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南苡:与秋书(2023年第30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08月25日15:56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南苡

南苡,本名陈迟,1992年生,陕西礼泉人。作品散见于《诗选刊》《诗词》《文化艺术报》《秦都》等报刊。获2023年广州第二届木棉文化诗歌银奖等奖,有作品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作品欣赏:

与秋书

河的下游

扔一块石头,被河水吞噬

流到下游,会聚集很多石头

雨落进河里,归来却一无所有

一座木桥,撑着两岸的村庄

关于粗茶淡饭,关于羊群

落日的段落,就写在开头

逆流的人,靠岸而行

河水只渡有水性的生物,渡过的时光

却和岸上的人,不相上下

在下游,竭力收集雨水

至于石头,就扔回河里

与秋书

走到秋天,再很难走回去

在村庄之外,玉米的须

含蓄蕴藉,更改着偏执寻常

在同一个地方,被压迫的野草

手握秘密,侥幸逃过一劫

秋天的故乡,最是温柔

风没有乳名。在叶落之后

土地只剩自己,而秋风的笔法

顿挫抑扬,将生死写得通透

别无归途

雨很大,在周五的晚上

一群人在屋檐下,躲无数的雨水

屋檐很静,躲雨的人也很静

与避世相比,避雨

似乎更为妥当。不再去描述

雨出现的过程。等最后的结局

如此忠告,雨说了很久

屋檐下散场的人,走在路上

假装善良。疼痛与明日

在此之后,别无归途

以风为证

风走过荒原,雪还下着

压过山村的声音,由宽变窄

像烟囱吐出的白烟,确保平衡

在冬天,风的温度

与快慢无关。炉火在左

木柴在下,那些地址模糊的信件

转一圈后,查无此人

那些无谓的落叶

于事无补。坦白后的再见

更为真诚。在鼓起勇气之前

得准备多久?关于时光的长短

月亮的计算,似乎更有人情味儿

典当的灵魂

那一刻,我不再是自己

如此选择,心甘情愿

典当一地鸡毛,救赎灵魂

或是沉浸在这浮世,面对现实

天空,是白云的居所

风吹过夏天,

已如尘埃落定。脚步与灵魂分道扬镳

想起你,典当的灵魂就会动摇

长短句

还有多远,才能看到一条河

路上的庄稼,还在田里

走多少里,才能到头

彼处是生命的尽头,故乡也算是

编写的故事,需要承受多少舆论

在不同路上。落日

只是其中一个。村庄的标点符号

连接树木、羊群,同时也在

区分姓氏、命运。关键词资历尚浅

凭一己之力,很难收拾大地上的时间

麦子,水井。永不停止的呼吸

种树人

还有多少树要种?每种一棵

挖的坑就会少一个。路上走过的人

看到树越来越多,没看到种树人

在一锨一锨,埋葬自己的生命

那些栽下的树,一亩一亩占领荒漠

比种树人更知世俗生活。它们的脾性

因在尘世外而长久

星罗棋布,种树的人

在每株树上,放下了自己

七月末路

七月的尽头,不是七月

路的尽头,依旧是路

时光马不停蹄,如此赶路

还要走多久?这个问题无人过问

干净或泥泞。时间总是正确的

路总是遥远的。而夏天就是

要走过七月,才会盈满

路走不走得完,没人回答

路上的人不痛不痒。寻找一个借口

在这凉薄的人间妥协,成全

焚香

菩提树在山门之中,修行

牵强附合的蝉鸣,在这夏天的寺院

人来人往,树叶落下的疏影

遮掩着青石板上,难以舍弃的纷扰与挂碍

抵达,是离开的另一面

欢喜,丑恶,与长幼无关

在离开前,焚几炷香

以众佛之力,让洗过的魂魄重归人间

(作品有删减,进入作者个人空间可查看全文)

本期点评:

一件衣服的好,要通过衣服的整体构成和制作来判断,比如材质很优良、剪裁很得当,而纽扣不对称,袖子被缝死了;或者针脚细致无比,花纹是用金丝绣出来的,而剪线头时把衣服剪出一个大洞来……诸如此类,是没有必要来谈论衣服之好坏的。退一步来说,要谈也是谈一件废品或残物,而不是谈一件正常的成衣。同理,一首诗的好坏,要看诗的整体性和诗的完成度,而不是看诗中的某个句子、某个词汇是否精彩。细读这组作品,能看出作者南苡有意在10行左右完成一件作品,有意把句子处理得很简短——断句得当,诵读感觉比较好——,且侧重于通过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源自现实生活的感想和认识,显示了他乐于在诗歌里展现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而不是热衷于描绘眼前之景和心中之象。例如:“雨落进河里,归来却一无所有”(《河的下游》;在《别无归途》里,他叙述了个体的人生际遇,使诗句带着评价和感叹:“雨很大,在周五的晚上/....../屋檐下散场的人,走在路上/假装善良。疼痛与明日/在此之后,别无归途”。

此外,南苡倾向于把表达处理得比较隐约,以造成闪烁和不确定的语言效果,这看似是对诗歌语言的“朦胧感”和“陌生化”的积极追求,从而体现自己对诗歌语言艺术表现力的认知,只是,作者并没有意识到他这样的努力有些一厢情愿。例如,《以风为证》隐约叙述了个体的人生经历(情感纠葛)和命运走向,能给读者大致的阅读印象,却很难让人准确把握行文脉络和诗意核心——与此相似的是,以下这些句子并非诗意内涵或外延丰深到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步,而是由于语言表达不够精确,导致解读难度加大,反映了他的语言个性化探索还需要走比较长的路程:“村庄的标点符号/连接树木,羊群,同时也在/区分姓氏,命运。关键词的资历尚浅/凭一人之力,很难收拾大地上的时间/麦子,水井。永不停止的呼吸”(《长短句》);《秋辞》里的句子也同样显现了新奇、灵动的一面,却遮掩不了取巧与虚飘之弊:“那些清脆的词语/依附在羞怯的树叶上,惶恐而落/以风为桨。野草的气味/在没有船的河里,逆流向北”。

在这十件作品里,表达得相对质朴、清晰、顺畅的是《种树人》《七月末路》《焚香》《与秋书》,其中,《种树人》写了对种树人与种树人生活的理解和感怀;《七月末路》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路的认识,见哲思,却比较平白:“而夏天就是/要走过七月,才会盈满”;《焚香》同样写得有理而无趣,不耐读:“抵达,是离开的另一面/欢喜,丑恶,与长幼无关”。这些问题,作者需要正视。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河的下游》一诗着重写的是人事活动,与题目的指向(景物存在)并不吻合,可见作者在处理题目与正文的诗意关系上有些不够清醒,这一点,类似前文提到的纽扣孔眼开得不对称,导致新衣成为废品。这当然不是作者在诗歌文本处理上的偶然失误,而是欠缺诗歌文本自觉、欠缺对作品进行诗意提纯和语言提炼的意识使然。

对于以上多个问题,作者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有所改正和精进。毕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艺术创造需要一定的悟性,更需要保持内心安静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符力(《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

了解南苡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南苡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

静河:尘封的胡同(2023年第29期)

西贝侯:圪塔院记忆(2023年第28期)

宋煜:她小心摘下易变质的词语(组诗)(2023年第27期)

北方:北方的庄稼(2023年第26期)

蒋戈天:乡村辞(组诗)(2023年第25期)

庞文辉:写给南浔的组章(2023年第24期)

毕海林:墙根下的缩影(2023年第23期)

森森:向日葵(组诗)(2023年第22期)

陈春琴:盗戏(2023年第21期)

刘文邦: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组诗)(2023年第20期)

萧忆:旧事录(2023年第19期)

西厍:站在秋天中央(十年十首)(2023年第18期)

雷云峰:幡然醒悟(2023年第17期)

保定许城:眉眼盈盈(2023年第16期)

九天:A.I.(2023年第15期)

王国良:老屯子的脸(组诗)(2023年第14期)

鲁北明月:清明 清明(2023年第13期)

流水方舟:生命的硬度(2023年第12期)

肖笛:月亮,是一粒药丸(2023年第11期)

刘海亮:龙湖记(2023年第10期)

程文胜:西码头的奤子(2023年第9期)

原莽:人间如此辽阔(组诗)(2023年第8期)

廖彩东:轻墨杂弹围屋内外(2023年第7期)

启子:辽西北的月光(组诗)(2023年第6期)

欧阳杏蓬:大地之灯(2023年第5期)

余穂:如果一条河流送走很多事物(2023年第4期)

靳小倡《大寒:一朵梅丈量到春天的距离》(2023年第3期)

徐赋:月亮下的篝火(组诗)(2023年第2期)

苏万娥:火灰里的童年(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