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态度】(第六期)| 聚焦青年写作:呈现新质 迎向未来 新的青年力量正在崛起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晓晨  2024年08月21日07:33

主持人语:

聚焦青年写作:呈现新质 迎向未来

青春是生长的力量,生长伴随新的状态。新时代青年有新的精神、新的理想,新的生活蕴含新的经验、新的情感,由此促生了更具开放性的书写,也不断拓展着文学的边界,迎向前人所未见的未来。从初出茅庐到呈现新质的创作风貌,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年作家以其鲜活的艺术个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与之共振共鸣——由此我们看到,作为人才储备与影响力传播的重要阵地,文学报刊通过专栏、专刊、专号等专题内容呈现,多元平台展示,活动拓展等方法路径,成为见证文学青春足音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本期“有态度”专栏邀请《文艺报》《收获》《十月》《青年文学》《作品》《文学报》《星星》诗刊主编、编辑或栏目主持人,由办刊思路、栏目设置、内容运营、发现和培养青年作者等角度切入,分享对“青年写作”话题各个侧面的关注与思考。

——栏目主持人:杜佳

新的青年力量正在崛起

李晓晨

说起《文艺报》“新力量”青年专刊,还要回溯到五年前。

2019年7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文艺报》也将迎来70岁生日。这个月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新力量”青年专刊“横空出世”,之所以说“横空出世”,是因为第二天收到了太多反馈,很多读者觉得这个专刊有些与众不同。始料未及,却也在意料之中。

在持续良久的策划基础上,最后一个下午和晚上,报社大半力量都集中在这个从未有过的专刊上,青年编辑和中年编辑一起,琢磨“新力量”究竟应该新在哪里。不出意外要加班,似乎一直在等王蒙先生的手书“青春万岁”,以及本刊编辑部迟迟不能定稿的发刊词。傍晚,“青春万岁”如约而至,至于发刊词,大家都相信执笔者一定会纠结到报纸签付印前的最后一刻。

第一期远比想象中精彩而有锋芒,专刊拿出四个版面邀请十几位活跃、新锐的作家、艺术家做问卷调查,同题写作,讨论大家最关注的话题。五年过去,新锐渐成气候,当时被邀请的作者如今大多已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成为了新时代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文学艺术的征程上,他们始终如一,披荆斩棘,这也体现了编辑们最初的“野心”,就是发刊词里写道的:

我们培育一方多彩花圃,俾使青年作家艺术家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多姿绚丽,被展示被关注。

我们垦殖一块开阔地带,让人类精神运动的各种样态,让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无论是图像还是文字所构筑的一切,让任何有助于灵魂生长、诗意挥洒和梦想放飞的一切,都得到表现。

新刊所推崇的,是所有创作新力量对世界的深切感悟,对人性的入微勘察,是独到的经验、发现和意义,是对艺术的不倦探求。不同观念的交锋,不同主张的争辩,众声喧哗,杂花生树,才是我们更愿意看到并分享的。

包罗文学艺术的万象,发现最具潜力的青年面孔,关注文学艺术的前沿话题,为青年作家、文艺工作者搭建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创办这一专刊的初衷。作为一份拥有75年历史的报纸,《文艺报》历来注重发现和培养新人。每当走过报社走廊,墙上悬挂的历任总编辑照片常让我想起她深厚的传统:激荡人心的时代风云里,是茅盾、丁玲、冯雪峰、张光年等发现、扶持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许多写入文学史的名字,这些名字不仅标识着新的代际,新的风貌,更预示着新的方法论和新的未来。

“新力量”版面展示

时代更迭,而传承始终。接续这样的传统,在中国作协创研部和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期望“新力量”能呈现出独属于青年人的品质、风格,反映青年作家、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扎根广阔大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气象。创刊5年来,专刊重点推介了近百位作家、艺术家。从彼时小有名气的马伯庸、石一枫、班宇、笛安、张怡微、石倚洁、林蔚然,到一出现就受到关注的杨知寒、林棹、栗鹿、焦典,再到高校里热爱文学、痴迷写作的学子,不唯名气,不存偏见。“祝福”“子夜”“繁花”“等风来”……主题词写作给予初出茅庐的青年和经典作家同台的机会。朋友圈、IP改编、AI写作、国潮动漫、短视频微探、日常生活与非虚构、电子榨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聚焦各个时期的青年文化热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表达最真诚的看法就好”,每当作者问起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我常会这样回答——给他们开辟深林,他们便真的能走出新的路径,青年最可贵的,就是这样的生力。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新力量”中,读者得以看到青年创作的新变。与时代同行,由故乡出发,他们“在世界”中写作,扎根人民生活汲取不竭的创作动力,走向更加阔大的时间和空间,并且从未放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探索。新的变化同样发生在整个文学生态中,从创作、生产到传播,文学期刊、出版社、网络平台、自媒体、作者、读者……急剧的变化给年轻的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与之相伴而生的则是机遇背后的种种“困境”。自写下第一个字起,一夜成名的“被观看”和迅速“被遗忘”几乎同时发生;内心的文学理想、观念与市场和传统交锋碰撞——当喧嚣过去,或许只有写作者自己会在片刻间想起,曾经的初心是什么,文学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不管身处哪个时代,青年们都要面对的相同课题。

这样的课题同样也是“新力量”必须面对的。如果说最开始,我们只想打造一个不一样的专刊,时日渐久,“新力量”的探索则更加理性、自觉,更加具有品牌意识。到今天,每月一期的“新力量”基本形成相对固定的内容板块,重点作家推介、主题词写作、青年新作快评、青年文化现象探讨。由此出发,我们希望既能呈现当代青年对时代的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思考,也能发现正在崛起的青年创造力。随着专刊影响力的增强,报纸版面与新媒体的密切联动成为新的趋势,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学习强国、抖音等,读者都可以看到相关内容,“新力量”丛书选题受到出版社青睐,“新力量”系列论坛将在多地举办,这方许多人倾注心力和智慧垦殖的地带,终于雏形初见,日渐开阔。

如果说有什么是不变的,那就是唯变化永恒。关于未来,是一个谁都无法给出答案的话题,在明天到来之前,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我始终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写作不仅是青年人的写作,更是一种洋溢着创新活力和崭新可能的写作。“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发现和培养更多青年创作人才,引领、凝聚、壮大青年创作队伍,关乎文学的未来,更关乎“国之大者”。

回顾新文学诞生以来的百余年历程,1917年,是胡适、陈独秀、刘半农等一批青年人引领了新的文学革命,开启了汉语文学的新篇章。上世纪80年代,是一群年轻人缔造了先锋文学,拓宽了当代文学的表现空间,他们未必完善,但一往无前。步入新时代,新的青年已经登场,他们打破窠臼,创新担当,在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个领域显示出推动时代发展的磅礴力量。这也印证了陈独秀当年在《敬告青年》里所写下的:“青年就像初春,像朝日,像百花萌动,像磨刀石上新发出的利刃”“我们需要一些聪明地得以自我觉醒的、勇于奋斗的青年,发挥青年固有的智慧和才能,决择人间种种的思想”。所以,未来正在于他们,在于我们,在于那些正在崛起的青年力量。

作者简介:

李晓晨,《文艺报》融媒体部主任、副编审,“新力量”青年专刊编辑。有小说、随笔等刊发于《十月》《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芙蓉》《芳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