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态度】(第六期)| 聚焦青年写作:呈现新质 迎向未来 立足精品,打造“青年”的文学高地 ——《青年文学》的青年作家培养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 菁  2024年08月26日07:43

主持人语:

青春是生长的力量,生长伴随新的状态。新时代青年有新的精神、新的理想,新的生活蕴含新的经验、新的情感,由此促生了更具开放性的书写,也不断拓展着文学的边界,迎向前人所未见的未来。从初出茅庐到呈现新质的创作风貌,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年作家以其鲜活的艺术个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与之共振共鸣——由此我们看到,作为人才储备与影响力传播的重要阵地,文学报刊通过专栏、专刊、专号等专题内容呈现,多元平台展示,活动拓展等方法路径,成为见证文学青春足音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本期“有态度”专栏邀请《文艺报》《收获》《十月》《青年文学》《作品》《文学报》《星星》诗刊主编、编辑或栏目主持人,由办刊思路、栏目设置、内容运营、发现和培养青年作者等角度切入,分享对“青年写作”话题各个侧面的关注与思考。

——栏目主持人:杜佳

立足精品,打造“青年”的文学高地

——《青年文学》的青年作家培养

张 菁

《青年文学》一直追求高标准的文学品质,看重青年发展,关注城市变化,呈现现代表达。青年、城市、现代化,是《青年文学》的关键词。自创刊以来便始终坚持以关注青年文学创作、推出文学新人新作为己任。从发现、培养、团结和服务青年作家角度出发,从青年视角关注和思考时代,点燃和引领青年作家创作。创刊42年来,《青年文学》或许增添了些许沉稳、成熟和严谨,但那种蓬勃的、热烈的,以及不停歇的青年气息是我们始终努力坚守的。新时代的青年有新的精神、新的理想,会有新的生活、新的情感,也必然会有新的文学。《青年文学》会持续与之共振,提供丰富的可能和宽广的平台,展现新的青春脚印,倾听源自内心的新的声音。

2024年《青年文学》新刊书影

一、寻找和发现青年作家,呈现青年气象

最近五年来,《青年文学》先后策划与开辟了“出发”“推荐”和“灯塔”等不同栏目、推出不同主题或主旨的专刊专号,累计推出200位青年作家,广泛展示青年作家从被发现到被更多人认识的全过程,呈现多重创作状态下青年作家们的创作风貌。

部分参与“灯塔”栏目的前辈作家与青年作家

“灯塔”重在展现90后青年作家们对话自己文学路上的精神导师,从青年作家的疑与惑和导师的理解与鼓励,共同彰显不同代际作家的文学之路、创作接续和精神传承。栏目开设四年来,先后刊发了庞羽、路魆、李唐、徐畅、丁颜、甄明哲、王苏辛、智啊威、徐衎、崔君、杜梨、三三、王若虚、张林、修新羽、赵依、孙一圣、广奈、宥予、顾拜妮和林秀赫等一大批文学新人的新作,而他们的前辈作家毕飞宇、刘亮程、阿来、林白、李洱和吕新等导师们的信笺回复则充盈着对青年作家们的祝福与期许。崔君曾说她拿到样刊那一刻来不及找椅子便站着看完了阿来的回信和解答……正是这些不同代际作家们各自的风格与特点共同构成当下文学创作整体的多重风采。

2023年“现在出发·小说专号”书影

“推荐”栏目旨在发现有特点的文学新人,五年来,朱婧、熊生庆、周于旸、瑠歌、穆萨、倪晨翡、陈修歌、王陌书等56位青年作家渐次在这里亮相。每年五月的“现在出发·小说专号”则集中展示高校在读学子们创作的蓊郁气象,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等15所高校的26位青年作者焕发光彩。在文学现场的高校学子们,以蓬勃的热情与好奇,炽热的爱与信念,和人类拥有的爱的天赋与能力,构成彼此的认同和统一。高校专号中,焦典的《山中有虎》、卢燨的《跳蚤之幻》、马晓康的《拉小提琴的砌砖工》、黄昶的《小中医》4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思南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转载7次,入选《手稿、猴子,或行李箱奇谭:2023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等4本年选。每年12期的“新作家专号”则先后集聚了张春莹、褚婷等32位青年写作者笔下对生活的充沛情感,丰富着青年表达。此外,“新女性专号”收录朱婧、李静睿、顾拜妮等多位青年作家作品,集中展示女性写作的新视角和新表达。其中5篇作品被转载6次,1篇两次入选文学榜单。还有“城市童话专号”、“网小辑”等专刊或专栏也都与青年的成长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休戚相关。

青年作家中,侯磊自幼生活在北京一个老旧的四合院里,听评书、看京剧、听相声,唱昆曲、曲艺,收藏文物,走访古迹,并在《青年文学》开设“北京烟树”专栏并出版成散文集。在他身上显现着部分80后作家在所受文学教育体系和成长环境中,自然地继承了当代文学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朱婧笔下有着平静生活下的暗流,她对未知的一切保持一种凝视、思索和警觉;孙睿有着善于从生活和生命感悟出发,进而“抽象”出寓指意味的能力;杜梨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并不断放大这样的细节增强其作品说服力。

二、点燃和激发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

青年表达,我们尤其看重活力、新颖和时代变化。《青年文学》紧密关注青年动向,策划推出一系列青年特色专号和小辑,点燃和激发青年作家的创作热情。“生活·未来·镜像”专号在互联网写作与传统文学写作之间搭建起桥梁。它们相互影响、借鉴、融合,拓展写作的外延和可能性,开拓文学的新表达。互联网写作寻求的是比期刊写作更加广泛的受众,它打破了地域、行业、年龄等多方面的区隔,追求的是全网阅读,面向所有受众。

发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的母语翻译作品和汉文原创作品,呈现丰富、多元、多样性的作品样态。希望于多样性中重塑共通性,体现出汉语文学杂志对民族语言创作者的尊重,同时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文学风貌。通过一系列的切入点,有意识地纵深挖掘和横向扩展,逐步形成一幅文学地图。传统应是个不断拓展、不断补充的“变量”,它不会永远一成不变,但核心性的部分,会一直在。

青年作家的书写更有开放性,他们努力拓展文学的边界,打通现实和未来的通道,打通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通道。闪耀在科幻文学小辑里的陈楸帆、江波、糖匪,作为编剧的陈思安,作为导演的胡迁,作为乐队主唱的杨海崧,多元的选择在他们的写作中表现为书写自由,风格多样。除了新作家专号、高校专号、新女性专号等,《青年文学》还策划出版了多个主题和特色小辑,比如百年芳华、青春问答、回望、“未来”小辑、“漂”小辑、生命书写、城市观察、“网”小辑等。文学的走出去,不仅仅是形式的融合,更是观念的促进与提升。

三、服务和引领青年作家,书写新时代城市发展

青年是标注时代最敏感的晴雨表,文学是时代的风向标。青年和城市有着紧密的连接。新时代的城市生活需要新表达、新书写、新观念,《青年文学》首创城市文学品牌,引领青年作家,延续历史文脉,融入现代元素,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的城市发展特点。在作品发表、理论架构、排行榜颁布、图书出版、高峰论坛五方面呈现城市文学的创作风貌,将新时代背景下的时代巨变与个人命运、人文关怀和精神追问结合起来,溯源民族精神,呼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文学”排行榜采用跨界评委、盲评方式,榜单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在业内成为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年度榜单。

从城市文学探讨的“新城市文学的生长空间”到期刊头题作家作品研讨,从配合城市童话专号和科幻文学专号,开展文学沙龙“城市童话:未竟与新生”,再到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青年文学》锚定青年书写和表达,始终突出体现“青年”和“创新”。

推出一系列特色主题专号

五年来,以90后和00后为生力军的一代青年作家正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知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渐次登上新时代的文学大舞台,成为当下文学创作中客观存在并值得足够重视的一支生力军。这一代青年作家打他们出生之日起便恰逢一个急剧变革、高速发展的大时代与新时代。改革与发展、分化与重组、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与奋斗等时代重大命题始终如影随行地伴随着他们的生活与成长。这一切在他们眼中无从回避,笔下也就自然合逻辑地予以呈现。这一代青年终究有他们特有的成长之道、发展轨迹与心路历程,因此,他们笔下的大时代烙上这一代人的鲜明印记同样十分合逻辑与正常。在他们笔下,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一些切口不大的场景与事件、更多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人、更多是一些透过自己心灵与心理折射后的产物、更多是一些主观情绪与意志饱满的灌注、更多是在一种对表达个性的寻求与寻找……鲜活而灵动,虽不无些许稚嫩、不无些许表象,但又恰在这稚嫩与表象中透出青年那种特有的敏感、灵气与活力。

这一代青年作家的文学乃至文化浸润同样也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印记。一方面,在这个开放的大时代和地球村中,各种艺术新气息的流动与互动已成常态;另一方面,他们毕竟生长与生活在这块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浸润的土地上,龙的传人之宿命、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华文化的根脉或多或少地都会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传统文化的基因挥之不去亦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这一代青年作家的笔下,我们既能看到世界文学中的种种影响乃至最新最时尚的痕迹,亦能感受到像侯磊在《北京烟树》中所呈现的那三千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年的建都史以及蕴籍其中的多元历史文化、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

每个人都在设计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生命,和更开阔的世界相契相连。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作家们能够主动把自己放入生活,全然体验丰沛的情感、挣扎和磨难。他们在书写中蕴含着自身的人生经验、审美倾向和生命表达。在感受和理解中,探究深层原因,看到世界的模样,寻求生命的真谛。《青年文学》愿意与青年一起,让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审美的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最终影响这个时代。

作者简介:

张菁,《青年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