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与步履
庆祝中国作家协会成立六十五周年
为了我国民族文学的发展
□次仁罗布
当我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参加西藏作协的文学研讨会或文学沙龙时,听别人介绍前辈某某作家是中国作协会员的时候,心里都对他们莫名地生出钦佩和羡慕之情。那时中国作协会员对于我来讲,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是一种奢望。
2009年的金秋时节,中国作家协会为了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从全国各地召集了55个少数民族学员,让55朵花盛开在北京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员,在幽静而舒适的学院里,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给予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时任鲁院院长的张健书记,对于学员的饭菜和生活习惯极其关注,多次抽出时间到鲁院来查看情况,还找学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种亲人般的关心,使我们深受感动,有了归家的感觉,鲁院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自己的家。那次学习时间虽然只有短暂的4个月,但我们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中国作家协会对于少数民族作家的特殊关照。我们穿着民族盛装到人民大会堂观看了《复兴之路》,到中央电视台参加了“民族团结文艺演出”的录制,我们的身影出现在了60周年国庆庆典的彩排观礼台上;珞巴族亚依的长袖藏族舞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60周年国庆文艺演出的压轴戏,喝彩的掌声经久不息。55个少数民族学员,虽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但是在鲁院不大的校园里,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奏出了一首和谐、团结、幸福的乐章。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精心为少数民族作家准备讲演稿,《关系的魅力》让我们的心头久久荡起涟漪;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建功讲授《当前文学面临的几个问题》,在我们的心里点亮了一盏灯,看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作家对当代社会的认识能力与认识视野》,让我们近距离地认识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建明;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李敬泽,披着漂亮的围巾,洋洋洒洒地在我们的心头烙上了《小说——现象与问题》。在那张不大的讲桌后面,先后出现了胡平、雷达、阎晶明、吴义勤、韩作荣、白描、施战军、李建军、孟繁华、刘庆邦、彭学明、李洱等知名评论家和作家,他们将文学的种子播撒进55颗心田里,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辛勤浇灌着,让文学的种子从我们的心里破土而出,与不同的文化交融碰撞,产生出异样潜质的文学作品。
中国作协组织的“鲁十二”班,成为了一个标志、一张名片。因为这个班的存在,时任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同志莅临鲁迅文学院,与55个少数民族学员进行座谈,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谆谆教导激励着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隔两年多后,刘云山同志又把“鲁十二”的学员召集到北京,参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的座谈会,并抽出时间听取了学员们离开鲁院后的生活创作情况。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心里温暖,让我们创作的动力更加强劲。
鲁院有个传统,为了让学员提高创作和理论水平,会给几个学员配一名导师,而且请来的都是国内最顶尖的评论家、作家。是机缘,也是我的幸运,写有我名字的纸条,抓阄时被时任《民族文学》主编的叶梅老师抓到,我于是成为了她的学生。之前,我参加2007年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时初识叶梅老师,但交谈不多。《民族文学》是最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刊物,能成为她的学员我很庆幸。在鲁院学习的那段时间里,《民族文学》有改稿会或编辑部的活动,叶梅老师都会把我们找过去。会议结束后,叶梅老师会详细询问每个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鼓励和督促我们进行文学创作,对所交作品会认真点评,指出不足。有时她抽空到鲁院来了解少数民族学员的情况,会对需要帮助的学员给予最大的帮助。这种贴心的照顾和创作上的巨大扶持,使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崭露头角,后来,仡佬族作家肖勤和布朗族作家陶玉明获得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在北京时我还亲历了《民族文学》藏语、蒙语、维吾尔语3个版本的创刊,有幸参加了刊物的新闻发布会。这3个语种的刊物出版发行,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促进母语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是由于中国作协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巨大投入和扶持,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者,通过在鲁院的学习,我对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创作上也取得了一点小成绩,于2010年6月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实现了自己曾经认为是遥不可及的梦——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也确信,有很多人像我当年艳羡前辈作家一样羡慕我,但我更相信这将会成为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们努力创作,用优秀的作品为自己打开这扇梦想的大门。如今,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待挖掘开发的富矿,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关心和扶持下,会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家,将深藏的文学富矿开采,为我国文学增添别样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