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学者热议徐坤新长篇《神圣婚姻》:一部新时代的《青春万岁》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2023年02月20日08:19
关键词: 《神圣婚姻》

2月18日上午,徐坤长篇小说《神圣婚姻》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研讨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会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中宣部文艺局文学理论处长胡友笋参加会议。《作家》杂志社主编宗仁发主持会议。

徐坤长篇小说《神圣婚姻》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

郭义强、白烨、胡平、张清华、孟繁华、贺绍俊、陈福民、谢有顺、张燕玲、吴俊、何平、王春林、韩春燕、李一鸣、彭学明、梁鸿鹰、王军、胡友笋、李舫、李朝全,刘琼、刘颋、王国平、傅逸尘、李蔚超、陈涛、宋嵩、舒晋瑜、张中江等三十余位专家与会研讨。

作家徐坤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一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长篇小说奖。她的中短篇小说《白话》《先锋》《热狗》等曾以独特鲜明的风格赢得广泛关注,受到王蒙先生的高度肯定。她的长篇小说《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野草根》《八月狂想曲》等,更是一次次带给文坛惊喜。徐坤不仅在文学创作上一贯保持很高的水准,而且历经角色换位不断变化、步步走向阔大。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轻学者、文学博士到北京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再到中国作协《人民文学》副主编、《小说选刊》杂志主编,遍观文学之变,描画时代生活,因“博观”而成“圆照之象”。《神圣婚姻》是徐坤历经十年沉淀的“圆照”之作,是直面新时代现场、洞察时代之变而又勇敢取舍、铅华洗净的高度凝练之作。

研讨会现场

阎晶明表示,《神圣婚姻》是一部有关当下中国尤其是当代城市生活的集中描写,呈现一种活色生香、生机无限的状态。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每个人的生命情感都有切肤之痛,然而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人人都在小说里自主、痛快地活上了一回,命运的坎坷、生活的矛盾冲突,最终都达到了反转与和谐。小说还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整部小说处理得鲜活、圆满、稳妥,是一部非常值得回味和研究评价的优秀作品。

郭义强对《神圣婚姻》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神圣婚姻》触及了精神层面的宏大问题,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之后,如何把我们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变成更加有精神追求的国家,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民的责任,更是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们的责任。徐坤在小说中写出了在新时代坚守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一群人,比如说宇宙所所长孔令健,副所长毛榛,挂职牺牲的研究员萨志山,支教山区的程田田等。只有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作家徐坤功力深厚,写出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像于凤仙这样的角色虽着墨不多,但是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突出特点写活了。小说不乏喜剧色彩,兼具东北地方戏的幽默感,在正与邪的较量中突出正气,对人物命运始终怀有强烈的悲悯。

施战军指出,徐坤除了依然在写近处的无休无止的生活、写人在路上的千头万绪的操劳,她还写到远方和理想主义的唤引。近处、路上、远方——使得这部小说的整个精神结构非常稳定;儿女情、事业心、英雄气——几代作家擅长的写作路数,在徐坤这里来了一个集成甚至一次升华;付真情、求真相、要真义——这一故事模式,既层叠很多故事又折闪出价值。同时,新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被《神圣婚姻》清晰地捕捉到了,人们入城以后又逸出城市,或者被派驻到乡村,同时也是文学的富矿。《神圣婚姻》在叙述上非常有特点,它笼盖天上、地下、中外、城乡、文理、玄实、元宇宙与扶贫、婚姻之约和个性之求,翻开《神圣婚姻》,就像打开了视频一样呼之欲出。

李红强表示,《神圣婚姻》是人文社2022年度好书之一。近年来,在广大作家和各位专家的支持和信赖下,人文社推出了诸多优秀长篇小说。这其中,就直接书写新时代广阔生活中的纷繁巨变,表现新时代变革与恒定的价值走向方面,《神圣婚姻》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小说以活泼爽利的文风、神采飞扬的叙事,以新时代的北京为表演舞台,聚焦市民阶层与城市精英、知识分子与海归青年等典型人群,见出神圣、见出人间、见出社会。

白烨认为,《神圣婚姻》直面当下生活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敢于这样近距离描写当下的,在我们看到的长篇小说中并不多见,由此也可以见出徐坤阅读生活和把握现实的独到能力。小说由婚姻异变、体制转变,揭示人们的情感隐痛与社会的阵痛。借由学者萨志山的基层挂职,小说把笔触伸向社会巨变的前沿领域,写出新时代新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新动能。

梁鸿鹰盛赞《神圣婚姻》是一部能给大家带来阅读喜悦的作品,徐坤像是一个解剖者,同时也是一个发问者,一个解答者。各种矛盾、危机在徐坤式的刀法之下快刀斩乱麻地一一得到解决。作品处理的是精神与肉身、客观与主观、现实与未来、仰观宇宙与星星点灯,实现由技到道的升华。小说最成功的还是女性形象,樊梨花舌战“群雄”的场面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治家如烹小鲜的气魄,写得淋漓尽致。

吴俊认为《神圣婚姻》是一个大作品,能给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生产资料。他从三个方面提及《神圣婚姻》的叙事特点:一是用速度去覆盖空间,这部作品在叙事速度上呈现的特征不是简单的快节奏,而是以叙事速度去覆盖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空间。二是多重的叙事关系,这本书体量非常宏大,其实有多卷本的体量,但写法上相对来说是凝练、紧缩的,避免了长篇小说注水的通病。三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品的人物有茅盾《子夜》中人物设计的影子,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非常重要类型的化身。

谢有顺强调了徐坤是骨子里面有相信的作家。《神圣婚姻》让我们重新感受到小说对生活及时反映的能力,以及小说与我们当下时代的对话关系。《神圣婚姻》的好看还在于人物,尤其是女性角色的独立、又不嚣张的独特人格。小说对荒诞的处理也尤为突出。徐坤对于荒诞的书写来自于对这个时代的热爱,反讽特别的克制,有包容,有理解,静观其变。特别值得敬佩的,徐坤像王蒙一样,是骨子里面有相信的作家。绝大多数作家是悲观的、不信的,但徐坤老师、王蒙老师心里相信,他们不可能成为虚无主义者、怀疑主义者。徐坤对时代有信心,对个体有信心。这是一个作家的精神底色。

何平指出,《神圣婚姻》为“与时代同行”的口号提供了一个案例,“与时代同行”涉及作者的生命历程、审美站位与精神站位。具体而言,与作家的时空观、叙事能力、语言运用密切相关。从时空角度,徐坤站在中国的历史节点讨论当下的先锋问题、把小说置于大时代的时间逻辑,并有意书写北京的地理变迁、书写跨地域的空间版图,在时空布局上呈现时代特质;从叙事能力上,小说从儿女情爱写到宇宙大事;从语言运用上,文本从古典文学到流行歌词,各种角度都显示出徐坤与时代同行的气魄与独特方式。

在张燕玲看来,《神圣婚姻》是徐坤暌违十年归来的声音的肖像,一打开,耳边就雀跃着徐坤的声音,豪侠、潇洒、快人快语,机智又深情,让人生怕这声音断线。她以女性读者的视角提及小说书写的新时代女性气质,以及超越性别的胸怀与格局。徐坤的风格叙事依旧更具有时代的气息,脱口秀般和评书的喜感,在这里面数落时代的历史细节,充满时代感和戏剧性、可读性。张燕玲还特别提及小说的蓝色装帧,代表着作者洞悉一切之后的冷静,是与火热生活形成互文的缓慢的冷却。

王春林用“畅快淋漓”形容自己阅读《神圣婚姻》的感觉,认为她的小说在喧嚣背后蕴含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体察,也有伤感的、悲凉情绪的缠绕和表达。小说的美学风格机智反讽、幽默诙谐、具有喜剧性,其中很不起眼的次要角色老黄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部向老作家、向人民艺术家王蒙致敬的小说,整部小说其实由两条叙事脉络构成,时代、社会的宏大叙事以及日常叙事的线索。整体小说不仅强调婚姻是神圣的,我们的社会生活、新时代生活同样也应该是神圣的。

韩春燕同样盛赞《神圣婚姻》的时代性特征。她说,众所周知,写近处很难、写远处容易,写近处洞察生活需要你有眼力、有能力,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质,这也是一个作家的使命和责任担当的表现。徐坤的《神圣婚姻》,一端是凡俗,一端是神圣,她在凡俗和神圣之间拉扯,使整部小说极具张力。这是一部新时代的《青春万岁》。

张清华表示,《神圣婚姻》是一部回答情感与婚姻的时代之问、伦理之问和价值之问的小说,有强烈的时代感、价值追问、伦理拷问的色彩。此外,文如其人,小说叙述的节奏之干练、之干净、之快捷,隐隐有早期徐坤小说的味道。尤其喜欢知识分子家庭当中那些话语讥讽,这是徐坤的长项。

胡平指出,很多人在北京生活几十年也没能写好北京,一直在写故乡,徐坤的厉害之处却是可以写好异乡。《神圣婚姻》中我们能读出她对北京的自豪,只有真正的作家才能完成这种跨越地域的驾驭。

孟繁华认为,徐坤是特别有现实关怀的作家,她的众多作品,都是现实题材。《神圣婚姻》即使书写十分热烈,但其反讽戏仿之下的底色却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其一是对东北文化的批判,作家在离开东北之后对东北文化中的问题具有了深切体悟,并在小说中以婚姻为切口展开批判,写出几段东北婚姻的一地鸡毛;其二是对知识分子的批判,这是徐坤写作中一脉相承的主题。

贺绍俊盛赞徐坤语言的鲜明特色,在《神圣婚姻》中,她惯有的急风暴雨般的语言和冷幽默、反讽中,又增加了些许温暖和排山倒海的抒情性。他从神圣的虚实角度对《神圣婚姻》的主题进行了解读,认为小说以萨志山为核心人物,书写了从解构神圣到重构神圣,婚姻的神圣性由虚到实的过程。

陈福民对小说标题中“神圣”与“婚姻”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展开了思索,并指出,神圣并非婚姻的先验性的定义,婚姻的神圣性来自脱离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婚姻与爱情的结合,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又给婚姻、情感关系再次带来了变异,徐坤的小说就集中处理了现代商业社会中有关婚姻神圣性的问题。

李一鸣表示,《神圣婚姻》是一部具有指纹一样鲜明独特艺术风格的新时代文学力作。它元气淋漓,具有鲜明的徐坤特色、徐坤语言、徐坤风范,是近期以来非常优秀的时代力作。

阅读《神圣婚姻》,彭学明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日常、婚姻与生活,并找到自己,照见自己,引起共情和共鸣。《神圣婚姻》中,每个人都是为爱情双向奔赴婚姻殿堂,为事业奔赴时代洪流,所以家庭与时代、婚姻与时代融会得非常完美。人间情怀、时代情怀、家国情怀都汇聚成作家的文学情怀,让《神圣婚姻》生动而充满生机。

王军同样关注《神圣婚姻》中的人物书写方式,书写致广大而尽精微,人物极平凡而真神圣,并通过书写人物的聚散离合向传统、向经典致敬,也是向青春致敬。

李舫认为,《神圣婚姻》透过婚姻的变异书写时代的精神症候。此外,小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城市书写提供了范本,为书写城市历史、新时代城市女性、城市知识分子与进城的外乡人提供了独特参考。

《神圣婚姻》此前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李朝全介绍说,之所以入选,是出于对徐坤表现力、创造力以及艺术能力的信任与钦佩,也看中了小说主题的独特性。《神圣婚姻》是新时代对《围城》的新解,通过对人物婚姻的反思,试图找到婚姻中恒定的东西,也由此体现出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此外,最让他动情的是小说里化不开的纤细情感。再复杂的社会关系其实都是由情感维系,归根结底也源自作家对于感情、婚姻的信念。

刘琼也认为《神圣婚姻》的美学气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嘻笑怒骂变为悲喜正交加。这是一个沉入到生活、下沉到生活中的写作。徐坤对婚姻是几乎全部了解,不论是青年的浪漫情爱、世俗社会日常婚姻、知识分子的婚姻变异,她都有所调侃,有所批判,有所同情,有所怜悯,有所无奈。细想,几乎没有幸福婚姻,这构成小说忧伤的底色。刘琼结合陈福民的观点指出,不论一个人的婚姻,还是一个族群的婚姻,有了精神的平等、心灵的自由以及经济的对等,婚姻才可能是神圣的,才有我们所说的幸福婚姻。

刘颋赞扬《神圣婚姻》体现了当代作家的勇敢和自信,敢于书写日常生活中的泥沙俱下与多如牛毛的小恶,并从热闹、跳脱的表象中最终呈现生活的庄重感。她以研讨会当日的微博热搜举例说明,《神圣婚姻》在文学价值之外具备深刻的社会学价值和意义:勇敢切入到社会的痛点,又以温暖的略含理想色彩的浪漫给出对于时代的解读和对于这个时代社会的最小组成单位的期盼。此外,小说语言有细微变化的,从前面的热闹、跳脱的强颗粒感,到后来出现的庄重、郑重,非常好地契合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王国平指出,《神圣婚姻》除了写“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之外,还回答了“我在哪里”的问题。这部小说与我们当下生活很贴近,三里屯、潘家园、铁岭曼哈顿国际庄园小区,有一种文学地理的意味在里面。这部作品的特点是直给,有剧本的风采,同时将歌曲、话剧、检讨书、二人转、歌词都融为一体。小说就像一台大戏,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台上的人物演绎自己的儿女情长,让人联想起人艺话剧《茶馆》。

舒晋瑜指出,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于婚姻的切入点,对于展开的方式,对于女性心理的把握,是截然不同的。徐坤写出了中国特有的务实的婚姻价值观,写出了导致婚姻破裂的时代元素和非时代元素,小说试图从某个角度试图破解婚姻的密码。小说的空间叙事阔大,上天入地,天南海北,写出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和生命的苍茫,饱含生命的哲理。小说把主人公工作地点设置在清朝海军部的旧址来研究宇宙,同时巧妙嵌入“五年”计划,写出小人物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中不由自主的无力、无奈、悲凉、孤独,这种生命的悲凉感和苍茫感令人触动。这一切又是由激情和光明作为支撑,这也解释为何小说中叙述者每次读《青春万岁》都会热血沸腾。

傅逸尘谈到,《神圣婚姻》体现了徐坤新的写作姿态,走出书斋,拥抱现实,去勘探生活的真相,去概括和描摹时代变革的作品。同时这也是自己近年来读过的最具社会学价值的文本,高度写实地进行解剖麻雀的工作,以生命个体的日常生活、以作为国家细胞的家庭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变,不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以更高远的视角书写出真实存在的生活流态。

李蔚超则强调了徐坤小说中携带的九十年代的文化记忆,以及由这种文化记忆生发的对城市的历史记忆、对世俗生活与人性的热爱、对人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相信、对后现代文本拼贴形式的熟练,以及对女性主义思潮的继承。

宋嵩特别提及20年前戴来发表的长篇小说《练习生活练习爱》,并叩问:从20年前的“练习生活练习爱”到20年后的“学习生活学习爱”,从练习到学习,是否意味着婚姻方面的某种回退?从萨志山的线索来看,20年后的写作已经能超越庸常生活、从中提炼出高层次的精神凝练物。

陈涛指出,对照阅读就会发现,徐坤在《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中有多么舒缓、多么矜持,在《神圣婚姻》当中就有多么狂欢、多么飞速。读《神圣婚姻》就是在读一种人生,读众多人生的一种可能。徐坤老师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可以坚信的神圣性的东西。

最后,徐坤表达了对专家学者与出版方的由衷感谢,同时传递了殷殷心愿: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曾经彼此照见,并共同走过,文学是连接我们之间的纽带和明灯;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仍然会继续彼此照见,并共同走过,文学仍然会照亮我们共同的前程。

在总结发言中,宗仁发表示,这场时长四小时的研讨会非同寻常,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神圣婚姻》是一部时代之书、情感之书、理想之书、生活之书、现实之书。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