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曲剧《鲁镇》: 穿过历史,照亮国民精神
来源:中国文化报 | 陈 璐  2023年06月01日08:45

 曲剧《鲁镇》演出现场  苏 恒 摄

曲剧《鲁镇》演出现场 苏 恒 摄

日前,由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原创曲剧《鲁镇》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充满艺术想象力、感染力又富有思想内涵的演出深深打动了观众。

曲剧《鲁镇》由知名剧作家陈涌泉编剧,“新世纪杰出导演”张曼君执导,梁献君、方可杰、李宏权分别担任唱腔设计、作曲、配器指挥,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曲剧本科班的优秀青年演员李晶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帅学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张转社、李亚军、刘艳丽以及优秀青年演员常向克等联袂出演。该剧根据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多部作品改编,通过独特的视角与巧妙的构思,将鲁迅笔下的众多人物集中在鲁镇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让不同的人物展开时空对话。

《鲁镇》以祥林嫂的故事为主线,多线交织、虚实结合,通过狂人的执着、鲁定平的反叛、鲁四爷的保守、祥林嫂的无助、贺老六的悲苦、宗族势力的邪恶等人物形象的设置和故事情节的推进,生动刻画了一幅病态社会里的众生相,营造出一种麻木、残忍、沉闷的社会氛围。全剧深刻揭示了“病态环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的主题,引领观众思考一个饱受封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摧残的普通妇女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特别是借狂人之口论人鬼之别,极具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

“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精神力量的。鲁迅的思想能够穿过历史、走进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铸造我们民族人格的根源在何处,我们的人物形象、人物命运会归结在何缘。”张曼君认为,该剧对民族人格和人性丰富性、微妙性、复杂性的展示,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当下具有现实意义。作品里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可以促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主题、更加珍惜当下生活,也能够成为推动未来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薛长绪也表示,《鲁镇》讲述的是鲁迅的故事、中国的故事,阐述的是中国的精神,是照亮国民精神的万道光线中一道非常亮丽的光。

据了解,《鲁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而作。该剧曾于2021年12月在河南人民会堂公演,反响强烈。之后又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编剧奖,并参加第十届黄河戏剧节展演。目前,《鲁镇》在网上的点击量已经过亿。

此次在北京的两场演出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结构精巧、引人入胜的故事,设计精妙、调度周密的舞美灯光,情绪色彩鲜明的戏剧音乐与唱腔道白,均得到业内专家与观众的高度评价。

在《鲁镇》中,每个角色都被赋予鲜明的特色和鲜活的表现,演员倾情投入,通过各自的精彩演绎,让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地立在舞台上。剧中祥林嫂的扮演者李晶花,更凭借对嗓音的精准控制和极具爆发力的唱腔获得大家的广泛赞誉。李晶花曾荣获第九届、第十届河南省青年戏剧演员大赛一等奖,第十一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大奖赛金奖,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曲大赛金奖,作为一名“90后”青年戏曲演员,她表示:“《鲁镇》由鲁迅多部经典作品改编而成,在学习经典、演绎经典的过程中,我不仅提升了理解经典、刻画人物的能力,也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感到更有责任和义务把戏曲继承好、传承好,让更多人了解曲剧、爱上曲剧。”

曲剧形成于19世纪末,是河南第二大剧种,以优雅婉转、轻快柔美著称,流传于全国十几个省份,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前身为河南省曲剧团,始建于1960年,数十年来推出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该中心此前就排演过曲剧《祥林嫂》《阿Q梦》《阿Q与孔乙己》等,对排演鲁迅作品有着丰富经验,其倾力打造的《鲁镇》,在主创团队和老中青三代演员的齐心协力下,开拓了曲剧的艺术生态,创造了曲剧艺术发展的新高度。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曲剧《鲁镇》进京演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鲁镇》将鲁迅经典中蕴含的思想性以新的舞台形式、角度、戏剧结构进行了具有震撼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表达,实现了鲁迅作品改编的又一次突破。该剧是戏曲艺术守正创新的成功实践,为经典文学的改编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范例,也为新时代戏曲创作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带来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