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星期六,强台风“威马逊”登陆广西,首府南宁一时狂风肆虐、暴雨倾盆。尽管如此,当天仍有50多位市民冒雨赶到广西图书馆,参加每周例行的八桂讲坛。
“八桂讲坛满足了群众对知识的渴求,创办8年来不仅热度不减,还培养出一批忠实‘粉丝’。”广西图书馆副馆长曾红辉说。
讲坛为好学者提供了终生课堂
“家庭是港湾,但港湾就一定宁静吗?宁静是要靠经营的。”19日上午9时30分,八桂讲坛在广西图书馆报告厅准时开讲,主讲嘉宾张小嬿女士与在座者分享家庭和谐幸福之道。
受台风天气影响,来听课的市民虽然不如平日多,但这并没有影响主讲人的热情。宽敞明亮的报告厅已然成为暴风雨中宁静的港湾。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一些意犹未尽的市民干脆走上讲台,请张老师为自己的家庭难题“把脉开方”,拿到“解药”后才满足地离去。
坐在第一排的谢永泰是讲坛的忠实“粉丝”,除了生病等特殊情况,年近70的他场场必到。“对我而言,八桂讲坛是一所学校,我就是学校里永不毕业的学生。”
对八桂讲坛不离不弃的,还有兰芳,讲坛陪伴她走过了8年时光。在兰芳看来,人生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充电”,讲坛正是为好学者提供了“终生课堂”。
2006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图书馆讲座热。广西图书馆顺势创办了纯公益性质的八桂讲坛,市民听讲座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彧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八桂讲坛已举办了450余场讲座,通常上座率都保持在80%以上,有时甚至爆满,“听众总数达到了10万多人次,讲坛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紧跟社会热点,关注市民需求
“‘三月三’的红蛋是传情的食物,它一路跟着壮家妹子赶歌圩,传递的不只有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今年3月,在“图说三月三”讲座上,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桐为市民讲解壮家风情,现场反响热烈。
“‘三月三’是广西的重要节日。”李彧介绍,“在节日来临之际举办相关内容讲座,吸引更多市民关注,文化传播效果就很好。”
八桂讲坛在选题上很有讲究,契合社会热点是讲座的重要参数。十八大召开后,请自治区党校教授陈学璞解读十八大报告要点;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邀请作家陈纸讲述阅读人生与文学创作……
同时,讲坛不忘彰显本土独特的多民族文化。“神秘的族群:黑衣壮”“侗族大歌的前世今生”等系列讲座成功举办。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解,市民能更深入地了解八桂大地诞生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益处多多。
除了这些专业性强的选题,生活服务类讲座也很受市民青睐。这类讲座聚焦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难题,有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心灵鸡汤”,有的交流养生保健的“锦囊妙计”。工作人员表示,服务类讲座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基本无门槛,因此也辐射到更多人群。
区外专家难请,影响力有限
八桂讲坛“开坛”至今,作家王蒙、军事评论员彭光谦、书画家黄格胜等430多位嘉宾登台讲课,内容覆盖了经济、军事、艺术等领域。
负责邀请专家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曾志文介绍,一般而言,若是区内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会上门邀请,大多数受邀者会欣然应许,这类讲座的举办相对省力省心。但邀请区外知名嘉宾却不容易。除了依靠工作人员自身的人脉关系外,多数时候需要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兄弟图书馆”代为联络邀请。曾志文表示,或是因为路途遥远,或是实在太忙,或是对公益讲座提不起兴趣,一些专家学者拒绝了邀请。
不仅专家难请,如何扩大宣传面、让更多群众及时了解讲座信息也让广西图书馆头疼。据了解,讲坛的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对广西图书馆的拨款,一年大约10万元,绝大多数用于支付嘉宾报酬和会场布置,只有小部分用于讲座宣传,宣传覆盖面有限。
为了扩大影响,八桂讲坛如今也在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已正式与15家高校、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讲座,力求实现资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