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 | 小雪人:渡船者(2023年第42期)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3年11月24日13:47

“本周之星”是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的重点栏目,每天经由一审和二审从海量的原创作者来稿中选取每日8篇“重点推荐”作品,每周再从中选取“一周精选”作品,最后结合“一周精选”和每位编辑老师的个人推荐从中选出一位“本周之星”,并配发推荐语和朗诵,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同推介。“本周之星”的评选以作品质量为主,同时参考本作者在网站发表作品的数量与质量,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是对一个写作者总体水平的考量。

——栏目主持:邓洁舲

本周之星:小雪人

卢爱雪,现居杭州。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入选浙江“新荷计划”人才库。有作品发表《诗刊》《绿风》《天津文学》《诗选刊》等。获“歌行扬子江”全国主题诗歌大赛二等奖,获第五届“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提名奖等。作品入选《2022灯盏: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

作品欣赏:

渡船者

渡船者

河水从未撤退。昨夜又一场暴雨

溢出警戒线

反复练习撑篙,寻找落竹点

从河底拔起,又深陷淤泥

一根翠竹,穿越长河风雨

骨骼乌黑油亮,被撑成满弓

岁月墨迹。狂草如枯藤

掏空鲜花、掌声和浪涛

上帝给诺亚留下方舟

风雨给扬子江留下乌蓬船

瓜洲古渡

渡船与摆渡人

都已被流水冲逝。

每日清晨,她还是曲蹲在流水边

与凊澈河面构成45度夹角

洗涂旧物,或者

侍弄刚出土的青菜

这是最稳定的角度,也是

她与她的影子

常用的握手方式

入林记

林中是没有一张方桌供人

擦洗的。

雨水稀少时,那些高树上的阔叶会托起;

雨水丰盛时,有林下蘑菇举着圆伞

那些草间的小昆虫,背上驮着阳光的蚂蚁

将其当作穹顶

雨水过后,阳光从草叶间一寸一寸

翻阅黑土地。

少年穿过林间,爬很高的山,去庙里

听老僧讲经。

少女坐在竹屋顶上,梳理蔓过膝盖的长发

让晚风吹干。

陈皮

它走水路。

顺流而下的不只是船,还有岸边的老人

火车曾从体内穿过,“咣当咣当……”

掠夺走鲜黄与酸甜。

峭壁留给深渊,

“你知晓时间,把快要冻僵的我们藏进孤独的长袍。”

有些已是风中灰烬,

有些从流水中醒来,释放出

黑夜的光。

莲花碗

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后,

博物馆陈列恐龙化石的年代,

此物种,

还是年年生,

年年枯

年年从淤泥中挺起,破出

水界,向阳开

年年又收敛自己,重归寂静

莲托出来的不只是众花,还有众佛

不只是众佛,还有众人

大千世界在莲花碗里渡过一场

整个钱塘夜空,散发出紫气

大地之灯

在未点亮之前,纸灯笼裹住世界

漆黑蒙住了眼眸

流水将儿时的陶罐、瓦片,与沙砾一起

冲击向下游。

我清点体内的每块骨头,一次又一次

堆弄方块积木

箍就一只木桶。漂浮在河边

至今,未截获一滴水珠的晶莹

……我要去海边打捞一只木碗,

舀一碗童年的水。

本期点评:

归复自然

——评小雪人的《渡船者》

“河水从未撤退”,这是小雪人的诗歌《渡船者》的第一句。这句诗,也如幽灵一般,反复以流动的形象,出现在其他诗中:“有些从流水中醒来,释放出/黑夜的光”(《陈皮》);“流水将儿时的陶罐、瓦片,与沙砾一起/冲击向下游”《大地之灯》。

水作为流动意象,成为诗人构造自然的核心。《渡船者》和《瓜洲古渡》书写都远离都市文明的生活。两首诗皆以“撑篙”为动作,开引出广阔的主题。《渡船者》书写的不仅是自然,还有对都市文明的反思。最后四节里,“鲜花、掌声和浪滔”,这几句诗走出了自然主义所框定的主题,有了反思和深度。“上帝给诺亚留下方舟,风雨给扬子江留下乌蓬船”,这句诗本身即是隐喻:渡船是农业社会一种久远的时间记忆,也是慢生活节奏中珍贵的生命体验。相较而言,《瓜洲古渡》的主题单一,启首句“渡船与摆渡人都已被流水冲逝”之后,便是具体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对启首句的解释。

除了水,树也是小雪人诗歌中的意象。《入林记》开始很精妙,“林中是没有一张方桌供人擦洗的”,“桌子”这个意象是现代社会才有的,起始句用“没有”来否定了人类屋宇里的生活方式,随即写蚂蚁、蘑菇、阳光。收束的三句也颇好,老僧讲经,晚风吹干少女的头发。这首诗最大的魅力在于,全诗没有大开大阖的意义,没有雄心纠纠的的辩论,没有堆砌眼花缭乱的修辞,诗人巧妙地吸收了禅宗中的静观,自然而然,行云流水。《白桦林》的主题是纪念,是英雄与青山同在。这首诗中,诗人摒弃了宏大的抒情,回到了自然主义的树——用桦树来比喻英雄,是危险的。一般而言,只有松树柏树的庄重,才能突出英雄的肃穆。此处,诗人选了白桦树,选了有一丝浪漫的树种,选了俄罗斯民歌中的“白桦树”,为诗歌注入独特的神圣性。生前死后,又将树拓展为整个民族,放大了诗的主题。

《莲花碗》以恐龙的生死开启了全诗,虚空与寂静,众生与个体。莲花碗,乃是整个世界的象征,大千世界在其中渡过。《陈皮》和《大地之灯》中,皆有一个流动的意象。诗人将时间的流动,化为船只、火车、流水、木碗,这些流动的意象并未四处流散,而是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时间感触本身。表面来看,这两首诗有具体的意象,但是内里的主题却极为复杂:时间的流逝、孤独、生活的滋味、记忆、时间的释然等等。

小雪人的诗歌,通过文字归复自然,实践一种新的抒情。这种抒情,不再是“借景”而抒,景是主体也是情感感受的来源。在小雪人笔下,自然唤醒了感受力,唤醒了时间,也唤醒了被工业文明遮蔽的现代人的灵魂。

——李啸洋(电影学博士,青年诗人。北京电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了解小雪人更多作品,请关注其个人空间:小雪人的作品集

往期佳作:

曾辉:炊烟远(2023年第41期)

黎采:穿越时空的弦歌(2023年第40期)

野川:高处(组诗) (2023年第39期)

王贺岭: 与大树为邻 (2023年第38期)

梅钰:高楼湾(2023年第37期)

叶青才:耳朵里总养着几只鸟(外一篇)(2023年第36期)

李日清:九月诗抄(组诗)(2023年第35期)

嘎代才让:念钦街诗稿(组诗)(2023年第34期)

红山飞雪:旷野三章(2023年第33期)

墙有棘:水渍(2023年第32期)

陈华:拘魂枕(2023年第31期)

南苡:与秋书(2023年第30期)

静河:尘封的胡同(2023年第29期)

西贝侯:圪塔院记忆(2023年第28期)

宋煜:她小心摘下易变质的词语(组诗)(2023年第27期)

北方:北方的庄稼(2023年第26期)

蒋戈天:乡村辞(组诗)(2023年第25期)

庞文辉:写给南浔的组章(2023年第24期)

毕海林:墙根下的缩影(2023年第23期)

森森:向日葵(组诗)(2023年第22期)

陈春琴:盗戏(2023年第21期)

刘文邦:每一天都不是多余的(组诗)(2023年第20期)

萧忆:旧事录(2023年第19期)

西厍:站在秋天中央(十年十首)(2023年第18期)

雷云峰:幡然醒悟(2023年第17期)

保定许城:眉眼盈盈(2023年第16期)

九天:A.I.(2023年第15期)

王国良:老屯子的脸(组诗)(2023年第14期)

鲁北明月:清明 清明(2023年第13期)

流水方舟:生命的硬度(2023年第12期)

肖笛:月亮,是一粒药丸(2023年第11期)

刘海亮:龙湖记(2023年第10期)

程文胜:西码头的奤子(2023年第9期)

原莽:人间如此辽阔(组诗)(2023年第8期)

廖彩东:轻墨杂弹围屋内外(2023年第7期)

启子:辽西北的月光(组诗)(2023年第6期)

欧阳杏蓬:大地之灯(2023年第5期)

余穂:如果一条河流送走很多事物(2023年第4期)

靳小倡《大寒:一朵梅丈量到春天的距离》(2023年第3期)

徐赋:月亮下的篝火(组诗)(2023年第2期)

苏万娥:火灰里的童年(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