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中国文化“走进”华盛顿 ——在“美国亚太裔传统月 新世界中国周”现场

//m.zimplifyit.com 2014年06月20日07:14 来源:光明日报 饶翔 (北京)
2014“美国亚太裔传统月新世界中国周”海报
美国观众着迷于中国的小风车
书法:兰沨

  2014年5月24日,美国华盛顿国会山前国家广场,游人如织的第三至第六街之间草地上,一夜“长”出了数百把黄 色油纸伞。黄伞为地景,构成英文“PEACE 和平”、“FRIEDSHIP 友好”与“LOVE 爱”的字阵。相邻的35组特制展架顶端,以1000多 张印于丝绸的中国民间剪纸悬挂相连,各展架中部则三向陈列着共200面摄影、绘画展品。四处草地,还间隔插满数千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小风车——这一切, 都为簇拥、烘托一个以国会山为背景,临时特许搭建的大型舞台。舞台主题条幅显示,这是“美国亚太裔传统月 新世界中国周”的闭幕式现场。

  活动从美国时间上午11时持续到下午3时。其间既有华人子弟登台表演“童子功”,也有华人少女身穿少数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为文化节助兴。台 上台下呼应互动,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不少美国观众第一次见到中国的小风车,风车随风作响,令他们爱不释手。来自马里兰的乔娜女士8年前从中国辽宁来到美 国,孩子今年3岁,今天专程带孩子来感受中国文化。活动结束后,所有的画作、风车以及油纸伞都发放给了现场观众。

  5月的华盛顿,春深意浓。2014“新世界中国周”,恰逢新中国与美国建交35周年。200多位中美小朋友,特意画了数百位闻此佳讯而高兴 的表情,主办方优选100张作品组成“祝愿和平友好——看见微笑”展览,记录中美两国人民的笑脸,构成了闭幕式上尤其动人的板块。孩子们的纯真加认真,为 热烈带来清新,为庄重注入生动,强化了“新世界中国周”现场的节日气氛。这一天,在美国的心脏地带,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中国的温暖与活力。

  这是中美两国官方支持、民间性的大型友好交流活动。在一周前——美国时间5月17日,“美国亚太裔传统月 新世界中国周”举行了盛大的开幕 式。这一天,从早上8点直到下午4点,大华府地区许多华人华侨、参加亚太传统月的其他十余个国家的亚裔友人,还有地位如中国天安门广场的美国国家广场上成 千上万的随机游客,在此饱览了一台精彩纷呈的中国文化展演:中国武术中心专为此次中美人文交流,集结了一支“武术冠军队”倾情献艺,他们的绝世功夫,赢得 现场观众声声喝彩;非遗吹艺表演艺术家陈丹和十余位中国非遗研习艺术家,分别刻剪纸、演口技、扎灯笼、画纸伞、做皮影、印年画或创作扇面工笔,冰山一角的 中国绝艺让观众大饱眼福。

让中国形象鲜活起来

  此项活动的总策划、总设计,清华大学教授邹文先生在活动现场表示,中国文化首次唱响“美国亚太裔传统月”,成为其中核心内容的初衷终于如愿 以偿。1993年由老布什总统倡立的“美国亚太裔传统月”,旨在感念亚太裔人对美国的贡献,在美国展现亚太裔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引起对亚太国家的关切。 后来,历任美国总统,尤其是现任总统奥巴马,都非常重视此一制度化的年度节庆盛会。奥巴马曾亲临筹备会议指示推动。但中国文化以往并未呈规模介入,在美国 首都华盛顿,中国文化的长时间缺席和静默,加强了人们的期待。以夏祥波、肖水根、吴大为、王耀辉、黄河、陈有明、李革、方国栋、张丽丽为代表的大华府地区 十余个华人组织的侨领们,一直酝酿着与国内合作,将中国文化推上亚太裔传统月的前台。连续7年在美国进行艺术传播课题研究的邹文,再次获得他们的合作委 聘。大家的共识是,保持民间文化交流的积极定位,充分凭借美国这一国家行为化的重要平台,突出“和平、友好”的理念,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心愿;主题首推非物 质文化遗产,让大家直观中国的绚丽;形式则优选绝艺、武术、摄影、民乐、少儿绘画,广采综合多样,让大家喜闻乐见,分享中国,领受吉祥。既要融入同期举行 的亚太裔十余个国家的互动,又要突出中国,补足首次参加的印象生疏。为达到预期的诉求,在时间安排上,不能昙花一现,而要保持一定展演时效,扩大呈现范 围。于是,中国周被充实为一个5天节目连连,跨及华盛顿、弗吉尼亚、马里兰的系列活动,一切只为让中国形象鲜活起来,让中国声音响亮起来,让大家感受中国 的友善和美丽。

持续表达祝愿

  早在2007年,大华府地区中国大专院校校友会联合会主席夏祥波,便在北京观摩考察了“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及国际巡展”的运 行。该项活动是当时北京奥组委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吸引了84个国家的艺术家踊跃参加,最后选出3套290件/组方案作品,巡回五大洲36个城市,举行了 42场广受好评的展出。其全程执行策划组织者正是时任组委会秘书长的邹文。体育世家出身、专攻体育文化研究的夏祥波敏感地认识到,艺术和体育结合,必将引 爆两大看点,最大限度地让美国人借以接近中国文化,了解海外华人。他与邹文一拍即合,首度合作,成功举办了奥运雕塑的华盛顿巡展,并接待了北京奥组委开闭 幕式部长王宁一行的美国考察。次年至2010年,夏祥波与大专联的各位领袖,又完成“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八城雕塑赠建活动”——由邹文联动4位中国著名 雕塑家、4位美国著名雕塑家,分别向对方国互赠一件大型景观雕塑,并永久落成在北京、上海、长春、广州、华盛顿、新泽西、堪萨斯和亚特兰大。其中,大华盛 顿地区的一件,是中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和平树”,立于马里兰大学美丽的校园之中。邹文因生动开展中美建交30年的特殊纪念,受到前总统卡特及夫人 的接见。30年前,正是时任总统卡特签署了中美建交的最后文件。

  文化价值被彰显的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华人社区联盟主席肖水根的肯定。他在华盛顿连续多年主导中国文化节,美名传扬,影响颇广。2011年, 肖水根在北京与邹文达成共识,决定自2012年起,将品牌化的中国文化节转型为年度主题运行,即按不同省区、行业、文化品类,设为每年文化节的冠名主题, 从泛泛传播升级为深度传播。2012年的“中国文化节贵州主题周”成功开启了这一转型。邹文以1000面分别印有一个美丽词汇的丝绸,在国会山前“打开” 一把中国巨扇,然后让一千名观众分别“各执一词”——鼓励他们寻求与其他人获得的词,组成有意义的短句。这项名为“千言万语”祝福中美的行为艺术,令人耳 目一新。2013年,中国文化节设为“安徽主题周”,这次,邹文与其合作者呈现的是20套中美典型服饰,共680件服饰被数十根特制立架悬挂在庄严的美国 国家广场,亦庄亦谐地形成“晾衣服、晒文化”的地景艺术。作品的寓意是,每一款衣服,都可穿在不同国家人的身上,但现代人还是偏爱合身的衣装。大同小异的 世界,需要求同存异。为配合“安徽主题周”,邹文带领20多位艺术家专程拍摄而来的安徽风情摄影作品展,在国会山前也引得数以千计观众流连忘返。

  今年,活动主办方将每年定于10月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提前并入5月的“亚太裔传统月”,是为了汇聚能量、整合资源,让中国文化首次唱响美国亚太裔传统月,把“新世界中国周”办成中美建交35周年全美最大的庆典活动,掀起中国文化在美传播的又一轮高潮。

  “新世界中国周”活动总指挥夏祥波、肖水根等侨领高兴地说,艺术的确不失为文化传播的有效手段。自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大华盛顿地区的 人们普遍感到,外界对中国的了解需求愈加趋旺,中国的出镜率越来越高。由于华侨结构的优化,各类高素质华人的汇聚,使美国首都对中国文化介入的开放度和欢 迎度,以及中国文化自身的美誉度,都在显著提高。这与上述活动积极且连续的开展是分不开的。夏祥波更进一步指出,连续7年特聘邹文合作推进的各项活动,其 实只有一个主旨,就是祝愿“和平、友好”。这个一以贯之的精神,正在生动表达广大华人的中国梦。

华人同心

  大华府地区大约有20万华人华侨,他们是5000万海外华人华侨中的一部分。不变的文化认同感和祖地归属感,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民族特质。上 述连续开展的活动,主要得益于此。由于此类活动基本属于民间发起和公益文化行为,资金成了最大障碍和难题。但每一次,负责在国内解决基本经费的邹文,总能 柳暗花明地将活动的恩主们带到现场。因为,出资者本来都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2014年“亚太裔传统月 新世界中国周”的主要资助者,是总部在香港的新世界集团。作为一家上市地产企业,新世界并不唯利是图,他们把文 化和经济,当成了企业上升的两翼,长期在地产开发中大比例投注文化,无微不至地提升产品品质,致力于让业主们分享企业理念的光荣,与社会一同进步。他们在 遍及海内外尤其是中国内地的社区项目中,不计盈亏,大量注资于文化改造和艺术配置,以重视文化品质的形象被同行交口称誉。邹文与组委会秘书长顾静教授忐忑 地询问他们需要哪些资助回报,对方却根本没有提出任何一项广告植入、产品营销、利润转化等方面的要求。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OK!组织儿童绘画比赛并出版 画册,OK!为广场搭建舞台、帐篷,布置数以千计的景观构件买单,OK!赞助10余位艺术家机票食宿,OK!一切都无关商业,新世界慷慨提供了除武术团队 经费以外的全部议定开支。原来,新世界的决策者们,要的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传播。

  所有参与的华人华侨,分享同一个新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国周组委会的12个成员组织,全都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工作。组委会在网上招聘志愿者, 短短几天就有300多人报名。他们大多是华盛顿地区的中国留学生,平时功课极忙,然而,一旦吹响中国文化的“集结号”,他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五千年的 中国文化,团结凝聚着华夏儿女。

美丽的分享

  在2012年的“中国文化节贵州主题周”上,1000件各有唯一收藏编号的美词,活动结束后全部被观众带走;2013年“中国文化节安徽主 题周”,再次向观众分发了全部摄影作品。邹文把这种艺术行为解释为后效传播,是观众扩散互动的一种体现,希望更多人感受中国文化,分享中国之美。尽管只是 露天、临时展陈,他们也非常讲求艺术性,力求创意新颖,易装易撤,色彩形态富有视觉冲击力,确保展品不失业内高水平和文化内涵。安徽景观艺术家程连昆将自 己的奥运优秀作品展出后,捐献给了华盛顿市政府;为充实2014年的“亚太裔传统月 新世界中国周”内容,留美艺术策展人张小雨提出了一个让更年轻的一代 关注中美和平友好的配套策划——征集孩子们的绘画,让他们将中美建交35周年的消息告诉任何一个人,并记录下他们的微笑。结果,200多位大洋两岸的孩 子,成了本次中国周的最早消息源,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把佳音告诉周边人,至少影响了5倍以上的受众。前迪斯尼高级美术师、动画大片《花木兰》《人猿泰 山》《金银岛》《星际宝贝》等的绘画主笔范新林,华裔知名画家王守鹏、李伶等,纷纷亲自投入此次儿童绘画比赛的辅导。孩子们的认真往往带动全家的认真,有 的家长驱车百公里求名师指导;有的孩子要把消息告诉所有好朋友,于是不得不在一张画里画上十多张笑脸;有的孩子投一张画,却画了几十种构思。范新林认为, 这批儿童绘画,不仅具有思想信息,而且也不失艺术水平。

  为了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魅力,一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荣宝斋、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研究员组成的演示团 队,出现在“新世界中国周”上,他们多是非遗研习专家,不同于非遗的单项技艺传承,专家们更能宏观萃取,将风筝、灯笼、年画、皮影、折扇、纸伞、剪纸、刺 绣的绝艺做精要呈现。顾静告诉我,为了强化和扩展传播效应,新世界中国地产公司从全国各地招募业主代表,组成了一支20多人的观摩团,在现场见证中国周盛 况,然后回到20多个社区报告。“自媒体条件下,观摩团成员和成千上万观众的手机,可望将‘新世界中国周’,变成一场可分享的视觉盛宴。”顾静说。

  5月25日晚上,在开幕式现场亮相的“武术冠军队”又去往马里兰大学校园表演,我们一行人也驱车前往观摩演出。在美丽的马里兰大学校园里, 我们却迷路了,找不到演出的剧场。此时,邹文灵机一动,向过路的学生询问:“Chinese Kongfu?”(中国功夫),学生们立刻领会,并为我们指 明了正确的位置。我们进场时发现,马里兰大学的剧场内已座无虚席。少顷,武术表演开始了,剧场内不时响起掌声。“抢亲”“醉猴”等武术情景剧表演更是让坐 在我旁边的外国小哥俩儿乐开了花,把手掌都拍烂了。中国武术中心领队邵世伟说,武术积淀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力量的精华,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中国武术再次受到热烈欢迎,证明自身肩负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神圣使命。

中国文化如何走进美国

  邹文是国内较早从事艺术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与纯学院派的研究路数不同,他不断以艺术传播实践充实着自身的学术研究,又使其艺术传播实践具有了充分的理论自觉。

  从华盛顿去马里兰的途中,我们聊了一路。邹文对我们津津有味地谈起他此次“新世界中国周”的创意。我问他:“创意是怎么来的?”他回答: “之所以用油纸伞搭建舞台,是因为油纸伞是比较早为人类提供保护功能的工具,现在它濒危了,它本身也需要保护。伞会让人想起‘保护’的概念,用这个概念, 来组成和平、友好和爱。在国外弘扬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保护,而且很有效。350把伞,用支架铺满华盛顿国家广场,搭了一个大舞台。之所以搭起舞台,也是鼓 励当地华人,为他们搭建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空间。他们很在意我搭起舞台这件事,认为提供舞台就是巨大的支持,他们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古筝、琵琶、舞蹈……连 续演出。”

  “当地政府是否支持你们的活动?”我又问道。“我接手中国文化节后,每次活动都在国会山前举行。这个地点能连续使用,说明得到美国政府的认 可,因为只要有一次不成功,以后可能就不会得到批准了。当地政府也觉得在此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每次活动结束,我们都会把地点清扫干净,不破坏环 境。每次活动都会签很多法律文件,比如当地政府规定搭建舞台的钉子不能超过18英寸,我们打桩用的钉子都是16英寸、17英寸的,绝对尊重他们的规定。并 且在一个小时内就能恢复原有环境,故而能得到他们的好感和支持。”邹文回答。

  “在国外举办这样大型的活动,是如何做宣传的?会不会担心没有观众?”“我们不缺观众,也不动员观众。自然流动的观众就是现成的。这种自信 来自于我在王府井街头多次办雕塑展的经验。在繁华地区会自动赢得现成观众。现成观众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传播体中非常优质的受众群体。流动观 众一般都年轻、时尚,对事物有新鲜感,扩散面很广,因为他们不是当地居民,会到处走,便有扩散和再生信息的可能。他们几乎都有手机,手机就成了传播的导 体。流动观众是个特别好的载体,我以前就写过一篇文章,说中国文化传播要重视街头宣传。观众在这种活动设计中,参与的是公共艺术行为。在我举办中国文化周 的第二年,有一个观众跟我说,你只要在这里把活动搞下去,我就每次都会来。”

  “我在这里看着活动成功举办,内心特别高兴。那么多艺术家在为我的活动而演出,其中有很多甘甜,能切实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的价值。中国 有十几亿人,每个人都可以能动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没有益可能是个价值判断问题。我自己判断是好的,经过实践效果确实是好的,我自己就会勉力去做。只要 把事情做成,能跟我的付出画等号,我就有乐趣,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

  (作者为本版编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