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无止境 “陕军”再出发
——“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2月9日,由中国家协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的“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陕西省委宣传部长景俊海、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惠莉、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京陕两地评论家、作家雷达、陈晓明、张陵、白烨、程光炜、张清华、高建群、叶广芩、莫伸、红柯等,以及来自首都和陕西的媒体记者共九十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廖奔的主持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讨论高潮。
此次“文学陕军再出发”学术研讨会是新时期文学三十五年来,陕西面向全国对当代和当下陕西小说创作与作家队伍进行集中研讨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知名评论家和作家畅所欲言,在总结了陕西文坛的地域特色与这三十五年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站在全国文学视野下剖析了文学陕军实现更高时代新突破的思路和措施,共商陕西文学事业发展大计。
厚重历史人文催生文学辉煌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浓厚的文学传统,诞生于此的诗经乐府传诵千古,汉赋唐诗树起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陕西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发源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深地滋养着这片文学的沃土。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的文学创作,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实力和成就卓著的创作群体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陕西作家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和他们创作的《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作品,为陕西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居于全国一流的雄厚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陕西的文学创作顺应时变,较早出现了为全国瞩目的第二代陕西作家群,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杨争光、叶广芩、莫伸、红柯、冯积岐、冷梦、吴克敬等一批作家构成了陕西作家的强大阵容,他们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杰出代表,乘势崛起,相继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生活,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时代影响,在中国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陕军”现象在这一空前的文学盛况中应运而生,形成了更为广泛与多元的文学形态,让陕西文学在持续辉煌的同时,适应了文学的最新时代发展规律。相继有一大批陕西作家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以及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红楼梦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中多次获奖。《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更是成为茅盾文学奖序列里的标志性作品。陕西作家紧扣时代脉搏,深刻反映民族历史和社会变革,自觉地把自己的艺术追求融入到改革开放的洪波大潮中,不断刷新着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传统的全新里程。
正象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讲话中所称赞的:“整整20年前,陕西以集团军的阵势,集中推出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长篇厚重之作,催生引发了当代长篇小说又一轮创作热潮,把长篇小说的艺术标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浓厚地域文化造就“文学陕军”特殊传统
陕西由三个地理板块构成的独特地理结构,在造就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经济形态同时,也造就了与之对应的三个风格迥异的文化板块,这三个文化板块又造就了陕西作家极具地域色彩和多样审美风格的创作风貌。在谈到陕西文化的地域特点时,张清华、孟繁华、白烨等人都认为,作家的风格是和故乡的地理风貌、人文环境相通的,是和故乡的山水土地赋予的性格相一致的。陕西作家都有一块自己坚守的领地:陈忠实从关中平原出发,路遥从陕北黄土高原出发,贾平凹从陕南商州出发,这些地方是他们作品的出发点,也是价值观、审美观的产床,所以,陈忠实坚实厚重,路遥开阔放达,贾平凹俊逸灵秀。陕西的作家普遍有着土地般的品格,这种文化传承也就变成了陕西作家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的有效孵化器。
贺绍俊、胡平认为,在中国文化多样的格局中,陕西文学乡土气息厚重,却又追求不断创新,这让“文学陕军”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面,都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支劲旅,而且在北京,乃至全国,随处都可见陕籍作家的身影。陕西作家在以描写农村生活见长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作品的题材范围,乡土和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不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现代乡土文学和社会历史小说的重镇,他们的未来值得我们有更多的期待。
李敬泽、陈晓明等人分析,陕西作家善于描写历史文化的变迁、人的情绪的变迁,历史与情绪色彩浓重,如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红柯的《西去的骑手》、程海的《热爱命运》等作品,他们的创作有着对时代诗性的感悟,充满了西部的浪漫和骑士的精神,充满了历史感。陕西作家尊崇先辈大师,却没有流派之说,他们在追随名家的同时,更注重以个人化的方式探索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出现了叶广芩、冷梦、周瑄璞、唐卡等人为代表的女性小说群体,以多维的文学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进一步丰富了陕西文学。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如“鸟之双翼,车子两轮”,张柠、梁鸿鹰等人谈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陕西就成立了“笔耕”文学研究组这样的文学评论团体,创办了《小说评论》杂志。以王愚、李星、刘建军、畅广元等为代表的陕西评论家,在传导信息,激活思想,推动陕西文学的发展方面,构成了陕西文学的智库和思想库,陕西文学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是创作和评论共同缔造的高度。
继承传统 创新发展
在回望光辉传统、肯定成就的同时,陕西文学如何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如何拿出更加积极的姿态,以新的高度承接和弘扬陕西的文学传统,参会专家、学者们相继发表了各自的观点。陕西作家代表贾平凹介绍说:“我对陕西文学的前景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人,现在更年轻的一拨,在国内已颇具影响,还有一批虽影响暂时有限,但以其写作能力而言,优秀之作的出现是完全可以期待的。这块土地是宜于文学的。正是基于这点,省作协在完成了大规模的全省文学普查之后,近几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开青创会、办读书班,不说轰轰烈烈,但扎扎实实,针对具体人、具体作品进行会诊式研讨。可以说,陕西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陕西文学新军是指日可待的。”
吴义勤、周明认为,60年过去了,陕西文学创作始终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几代作家群体深味其精髓,即便是在革命时期、虚假时代,其作品也曲折地散发出人性的光芒、折射出生命的价值,使得陕西的文学,特别是小说的探索在全国处于前列;而几代文学人执着、多维多向地探索现实主义,也造成了陕西文学队伍在汲取时代情绪、将观念融入世界潮流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时代在转型,在剧变,在以陕西审美语言、心理情绪表达的陕西文学大餐中,不仅仅需要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主粮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也希望在此写作传统的基础上出现更多口味的佳肴,来点缀、充实我们的精神餐桌。
在随后的发言中,程光炜、张陵等人讲到,对于陕西新一代作家的创作,目前尚不能急,更不可泼冷水,需要等待,因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和一部好作品的出现,几乎没有可以依赖的规律去循蹈,相信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开放,信息的流通,使得作家可以获得诸多思想启示和艺术形式的参照借鉴。新一代作家在教育的普及和作家文化素养的奠基方面,都比老一代作家雄厚得多了,艺术视野更开阔,起步会更高,思想力度会更具穿透性,优秀的作家的出现,只是一个时日长短的事。
阳光政策扶持文学连续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也是陕西新文学大发展的三十五年。一直被称为文化重镇的陕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将文化建设放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西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十分关心“文学陕军”的成长壮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扶持“文学陕军”。景俊海在致辞中讲到:“首先是高度重视文学创作方法和文学作品价值观导向的引导。在今年召开的第六届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的讲话围绕‘如何重建我们时代的文学信仰’这一课题,与作家坦诚交流。其次是斥重资搭建高端文学平台,创造条件,力推文学精品。其中包括‘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原创作品’出版活动的启动,省作协《延河》杂志和世界500强企业延长石油集团签订文化共建合作协议等,都全力保证了陕西作家与文学平台的健康发展。再次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文学创新,积极鼓励作家重点涉猎具有原创性的题材内容,同时实施青年作家阳光成长工程和名人名作出版工程,集中推出新人佳作和名人新作。”
蒋惠莉在座谈会答谢词中说:“为了再续‘文学陕军’的辉煌,陕西省作协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保证陕西文学事业后继有人和长盛不衰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倡导创新,大力推出具有原创意义的文学作品,积极实施文学精品战略,以优秀的原创作品为“走出去”打牢基础。二是创新机制,创新形式,不断推进‘文学陕军’人才队伍建设,建强军,打硬仗,出力作。三是接通评价体系,建立观念、思想激励机制,增强作家与时代的对流,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文学、认识陕西文学。”
专家献计献策 共识与争鸣并存
对于陕西作家注重乡村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创作主流,在科技时代该如何走的更远这一问题,著名评论家雷达、陈晓明直言自己的观点,即使中国完全变成了高科技社会,乡土文学的影子也不可能去掉,因为中国人的血液根系就是农民,农民和农村是我们的源系和基因。正是在城市化进程,使得乡土探源方面的文学课题显得更加迫切,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更多的开拓。结合世界新潮文学进行本土化叙写,这是陕西作家应该坚持探索的路子。
李建军、王巨才在发言中提到了对陕西文学批评的期待,陕西的文学批评在对陕西作家的研究和评论上,是做出过成绩的。但是,陕西第二代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太好了,太亲密了,常常好到了可以把文学放在一边的程度,亲密到了再拙劣的作品批评家都能看见“突破”、“超越”和“杰作”的程度。第二代作家,同代的批评家不便批评他们,晚一代的批评家则不敢批评他们。希望陕西的批评家尤其第三代批评家,能够切切实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即通过认真的、冷静的批评,揭示陕西作家的经验,剖析他们创作中的问题。这样的批评,才是有尊严的批评,才是有价值的批评,才能帮助陕西文学束短引长,才能赢得读者对它的更多尊敬和信任。
何西来、何向阳、阎纲等人建议,现在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陕西几代的评论家都有实力,强手很多,建议组织评论家们为陕西的作家每人出一本研究专著,陕西文学和陕西作家值得这样去做,做这样一件事太必要了。五年前我们就对陕西提过这一建议,现在应该是下大决心实施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