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云南民族精神写照
1949年10月1日,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毛泽东主席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时,中国云南还处在国民党统治下。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古拉朽之势,将盘踞在滇南的国民党军一举歼灭,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将云南建成反共基地的图谋,解放了云南全境,由此开启了云南历史的新篇章。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普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世代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一些民族还处在原始生活状态,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复杂,经常会因为一些纠纷发生冲突。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生活在普洱的少数民族头人,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来的信函,邀请他们到北京出席新中国国庆周年的庆祝活动。
这些少数民族头人,手持中央人民政府的邀请函,心情格外激动。经过一路颠簸来到北京后,毛泽东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接见了他们。使他们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央人民政府给予少数民族的尊重。
在参加国庆观礼的活动中,更使他们亲眼目睹了近代以来屡遭外国侵略屈辱的古老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代表的接触中,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视。由此,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充满了敬佩之情。尤其是在聆听了毛主席、邓小平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讲话后,使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心中萌生出了一种强烈表达心情的冲动。从北京回到云南后,各民族的代表经过共同协商,最终决定以少数民族古老的“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以表达普洱各族人民将团结一心,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的心愿。
1950年12月27日,中共宁洱地委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共聚一堂,隆重热烈地举行了宣誓立碑仪式。将一块镌刻着各民族人民的共同誓词:“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郑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随即将盟誓石碑郑重地竖立在宁洱大地。
这块以中华民族古老形式竖立在云南大地的盟誓碑,以各民族共同立下的誓言,向天地宣告,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了!由此,世代居住在云南的各族人民将同心同德地跟随着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新云南而共同努力奋斗。
光阴荏苒。在中国即将迎来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导,云南省美术馆牵头,启动了《会盟立誓1951·普洱》的大型美术创作项目。这一建国以来云南美术创作的重大项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云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在云南省文化厅、省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由云南美术馆聘请了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着“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的历史背景,民族心理,民族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在此基础上,又对云南即将实施的这一重大美术创作活动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从主题思想、作品立意、创作形式、艺术风格、绘画规模,以及这项大型美术创作所涉及的历史、民族、民俗……等多个学科,逐一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论正。最终将这一美术创作命名为“云岭丰碑”,将其定位为云南美术创作的重大题材和美术专题创作展览。将集中全省的美术中坚力量,以全景式的绘画,展现出当代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为此,经过云南美术馆、云南画院、云南美术家协会共同研究决定,从云南各地州遴选出了40多位优秀的人物画家。其中既有美术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有来自各地州独具艺术创作特色的优秀画家。在选择画家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其对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熟悉程度,同时更注重其在艺术创作上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画家。
云南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美术馆馆长、云南画院院长罗江,是一位云南红土地孕育出的彝族画家。他在接受了“云岭丰碑”创作任务后,第一时间便将目光聚焦在了新中国诞生之初,竖立在普洱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上。为此,他专程来到普洱誓词碑原址,面对誓词碑上傣族、拉祜族、基诺族、哈尼族、回族、傈僳族、佤族、白族、汉族……48位各民族代表,以傣文、拉祜文、汉文签下的历史笔迹默默沉思着,内心被当年云南各民族代表的这一历史举动深深震撼着。他凝视着石碑上沧桑的字迹,仿佛透过石碑上的各种文字,看到了当年48位少数民族代表鲜活的面容身影,听到了当年他们聚集于此,共同举行盟誓时的历史声息。
漫漫岁月中,这座新中国第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就像是一位世纪老人,始终深情地瞩望着云南大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中,始终不忘初心地守望在这里。谛听着普洱、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将这块古老的土地旧貌换新颜,所走过的历史脚步声……
感慨万千的罗江抚摸着“誓词碑”,环顾着如今已是现代化都市的普洱,思绪绵绵地陷入了沉思。当年盟誓立碑的历史环境早已不在了,自己将以怎么的构图和人物形象,才能令人信服地传达出当年的历史景象呢?他围着“誓词碑”慢慢踱着步,遥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陷入了沉思。经过反复思考沉淀,罗江最终决定将这块“誓词碑”以原大尺寸,绘制在横阔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将参加盟誓的48位民族代表,分列于“誓词碑”两旁构图,再现出当年举行盟誓立碑的庄严历史时刻。
作者:罗江
作品名称:《誓盟》—纸本水墨
作品尺寸:720cm×360cm
创作时间:2017 年
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四易其稿,最终完成了这幅巨制《盟誓》的创作。在横阔的画面上,誓词碑顶天立地地矗立在画中。在其两旁紧密地簇拥着48位各民族代表,一张张鲜活坚毅的脸庞,如同一尊尊雕塑,高低错落在排列在画面上,形成为一道雄浑坚毅的山岳。整幅画面的天空、大地,都笼罩在浓重的黑暗气围中。以预示着当时的云南,还处在错综复杂的敌对环境(参加盟誓的民族代表中,就有两人在此后遇难)。为此,罗江在乌云压城的昏暗天际中,特意露出一道明亮的天光,以预示着新中国的曙光终将普照云南大地。与此同时,罗江还在“誓词碑”的顶端,描绘了一个以绸缎结成的鲜红花团,以象征着云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即将开启光明的未来。可以看得出,罗江在创作《誓盟》人物时,始终饱含着一种激情,以豪放的笔触,粗粝的线条,将人物塑造得挺拔刚毅,如同一道铜墙铁壁,坚定地站在观众面前。让人们通过这些血肉之躯,似听到了云南各民族发自内心的心声。
任何历史都是有记忆痕迹的。在和家祥创作的《丽江故事》绘画中,让我们看到了今日云南的一幅温馨画面。七八个纳西族老奶奶,脸上绽放着幸福的微笑围坐在街角。一位外国游客,与老奶奶们亲密地坐在一起攀谈着。远处的丽江古城、四方街景上,行走着络绎不绝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身影,呈现出了今日丽江独特的一幅人文景观。
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画中的老奶奶们头上,有如标配般,清一色地戴着一顶“解放帽”,这已成为了纳西老人的传统装饰,其实这其中所蕴含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历史记忆。
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丽江的古老纳西族,在其民族传统装束中,原本并没有戴这种帽子的习惯。开始流行戴这种帽子,是从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丽江,由此使纳西人民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新生活。纳西族是知道感恩的民族,在他们心中最深刻的记忆,便是头戴“解放帽”的大军了。为记住解放军的恩情,其军帽便成为了纳西族人民的所爱。延续至今,军帽已成为了纳西族“传统”装饰。
纳西画家和家祥,将纳西族对军帽的历史情感绘入在画中,不仅传递出了纳西人对解放军的特殊情感,更将这一民族情感,以绘画传递给更广大的观众。
作者:玉管
作品名称:《陶醉在节日里的傣家人》—纸本水墨
作品尺寸:200cm×215cm
创作时间:2017 年
作者:吴建超
作品名称:《山村光荣花》—纸本水墨
作品尺寸:200cm×200cm
创作时间:2017 年
而在李河良、那馨元合作的《佤山架起幸福桥》绘画中,则让人心情激动地看到了一幅世代深居于大山深处,过着原始生活的阿佤人,热烈迎接解放军进驻阿佤山的场景。
在240CM×200CM的画面中,画家以交插叠加的构图,将佤族人民擂起木鼓,举行剽牛仪式,纵情欢歌起舞的场面,丰富立体地呈现在画中。通过画面上一张张生动淳朴、刚毅自信的面容和歌舞形体,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地听到了佤族人民,擂起木鼓,拿起刀枪,以“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做英殖之奴”的大无畏民族精神,英勇不屈地打退了拥有洋枪洋炮的英国侵略者。如今,面对这幅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面,不仅使人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离不开人民军队的保驾护航。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佤族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面。
《向快乐出发》是一幅反映云南现实生活的作品。画家杨正国选取的画面场景,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飞机场。然而,画中行走在机场的一群旅客,则令人眼前一亮,竟是身穿各种民族服装的云南少数民族旅客。我想在任何一个机场,面对着这样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旅客时,一定会引来人们好奇羡慕的目光。然而,画家选取这一题材,所要表达出的主题,并不是民族服装,而是身穿民族服装的各民族旅客脸上,所呈现出的自信、自然的表情。这种表情传达出的是,如今云南的经济文化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不仅使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也拥有了高品质的现代生活,同时还以美丽迷人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的故乡风光,吸引着全世界游客来云南观光。我想这便是杨正国创作这幅画所蕴藉的云南主题。
杨小华创作的《目瑙纵歌》给予人的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在宏阔的画面上,他以酣畅淋漓的笔墨,疏密有致地描绘了击鼓、敲锣、吹号、摇扇、挥旗、舞刀……50多个人物形象。将景颇族的节日盛景,描绘的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极富感染力。然而仔细观察,你会进一步发现,画家在看似凌乱的舞蹈画面中,竟将每个人的动作、服饰、头饰、眼神、器物……描绘得细致入微,清晰可见。将整个画面充满着动感的张力,同时又呈现着细腻的民族情趣,将景波族的精神内涵,奔放性格,舞蹈形式,通过细腻的笔墨,巧妙的构图呈现在画中,给人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傣族画家玉管创作的《陶醉在节日里的傣家人》,则将傣族的传统民族节日——泼水节,表现得既圣洁又美好。画中身穿民族盛装的傣族群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节日笑容,敲起象脚鼓,打起雨伞,手持清水,甚至挥舞着现代的喷水抢,将象征着吉祥如意的清水播撒在空中。由此构成为一幅摇曳着美丽筒裙,飘逸着迷人花伞,空中纷飞着清澈水花的迷人节日盛景。然再仔细看,你才会从中发现,画中最迷人的点睛之处,其实是摇曳在清水中鬓间跳动的鲜花,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只有生活在祖国强大,民族团结的怀抱中,人民的脸上才会绽放出发自心田的微笑。
而吴建超的《山村光荣花》,则让人深有感触地看到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家国情怀。画面上山村乡亲们簇拥着一个脸上洋溢着青春朝气,身穿新军装的拉祜族青年。世代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历史用事实深刻地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强大的国防,便没有边疆少数民族的安宁幸福生活。故此,画家吴建超感同身受地画了这幅送子参军图。意在通过这幅送子参军的感人画面,将边疆少数民族胸怀家国情怀,送子参军的感人画面呈现给观众。
而满红江的《三月歌节上的壮家女》,将壮家妇女在等待三月歌节决赛时的细腻表情,充满民族历史信息地传达给观众。画家在画中特意将壮族高头土佬古老服饰,高翘的妇女头饰,极具民族特色的服装,细致入微地描绘在画中。与此同时,画家又独具审美地将精美的壮家刺绣,融入在古老的蓝腱色中,以画龙点睛的笔墨,将其描摹在袖口、腰摆、裤子上……,不仅增添了人们对壮族精美服饰的认识,更以独特的一抹亮色,使人们对壮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古朴、精致、含蓄的意境凸显出来,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了壮族服饰。
作者:满红江
作品名称:《三月歌节上的壮家女》—工笔画
作品尺寸:280cm×201cm
创作时间:2017 年
作者:黄庆明
作品名称:《花腰姑娘》—纸本水墨
作品尺寸:200cm×200cm
创作时间:2017 年
作者:李连儒
作品名称:《基诺欢歌》—纸本水墨
作品尺寸:207cm×267cm
创作时间:2017 年
作者:杨艳鸿
作品名称:《傈僳织布图》—工笔画
作品尺寸:200cm×190cm
创作时间:2017 年
作者:李宏兴
作品名称:《喜迎门》—纸本水墨
作品尺寸:182cm×192cm
创作时间:2017 年
而面对李连儒的《基诺欢歌》时,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被画家带入到画中的氛围中。画中奔放的基诺男人敲起大鼓,弹起三弦,举杯豪饮的放达形象;基诺妇女踩起高跷,放声歌唱的生动表情。构成了一幅飘荡着天籁之声,涌动着狂放不羁民族性格的画面,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扉。
而在黄庆明的《花腰姑娘》中,美丽奔放的花腰傣姑娘舞动着裙子欢歌之时,竟然引起了孔雀的嫉妒。画面中两只孔雀,彼此对视着,好像不服气地交换着眼神,悄然展开着羽屏,要与花腰傣姑娘们一争高下。画家敏感地将这一美丽瞬间捕捉下来,定格在画中,不得不佩服画家观察生活的敏感细腻。
李平的《瑶乡边贸》,将瑶族热烈繁盛的边贸景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了边贸的喧声笑语。杨艳红的《傈僳织布图》,则让人通过傈僳姑娘的一双双眼睛,随着织机经纬线的穿梭,看到了傈僳族民族的未来。而李宏兴则用一幅热烈奔放的《喜迎门》场景,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通过高亢的唢呐、欢快的弦子、鞭炮齐鸣的喧声画面传达出来。
纵观云南这次集合画家最多,表现民族最全的“云岭丰碑”大型主题美术作品展,无疑创造了云南美术的新历史。绘画是一面历史镜子,通过这次大型美术创作展,不仅充分展现出了云南各民族色彩纷呈的现实生活画面。同时也整体性地展示出了云南美术工作者扎根基层,深入生活,以各自独特的审美意识,丰富的艺术语言,挖掘历史,展现当代,将云南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感人至深地呈现于画中。相信其中的一些作品,将会成为表现云南各族人民现实与历史的经典画面。
走进云南博物馆开阔的展览大厅,罗江创作的《誓盟》占据了一面展墙。面对画上簇拥在“盟誓碑”两旁的48位民族代表的历史面孔,仿佛穿越历史时空地回到了70年前歃血立誓的历史时刻。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当年“誓盟碑”上字字千钧的共同誓言,才奠定了云南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一路走来,创造出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当年签下誓词的各民族代表如今虽已作古,但他们铭刻于碑上的铮铮誓词,如今已化为了云南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的现实。
环顾四周,悬挂在展厅中的一幅幅“云岭丰碑”绘画,无疑再次为云南竖立起了一道“美术丰碑”。人民不会忘记,当年48位民族代表歃血为盟矗立起了“盟誓碑”。如今又有40多位各民族画家,追随先辈遗志,以浓墨重彩为新世纪的云南各族人民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