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作为中法两个文明大国,中华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在精神文化上的“建交”,早已长达好几个世纪。有书为证。中法交流最有影响力书籍评选日前揭晓———
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易经》《水浒》《西游记》《骆驼祥子》《鲁迅小说集》《酒国》《家》;
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茶花女》《悲惨世界》《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红与黑》《小王子》《基度山伯爵》《旧制度与大革命》。
细读这两份书单,中国人推崇的法国著作偏重19、20世纪的文学作品,法国书籍是清朝以后中国人心仪倾慕的对象,甚至有不少成为了中国人救国自强的启示录与教科书;而法国人心仪的中国书籍还停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当代作品仅3本,其中包括莫言的《酒国》,这也是其中唯一一本在世作家的书。
该评选的程序显示,两份书单出炉方式不同,前者全部是学者投票,问卷调查了“法国汉语教师协会”的207位会员,收到了200人的回复;后者偏大众口味,由40位专家和15.8万名网友共同完成。
心仪的天平如今倒向何方?这两份书单有无缺漏?中法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还有什么遗憾呢?
法国人对“唐餐”比对中国文化更熟悉
中法两国有两大共同之处,一是悠久的文化,二是诱人的美食。如果说,法国美食没能让大多数中国人大快朵颐,法国文学则滋润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相反,法国人却对“唐餐”比对中国文化更加熟悉,无处不在的中餐馆让法国人对“鱼香肉丝”、“扬州炒饭”、“红烧狮子头”如数家珍,但要让他们说出几个熟悉的中国作家或中国小说,大部分人却只会摇头,充其量只知道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至于读没读过则另说,尤其是年轻人。
1238比66,中法图书版权贸易现巨大逆差
这些年来,中法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在出版方面也是如此。可惜,有一个数字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图书版权贸易的巨大逆差。
据法国《图书周刊》的资料,2012年(去年的资料尚未统计完成),中国是法国最大的图书版权输出国,在法国输出的10798本图书的版权中,中国占了1238种,为11.5%,光中国大陆地区就引进了1103种。而法国同年才引进了66种中国图书的版权,比韩国还少,且与前几年相比呈下跌趋势。中国图书占法国引进版图书的份额在0.5%左右,差不多是排名最后的,这与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
经济的发达与文化的强大比没有必然的关系,弱国小国可以出世界名著和文学大师,只要作家的思想不被禁锢,视野不受限制。日本、韩国甚至土耳其的例子则告诉我们,语言也不是妨碍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然因素,关键是作品本身要站得住,要有世界目光和思想深度。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力度不可谓不大,许多现当代作家都被介绍到了法国,如苏童、毕飞宇、格非、残雪、贾平凹、王安忆、阎连科等,可惜,他们的作品都没有在法国产生应有的影响,法国人记住的还是中国的那些“老古董”。“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反映了这种现象,如果不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份名单会让中国的现当代作家更加尴尬。
其实法国的现当代作家在中国也同样。“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中,几乎全是古典名著,20世纪仅一本《小王子》。不过,这些书却在中国产生了真正的广泛影响,像《红与黑》、《茶花女》、《悲惨世界》等,人们几乎像熟悉本国的文学作品一样熟悉它们,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他们耳熟能详,作家们也从这些作品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和灵感,创作受到影响。
法国朋友不约而同说到“红宝书”
据说,“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是由15.8万个中国人选出来的,而“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是由207个法国教授选的,这就让人有些怀疑后者的代表性和科学性。为了检验其准确程度,笔者日前专门发信给法国的朋友,也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他们当中有作家、有中学教师、有记者,也有文化官员,结果却大同小异。笔者期望他们当中有人会提到《红楼梦》、《金瓶梅》、《围城》,尤其是《红楼梦》,因为有李治华相当出色的法译本,可惜无一人提到。
不过,他们倒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一本很特别的书:小红书或红宝书,也就是《毛主席语录》,那确实是影响了一代人的超级畅销书,不但是在法国,在全世界都如此。这让人又不由得想起,也许书的影响并一定跟书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有关。有时,时代造就“英雄”。比如说《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国内翻译出版了多年,一直默默无闻,一个偶然的因素,书突然就火了,影响大了,竟然跻身于“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法国书籍”。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不也是同样的情况么?(胡小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