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戏剧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在我国儿童戏剧舞台上,涌现出一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的优秀作品,既叫好,又叫座,构成观演共建的文化现象。
国风艺术的万花筒
儿童戏剧是综合性舞台艺术,融合了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国潮儿童戏剧对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武术、书法、刺绣、器乐等艺术样式进行了应用和展示,将国风艺术融于戏剧作品,为小观众呈现出国风艺术汇聚的唯美画卷。这种艺术手法,在《三个和尚》《鹬·蚌·鱼》《成语魔方》《珍珠姑娘》等剧作中,皆有体现。
《鹬·蚌·鱼》取材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综合运用了国画、刺绣、戏曲等国风艺术元素,享誉海内外。舞台布景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着色如宋代国画般清雅;“风移影动,姗姗可爱”的竹,烘托出荷塘边诗意栖居的清幽;山石下、舞台边缓缓铺开的腾腾雾气,营造出水墨画般的氤氲气象与景致。舞台左侧置一立轴,以国画常用陈设方式,根据演出场面的变化置换绣有剧名“鹬·蚌·鱼”行楷字样的薄纱、荷花图、竹帘等。演员的集体亮相,是对戏曲角色登台即亮相这一传统表演形式的借鉴。在鹬蚌相争的场面中则融入武戏元素,将鹬用来争斗的主要武器——尖利的嘴放大,化为戏曲中的棍,由影子演员持棍与“蚌”对打,辅以戏曲配乐,锣鼓喧腾,好不热闹。传统戏曲表演元素的融入,强化了舞台表现力,也得到了小观众的热情回应。剧作国风艺术所展示的我国传统审美意蕴,与其所传达出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哲思,表里呼应,相得益彰。
文学经典的糖果屋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经典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我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潮儿童戏剧对我国文学经典进行的成功创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舞台艺术中的延伸性播布与转译。比如,根据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进行创编的儿童戏剧就有《西游记》《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舞台连续剧《西游记》共三部,根据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同名作品创编,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优秀儿童剧目奖和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演出奖等,几乎每轮演出都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今年5月刚结束的此轮演出更是多次加演,场场爆满。剧作言语幽默现代,舞美宏阔壮丽,表演精湛传神,再现了大闹天宫、险度宝象国、智过火焰山等情节,重塑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等角色,传递出原著中所蕴含的百折不回、砥砺前行、毅勇前进方能有所成就的价值观。小观众沉浸其中,与角色同悲同喜,观至情急处,每每自发与演员互动,引发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剧作周边产品,比如孙悟空的“金箍”“金箍棒”等,也赢得小观众热捧。
革命历史的立体书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习了解党史、国史对他们而言是一堂必修课。《送不出去的情报》《报童》《新安旅行团》《遇见星海》《铁道小飞虎》等剧作,以广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完成革命历史的书写,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如立体书般,讲述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
《送不出去的情报》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导演毛尔南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导演奖”。剧作改编自小说《情报鸽子》,向小观众讲述了少年满山在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掩护下,得以免受战火摧残的故事。剧作以满山的视角展开叙事,同龄人的视角,更易引发小观众的共鸣。剧中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毅然视死如归,与敌人抗争到底,展示了先烈们为下一代的和平生活而战的决心与勇气。剧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感人至深,成功塑造了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的英雄群像。当台上的满山明白,杨靖宇司令交给他离开前线递送情报的任务,是为了让他活下去的那一刻,台下的小观众应该也可以感知,现世的安宁凝聚了多少先烈的生命与期望。剧作结尾,当抗联战士高举红旗从观众席间走向舞台,小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致敬,更是对先烈们的致敬。
这些优秀的国潮儿童戏剧作品如同国风艺术的万花筒、文学经典的糖果屋、革命历史的立体书,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舞台艺术特有的场域和力量,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对其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故事,提供了良好契机,也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