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枣《慈江雨》:大家不曾知道的援朝支教故事
《慈江雨》,马三枣著,希望出版社,2023年7月
儿童小说《慈江雨》以抗美援朝为大背景,以真人故事为素材,把一个久远的战争题材,用一种新的“微现实”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展示了大家不曾知道的教育界援朝支教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投入了浓烈的情感,成功把握住了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支教老师单明,在特殊环境下的那种坚韧、艰辛和坚强的心理成长过程,从而使得历史远景变得清晰可见。从现实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好作品。
作品取自真人故事,作者取材于与自己有着几十年师生情谊的老师的亲身经历,在此基础上创作而成。要将叙述的语言转化为文学的语言,是有一定写作难度的,需要作者增加很多虚构的情节、细节的描写,实属不易。
《慈江雨》这部作品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儿童故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视角独特。作者一方面要尊重真实的老师的特殊经历,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小说的文体特性,必须要写出一个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少年成长过程。作者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主人公单明是一个北方的、还不太成熟、在师范学校就读的16岁少年。他的姐姐是一名护士,当时也还不太成熟。作品中有一个情节,单明初入朝鲜后,棉鞋就被人偷了,这是一个戏剧化的情节设置。读到后面我们会知道,偷鞋子的不是别人,正是单明的学生肖延令。因为这件事,他们师生之间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小细节,我想,有些不一定是马三枣的老师讲给他的,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也加入了大量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进行了很多“小说化”的艺术加工,让作品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折了很多页,有不少地方打动了我。其中,有一段关于“叶子”的细节让我的感受特别深刻:
夜深了,一片落叶在风里飘,忽然钻进窗子。这窗没关闭,或是叫风吹开了,叶子落在床前一张书桌上。凄冷的月光照进来,桌面乱七八糟,堆了些书本。落叶过惯了树上的日子,就翻了个身,跳到另一张桌子上。哦,这里铺着褥子,破棉被里躺着两个人,一个已然酣睡,均匀地呼吸着,另一个还眨着眼睛。落叶靠近了醒着的人。它认识他,是这屋子的主人,整天带一群孩子玩耍。
马三枣以自己特殊的视角进行观察,用非常典型的儿童文学语言完成了叙述,描写这片叶子的同时,也衬托了当时主人公单明落寞的心境。
《慈江雨》给我们展示了大家不太熟悉的这场战争的另一面,比如教育援朝,比如战争背景下少年儿童的成长,比如普通老百姓在战争中生活的姿态。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恐怕不能知道,抗美援朝期间还有这么一批年轻的教育家,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参与到保家卫国的事业中来。马三枣在后记中写到了他和老师的感情,尤其是老师给予自己的那种温暖的感觉。我想,他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老师、对生活的特殊的、浓烈的感情,这种文学表达是源于真实生活的。同时,作者又加入了自己的特殊视角,用一种“微现实”的表达方式,处理一个久远的战争题材,开拓了作品的主题深度,做到了艺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作者系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