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启动,蒋子龙、梁晓声等文学名家热烈研讨—— 创作工业文学精品 书写辽宁振兴华章
来源:辽宁日报 | 刘臣君  2024年05月22日08:09

5月16日,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启动仪式暨“文学名家辽宁行”活动在沈阳举行。蒋子龙、梁晓声、刘庆邦、孟繁华、韩春燕等省内外文学名家、评论家、省市作协负责人,省内高校、文学院所和出版机构负责人及百余名文学爱好者参加活动。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重要发源地和奠基地,以草明创作的《火车头》《乘风破浪》、萧军创作的《五月的矿山》、艾芜的《百炼成钢》拓荒奠基,后来出现李云德创作的《沸腾的群山》、邓刚创作的《八级工匠》、津子围的《一顿温柔》、刘国强的《雄风北来》等大量作品,工业文学的创作传统得到良好的传承。

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如何更好地书写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的奋进征程,如何更好地讲述辽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人与故事,这也是省内外名家、评论家在启动仪式和参观过程中探讨的重要内容。

辽宁在工业题材文学领域有底蕴有底气,有特殊性和重要性

毫无疑问,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火车头”。作为重工业基地,辽宁曾经为我国工业贡献了1000多个全国第一,在国民经济41个工业大类中,辽宁就有40个。

厚重的工业文化为辽宁作家在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方面奠定了基础,辽宁工业题材创作对中国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本次座谈会上,蒋子龙、梁晓声等名家频繁提到草明、李云德以及《火车头》《沸腾的群山》等作品,彰显辽宁工业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发挥过“火车头”作用。

著名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认为:“辽宁作协‘火车头’创作计划的提出,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且具有实践可能性的计划。工业题材不仅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薄弱且稀缺的题材,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辽宁提炼出了‘六地’精神,也正在打造新时代‘六地’。在这样的思想框架下,作家们选择写作对象,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符合‘火车头’创作精神的作品,必然大有作为。”

为何新时代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非辽宁不可?著名作家梁晓声解读:“我觉得东北三省中真正称得上‘火车头’的是辽宁。辽宁不仅有矿业,还有钢铁业,产生了全国钢铁业最著名的劳模。”

辽宁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厚的红色文化、厚重的工业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辉煌的体育文化,且在当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对如此厚重的工业文化,梁晓声惋惜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不能完成一部长篇小说来记述理想中的辽宁工业。他说:“如果新创作一部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老工人就读的学校、从那时大工业的领导者一直写到(蒋)子龙老师的《机电局长的一天》时期,再写到《乔厂长上任记》时期,那么这可能会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至少有七八十万字的大作品。这种想法令我很激动。”随后他又补充说:“我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辽宁能有一些中青年作者来完成这部创作,哪怕大家共同研究、分段创作也行。如果辽宁真能做这样的事儿,我和繁华同志愿意鼎力相助。”

著名作家、天津市作协原主席蒋子龙在1976年发表了成名作《机电局长的一天》。1979年,他又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这篇开“改革文学”先河的小说,在震动中国文坛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和广泛讨论。在这次座谈会上,他讲到多次到辽宁和沈阳采风、考察,每次都有新感受。“辽宁的工业基础非常雄厚,经过变革的阵痛期又产生了新生的、雄厚的与辽宁相称的工业力量。”他说,自己非常认同辽宁文学在工业题材创作领域有底蕴、有底气,有特殊性和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蒋子龙提出了辽宁作家在工业题材语言上的“对称性”:“辽宁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品,还需是辽宁人创作的作品。我第一次来‘沈重’时就有这种感觉。我无法掌握东北话,就无法把握东北的风土人情、历史情况和人文情况,特别是工人之间的家庭伦理,不熟悉语言中的幽默感,也无法把握含蓄或者直爽的表达方式。就如同我无法书写南方的故事,因为无法吸收文化深层的营养,无法掌握从各个方面传递出来的信息,无法掌握辽宁工业的‘魂’。”

著名作家刘庆邦对辽宁能够启动“火车头”创作计划非常认同:“辽宁是重工业基地,也是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产生地。例如草明的《火车头》《乘风破浪》,萧军在上世纪50年代发表的《五月的矿山》,上世纪70年代李云德创作的《沸腾的群山》,后两部长篇小说主要展现煤矿工人的生活,非常难忘。”刘庆邦认为,“火车头”创作计划提供的推动力一定会产生优秀工业题材作品。

文学作品总是时代的折光镜。作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里留下了时代的声音、光影与色彩。蒋子龙和梁晓声都对辽宁的中青年作家提出了殷切期望,并希望“火车头”计划能够诞生一批中青年作家,以情感和文字来书写辽宁的工业。

辽宁新时代“六地”为工业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素材和实践场景

如果把中国当代工业题材作品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辽宁的作家们是理所当然的开拓者,其中由草明创作的开山之作《火车头》引领了辽宁工业题材创作。

东北文艺振兴研究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韩春燕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辽宁的工业文学建构出社会主义工业文学的写作方法、理论体系和标准范式。辽宁提供的工业题材作品的范式和传统,经过一系列演变,至今仍然在起作用。

但孟繁华也有遗憾,那就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工业题材作品反响不大,没有形成潮流。他以曹禺的名剧《雷雨》举例:“剧中有工业和工人阶级的元素,尤其是鲁大海这个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与之相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工业题材作品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一批工业题材作品,如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萧军的《五月的矿山》、艾芜的《百炼成钢》、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等。”

在对1949年至1966年间工业题材小说的观察中,可以看出,围绕以工业生产建设为核心而涌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以及时代与人的相互塑造,构成了这一时期工业文学话语的具体表征,其中草明的创作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火车头》等作品也体现了人民对现代化的期待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便是以我省作家草明的小说《火车头》命名。草明是中国工业文学创作的拓荒者,是“一生写工人的唯一中国女作家”。沈阳解放后,她以军代表的身份进驻沈阳皇姑屯铁路工厂做接收工作,《火车头》作为她的第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即在此间出版,是其描写沈阳工业发展的代表作。书中描绘了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生产的场景。他们成立了奋勇小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加班加点开展“死车复活”竞赛,努力发明创造,通过修机车并制造新型机车这一典型事例,展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勇气,表达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主题,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不断创新,推动工业建设向前发展的历程。

《火车头》作为草明创作的第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是她个人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工业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54年8月,草明担任鞍钢第一炼钢厂党委副书记,同时培养工人文艺工作者长达10年,其中就有李云德。在此期间,她创作出《乘风破浪》。这部小说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超越了之前的作品,成为她在工业题材小说领域创作的成熟之作。

上世纪70年代,李云德的代表作《沸腾的群山》出版。这部叙述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战线的作品,一问世即引起强烈反响,后来不仅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且被改编为连环画、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影响了几代人。在《沸腾的群山》这部94万字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中,草明倡导的扎根一线、真实反映“三工”风貌等工业文学创作精神得到了全景式的呈现。

著名作家孙犁曾说:“文章一事,时代气运,天人合一之说,不能不信,作家于天地社会接触不广,于义理哲学承受不深,则文章甚难做好。”正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草明的《火车头》成为辽宁工业文学的“火车头”。

“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民族。”孟繁华认为,继《乔厂长上任记》之后,蒋子龙的其他作品如《开拓者》《锅碗瓢盆交响曲》等相继叫响,他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英雄。可以说,从蒋子龙的创作开始,工业题材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领衔主演”。

孟繁华说:“上世纪80年代,辽宁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业题材作品,如邓刚的《阵痛》《八级工匠》、孙春平的《分局长的早晨》等,这些作品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并引领了那个时代中国工业题材创作。这一时期,工业题材在文学史上首次引起广泛关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是工业题材创作的黄金时代,在文学史上受到了高度评价。”

孟繁华进一步解释,辽宁作为工业大省,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还在继续,仍然繁荣,如老藤的《铜行里》《北爱》、李铁的《锦绣》等。其中老藤的《铜行里》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是辽宁近年来工业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的命运讲述沈阳一条胡同的百年历史,小说的结构、立意和主题思想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赞誉。目前,辽宁新时代“六地”为工业文学创作提供了生动素材和实践场景,这对于辽宁作家是机遇也是挑战。

“火车头”牵引将为书写振兴、书写时代提供更大动力

新时代辽宁文学“火车头”创作计划的启动,旨在通过在重点作家联系、重点作品扶持、青年作家培养、工业领域采风、系列作品出版、重要作品研讨推介等六个方面加大投入、持续用力,以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字号”文学精品。

梁晓声的期望是诞生一部能让年轻人了解辽宁工业历史的作品,让那些曾经伴随着共和国工业步伐,经历了从年轻、中年到老年的工人们能够回望并总结自己的人生价值。

据了解,“火车头”创作计划第一期暂定为3年。自2024年起,3年目标可概括为“六个一”举措:每年至少推出一部工业题材文学作品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定点深入生活等国家级项目;每年至少推出一名在全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中有影响力的作家;每年举办一期工业题材创作培训班,重点培育一批工业文学中青年作家;每年组织一次大型集中采风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辽宁行”,深入辽宁工业企业,创作一批辽宁工业题材文学作品;每年举办一次工业题材创作学术研讨会,加强对辽宁工业文学历史传承、创作重点与发展方向的研究;每年与出版社共同重点打造推出一定数量辽宁工业文学创作成果、研究成果的图书。

春风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姚宏越一直在筹备撰写《铁西传》,并承担了中宣部国家文化英才培养工程课题“东北工业文化的历史传承和资源转化”。他表示:“辽宁有着厚重的工业文化。辽宁的工业文化资源包括新中国成立后门类齐全、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更包括在沸腾的东北工业发展中诞生的工业报国、工业振兴等影响至今的精神以及铸就的劳模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书写的内容。”

“火车头”创作计划的推出,给辽宁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韩春燕表示,新时代带来的文学大变局,工业文学写作传统、话语体系和小说写作理论体系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工业文学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也需要作家和评论家进行革新,应对这个时代的变化,“过去的遗产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如何开创未来则需要我们重新面对、调整、融入和完善,应对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

在省内外名家赶赴沈飞航空博览园、沈鼓集团、鞍钢集团、大连造船厂、冰山慧谷文化产业园等实地采风调研时,已经有作家表达出创作意愿。孟繁华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虽然工业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难度,大家对此题材的经验不足,工厂生活转化为文学作品具有挑战性,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题材,文学创作应关注写人、人际关系、精神状态、心理状况、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文学是人学,其特殊性在于处理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今天工业题材的创作领域更宽,只有面对人物进行文学创作,书写新时代工厂里的生活、工人的新面貌,关注他们的生活、情感、梦想等,工业题材才大有作为。”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