这个人物的成长上来看,我感觉书写新时代,要透过人物的个体记忆走向总体视野的历史长河。

我们必须看到,个人记忆相对于庞大的社会变革来说是处于一种隐秘状态的,这使作品辐射面无法走进广阔的空间。这里面有障碍,作家需要使个人记忆的个性叙事获得现实的广度与历史深度,从而达到某种平衡。

第二个问题,塑造新时代新人典型形象。

说到新时代、新起色、新作为,我们一提到新就激动,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新是比较旧而言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能量是鼓舞人的,同时也需要警惕的。我常常在想,怎样才能算是塑造了新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呢?难道使用高科技机器人,说时髦的话就是新人吗?显然不是的,人和事不是一夜变了天,人的品德和观念是有历史传承的。新人的一只脚,也可能踏在旧时光的门槛里。塑造新人的时候,用什么样的细节,把握什么状态非常重要。新事物不能代表作品的优劣高低,不能替代世道人心。所以说,道德评判和民族文化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新人的塑造。新时代也是在历史传承之上走过来的。这就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真善美的话题了,作家应该有一种信念,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善的。真善美的故事如果跟现实割裂,对塑造时代新人是不恰当的。面对严酷的现实,不要为了追求艺术上的美,而丢掉文学的概括能力,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离开了重大的社会问题,不仅思想不新,也多少会削弱文学的内在力量。白洋淀新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地方,现代的创新功能在这里萌芽,新的生活确实有其独特性、特殊性,需要我们去认真地研究把握,发现新时代人们面临的精神困境,开掘他们面对生活奋斗的勇气。精神的困境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复杂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新人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也是新的。我们过分强调其新,容易滑入猎奇的反艺术轨道,考察新事物的时候,我们还要更多分析“国之大者”大与小的平衡,考量心灵、道德及文化层面更深层的东西,在这个层面里书写新生活中人的命运起伏,为人物身上新的特殊性找到普遍性。新时代山乡巨变的写作,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恰逢其时。之前,我们有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这些作品以美作底色,人物塑造有灵魂,成为经典,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营养。乡村振兴战略和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生活,为我们塑造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文学迎来了好的机遇,但关键仍在于作家如何寻找、如何提炼、如何处理。我们在这上面赋予多少新的思想能量,作品如何向现实的广度、人性的深度开掘,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光荣的使命。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论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深入生活,帮助我们认知新时代,处理好素材。获取素材以后重要的是挖掘和提炼,在创作中赋予素材新鲜深刻的东西。作家应该保持一颗天真好奇的心。当时间流逝,我们老了,作家的心灵仿佛还像儿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复杂与轻微的叹息,感受到人们脸上微弱的表情以及清澈的声音。看这个世界永远是新的,就像白洋淀上的荷花一样。透过水光往深里看,发现人心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人在劳动中新生,也在金钱面前变异。毫无疑问,白洋淀与乡村、中国都发生了沧桑巨变,刷新了数千年来农耕文明乡村的固有形象。时代在变,文学要变,如何突破传统乡村的书写?白洋淀新区建设前所未有地铺开,贴着人物写,崭新的人物形象就会活生生走过来,写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这需要我下一番苦的功夫。首先是弄清楚新人所处的环境,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因素对他的影响,现实中蛰伏着各种问题,需要小说里的人物去破解。但不能否认,乡村扶贫、乡村振兴的起步,使乡村生活变得神奇、惊喜还有荒诞。如何避免浮光掠影、灵光乍现,而把山乡巨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认知、观察,然后再去塑造,新人就会脱颖而出。这一切只能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和文学能力范围内去努力。白洋淀没有大海的喧哗与骚动,但也有风浪,也有激流险滩,在这个新城市的崛起变化中,人完成的灵魂蜕变是合情合理的。小说真实深刻地反映时代生活,实际上还是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情感深度代表作品的深度。文艺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违背这些就会走一些弯路。我写作时就想,塑造今天新人的时候,什么方法能为我们塑造典型人物提供一些可借鉴经验?抛弃这些人物身上的灵光,写他们真实的七情六欲,在这个真实的基础上,调动所有艺术手段,把人物的精神推到精神的境地或信仰的高度。这或许是我们新时代作家面临的课题。我在《白洋淀上》塑造的王决心、乔麦、赵国栋和王永泰等艺术形象,就有这方面的考量。

人创造了环境,同时环境也在改造着人。

说到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国栋的形象,他从体制内一步跨进了新时代,是有些不适应的。从这个人物本身而言,怎样将他塑造成典型人物,还需要找到真实的细节。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在做什么,而且要看他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新时代对干部的要求比过去严格,赵国栋开始是不适应的,尽管赵国栋是个好干部,但他艰难地调整着。他在背着处分坚持原则奋勇前行的时候,内心是有着巨大的冲突的。这样的人物才是真实的。他有一阵想,只要不犯错误地干工作,没有人会把他怎么样。当他遇到自己小舅子杨义伟的挑战时,他站稳了脚跟。他发现有的干部是两面人的时候,主动出击,既坚持原则,又有内心的困惑和痛苦。同时,他又是个性鲜明的人,代表一些干部形象的共性。所以,塑造人物不仅要强调作品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还要坚决地反对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让人物丰满鲜活起来。关于时代新人的生命动力问题,首先应该意识到我们塑造的新人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从生活里来的,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社会生活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细节,是人物身上所带的。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把握,需要大量细节来塑造。好的细节需要我们去发现或者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细节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说服力,又发人深省的,甚至具有典型性。这样的细节发现会打开人物的心灵之门,但是有些好的细节是可遇不可求的。好细节会让作家三言两语、寥寥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得跃然纸上,让新人稳稳地站立在那里,让读者信服。

《白洋淀上》塑造新农人乔麦时,涉及土地和粮食。关于农村土地粮食生产问题,我在“中国农民三部曲”里有一些深入的描述,但是在《白洋淀上》,又往现代农业跨了一步。这是生活中的乔麦们奋斗鼓舞着我往前走了一步。如果说创造新人形象,比发现新人更进一步了,发现时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但是这个生活的原型需要我们的艺术加工、想象、再创造,对这样的人物有所理解、有所认知,塑造出来的人物还必须能够在这个人的身上看到一些新的元素,这就是创造的力量。乔麦在“千年秀林”与“腰里硬”的斗争,乔麦在与各种势力较量中,还有在粮站为农民卖粮的义举,靠个人魅力吸引来了科技专家,最后又忍痛献给国家。这样的思想感情历程,通过她的行为,通过斗争,通过融合,达到升华,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新农人的诞生,她由虚幻变成了鲜活的人。有的专家说,正是作家用自己整个的心灵和爱,给予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以生命、以感染人的力量。创作要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真实生动地在这些矛盾中塑造人物。乔麦恋人王决心的形象就是在这样巨大的矛盾漩涡中一点点丰满起来的。这个人物不知道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与我是否一致。我始终认为,要从生活出发,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来展示王决心的内心世界。他从打鱼人成长为有信仰的央企工匠,是一步一步锻炼蜕变出来的。关于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不能编造,更不能简单地罗列一些琐碎的现象。当年干淀看到父亲打不到鱼,家里困难的时候,曾经偷偷给打来的鱼肚里注水,为了多卖钱。后来这也是“腰里硬”攻击他的把柄。他后来在引黄济淀工程里,引黄河水入白洋淀,是第一个报名的义务工。吴技术员牺牲,他的情感受到了洗礼。他身上的忠义、勇敢的优秀品质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又不是完人,他身上也藏着不少的缺点,他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过彷徨和迷茫,这就为这个人物塑造增加了很强的真实性。

新时代的巨变必然影响世道人心,不写出人物巨大的情感波澜,就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我努力写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的典型形象。

“白洋淀女人真风流,淀当脸盆风梳头。”这是白洋淀的民间语言。研究白洋淀人的生活细处,他们的神态、腔调、口头禅、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是通过文学细节活生生表达出来的。比如王家寨的打鱼人王永泰老汉,他的老婆在水灾中早逝,他自己带着俩儿子生活,生活非常艰苦,雁翎队队员水上飞老人痴呆,将其孙子过继收养。他打一辈子鱼,从未吃过鱼肉,把鱼让给年迈的母亲和儿子们吃,自己吃了一辈子鱼刺。新区成立白洋淀不再让打鱼,他是困惑和质疑的,甚至有些气愤,但他永不失一颗善良的心。当打鱼人老顺子家里贫困,揭不开锅的时候,他把自家仅剩的粮食慷慨相送。后来黄河水来了,他看着白洋淀的水质好了,儿子王决心在千年秀林和地下管廊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他的思想开始渐渐转变,他在水灾中护堤牺牲。他的儿子王决心怀着悲痛的心情,带着老人的骨灰划船游了一遍白洋淀,将骨灰洒进大淀,留下了不朽的精魂。王家的奶奶铃铛是做鱼丸的传人。银锭鱼丸在康熙年间赐名,流传了几代人。老人闪耀着民族传统道德的光彩。王决心不喜欢做鱼丸,爱打鱼,在黄河入淀工程中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和觉醒。奶奶叮嘱他寻找王家英雄王学武的尸骨,他糊弄奶奶,不以为然,在千年秀林工地突然发现了王学武的尸骨和一把青铜宝剑,经过法医鉴定,是王学武的遗骨。王学武当年抗日被日本人杀害,人头挂在县城城楼。几十年过去,终于头体合一。王决心被先人的英雄气概强烈震撼,自己的精神得到了升华,在奋斗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有信仰的央企电焊工匠。这些时代新人在新区建设中释放了一种新的能量,打开了内心深处的隐秘症结,实现生命状态和思想感情的巨大转化,在奋斗中完成了文化的重建和灵魂的新生。

六年来白洋淀的干部群众,以及来自全国的建设者,面对困难挑战,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行不避险,艰苦创业。我为他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而感动。在一片荒地上,一座美丽的新城拔地而起,这是新时代的壮举。同时,这里是城乡统筹的典范,科技赋能的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在这里崛起。像王家寨、北羊村的老百姓,有的农民投入了新区建设,有的加入了现代农业的洪流,他们有人搬进了新居,在十五分钟生活圈中,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这部《白洋淀上》就是要描绘出老百姓心灵的幸福图景。

经过五年创作,三易其稿。去年夏天,作家出版社召集在京著名编辑、评论家为作品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专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进行了将近半年的修改。我在艰巨的修改和创作过程中,重新焕发了创作激情。从美学角度说,我有意识地追求艺术创新,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吸收孙犁大师的艺术经验,向前辈致敬,用心思考,用情书写,细致打磨,精益求精。我在创作修改中,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和精神高度的提炼下了功夫,还从语言上进行了突破性的拓展,从白洋淀方言土语和百姓口语中提炼出属于新时代的好句子,力争使作品产生美妙情思,使语言晶莹、色彩缤纷、激情充沛、形象立体,寻找到精神领域圣洁的甘露。

我和众多的河北作家,深深地热爱白洋淀,永远关注这片热土,为白洋淀立传,为民族培根,为人民铸魂,为未来歌唱。

[作者单位:河北省作家协会]

[本期责编:王 昉]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