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82岁诺奖得主奈保尔:书写现在是我观察世界的方式

//m.zimplifyit.com 2014年08月13日17:07 来源:贵阳日报

  “全世界有100多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都进入中国。有的获奖者是因为诺奖而为人熟知; 还有极少数作家,他们得奖,更像是给了诺奖荣誉。奈保尔正是这样一名作家。”听到中国作家止庵这样的赞美,82岁的英国作家奈保尔仅是淡然一笑。11日,诺贝尔文学奖及英国布克奖得主维·苏·奈保尔偕妻子纳迪娜现身上海,为他的名作《大河湾》进行中文版首发。

  不管在何处,奈保尔都算得上文学界的一个异数。他的文字简洁而直接,常常显得有些冷漠无情;他的个性非常复杂,不管对于自己的祖籍印度、出生地特立尼达还是居住地英国,他都没有文化认同感甚至充满批判。奈保尔的第一段婚姻生活,也因为出轨、虐待、妻子逝世等八卦受到公众关注。奈保尔对此毫不避讳,以至于一些媒体这样描写他:“除了文学写作,奈保尔就是一个魔鬼。”

  即便如此,奈保尔的文学成就依然令世界叹服。1932年出生在中美洲特立尼达的奈保尔,因为充满对出生地的厌恶,在1950年考取英国牛津大学后离开出生地,大学毕业后从事写作至今。1971年,他获得刚刚设立三年的英国布克奖,1989年又接受了英女王授予的爵位,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小说和游记居多,包括名作《大河湾》、《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旅游文学“印度三部曲”等,作品充满了不同文明的冲撞、对流离失所的不安。此次首发中文版的小说《大河湾》是奈保尔的巅峰代表作,是奈保尔继《自由国度》之后的第二部非洲题材小说。《大河湾》以后殖民时代动乱的非洲国家为背景,用一个在非洲谋生的印度裔杂货店主的口吻、用平静的语调,说出人们不想看到、不愿承认、更不敢说出的真实——殖民地独立之后,非洲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远远超过殖民地期间。

  奈保尔妻子是出生在非洲的巴基斯坦女记者,她在首发式现场回忆道,有一年他们去乌干达,很多政治家、知识分子对奈保尔说,他多年前作品的内容,都一一在后来的非洲发展中变成了现实。“他们说,请看看我们,写我们的生活,我们等待你对非洲的预言。”纳迪娜说,“奈保尔回答:我不是预言家,我只是个观察者。”事实上,对事实的极端推崇正是奈保尔一贯的处世原则。“在这个世界上,像 《大河湾》里雷蒙德这样的人大量存在,他的文章就像政府告示和报纸摘抄的拼凑,他们写的东西都是垃圾。”奈保尔说,“一个作家的看法以什么为基础?他了解哪些别的世界?要是他只了解这个世界,又怎么去写这个世界?”止庵向奈保尔发问:“《大河湾》之后,非洲世界的未来是什么样?”奈保尔说:“我只能专心写作,书写现在,也是在书写未来。这就是我观察世界的方式。”

  虽然奈保尔很早就在西方文学界出名,但此次来沪参加上海书展却是他第一次来中国。被问及对中国有什么期待和兴趣,奈保尔说:“我对这个国家所知甚少,除了喜欢喝中国绿茶,我不能预料将要发生的事情,只能在旅行中去观察。我不会期待,不然我就看不见事实。”不少现场读者希望奈保尔能创作一部中国题材的作品,这位文学巨匠的回答直截了当:“我不会写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国家,以我现有的对中国的认知和经历,还远远不够。”

  整场首发式,奈保尔说话的时间很少,很多问题常常用“不知道”“不好说”来回答。例如,获奖对多数诺奖得主来说是种困扰,而奈保尔的回应则很简单:“不,我能处理好”。甚至很多问题都由奈保尔的妻子纳迪娜代答。“奈保尔常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人生苦短,他希望有三个一生就好了,一个用来学习,一个用来享受,一个则用来表达。”纳迪娜说。

  据悉,奈保尔对久负盛名的“人间天堂”杭州也颇为神往。他将在杭州观光,并与著名作家麦家展开一场文学对话。

  李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