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被誉为“当代普鲁斯特”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成为第15位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颁奖词称他的作品是一门回忆的艺术,唤起 了一段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揭示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的社会状况。他同时也是第一位先后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评委会评价他的 作品再现了二战中的巴黎城,将动荡岁月中普通人的命运进行了悲情演绎。他作品的结构总是以巴黎城的大街小巷为坐标,并试图在其间发掘关于回忆和身份的主 题。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生于法国。父亲阿尔贝尔·莫迪亚诺是意大利犹太人后裔,母亲路易莎·库碧金是比利时表演艺术家。他出生 于二战胜利之年,他的作品与这场浩劫也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母和当时的法国作家莫里斯·萨克斯有过来往,这位亲德作家在1945年被德国人击毙。因为父母 总不在身边,莫迪亚诺与比他年幼两岁的弟弟鲁迪亲密无间。不幸的是,年仅10岁的鲁迪在1957年因患白血病在一星期内夭折,这一噩耗为帕特里克·莫迪亚 诺的童年画上了句号。出于对弟弟的深深眷恋,他1967年至1982年之间的早期作品,全都是献给弟弟的祭礼。同时,对于弟弟的回忆,使他养成了追忆往 事、重拾旧梦的习惯。
少年时代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因不堪忍受寄宿学校的军事化管理,成了出逃的“惯犯”;因为居住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他患上疥疮;1961年,父亲 和一个比母亲小20岁的金发女郎有了外遇,父母离异;第二年,父亲再婚。幸运的是,从他15岁开始,母亲的朋友、著名作家雷蒙·格诺担负起了教育他的责 任。由于生母穷困潦倒,他不得不忍受继母的冷漠,去和生父讨钱;从1963年开始,为了维持生计,他从私人收藏或图书馆偷书卖给书店老板,甚至伪造作者签 名赚钱。1965年,为接济母亲,他再次去向父亲要钱,遭到了继母的谩骂,父亲不仅不帮他说话,还叫警察来抓这个“小流氓”,父子一度断绝关系。同年,为 了缓期服兵役,他注册了索邦大学文学系,但从不去上课,整日混迹于巴黎拉丁区的咖啡馆里,与吸毒颓废的嬉皮士为伍。1966年,生父和他取得联系,劝说他 提前应征入伍,引起他的反感,两人互通的信件中不乏尖酸刻薄之词。
与雷蒙·格诺的交往对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来说至关重要,他被格诺引入文学殿堂,时常出席伽里玛出版社的酒会,1967年伽里玛出版社出版了莫迪亚诺的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从此,莫迪亚诺开始专职写作生涯。
首部作品出版后,莫迪亚诺以Vogue杂志记者身份从事写作。1972年第三部小说《环城大道》获得了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莫迪亚诺以新寓言派实力作家的身份在文坛拥有了一席之地。
1973年,他与法国著名导演路易·马勒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影片描述一个法国青年在二战期间要参加法国抵抗组织的游击队, 但由于言语不和而阴差阳错地加入了监禁他父亲的法奸组织保安队。该影片在1974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公众舆论认为男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不能得到辩 护,是对英雄主义的亵渎。莫迪亚诺成了口诛笔伐的对象。但他并未因此消沉,1978年,小说《暗店街》为他赢得了龚古尔文学奖。
莫迪亚诺在40多年里创作了30多部小说,贯穿其间的主题无非是“已故亡灵的永生”和“失而复得的希望”。出发点主要是两个主题:一是对自身和 身边人们的身份的探求,二是对社会纷乱和动荡的不解。在他的作品里,作者或是叙述者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为眼前每件发生的事情寻求意义,不放过任何蛛丝 马迹,将身份认证进行到底。莫迪亚诺甚至成为记忆的考古学家,珍视任何微不足道的资料,采集自身、亲朋好友和陌生人的信息并加以整理,以侦探和史家的笔法 来剖析。此外,二战时法国被德国占领期间的社会状况也是他不断表现的主题,父母的人生经历启发他深入思考那一特殊时期的特别事件和特色人物,父母的意识形 态的双重性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同时,父亲和父爱也是莫迪亚诺小说的中心话题,许多附属的主题(缺席、背叛和继承等)都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而展开。这一话题也成为他半自传作品的 背景,如《家谱》。在许多方面,生父对他而言就是一个谜,而写作让他自由发挥,在塑造父亲形象时添油加醋。他对父亲年轻时的经历所知甚少,只知他从事走私 交易;在二战期间,他父亲使用虚假身份生活,被捕后得到高层人物帮助获释。有人推测,他父亲是法国盖世太保组织的成员。从17岁开始,莫迪亚诺再也没见过 生父,直到父亲去世,而且至今不知父亲埋葬在何处。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还为20多首歌曲作词,其中几首在法国家喻户晓,还有歌手以他作品中典型的巴黎广场咖啡馆为创作题材,创作了名为《莫迪亚诺 之吻》的歌曲。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在法国的影响力。《星形广场》一出版,就获得了两个颁发给年轻作家的奖项:罗瑞·倪米尔奖和费内翁奖。该小说主人公拉法埃 尔是个法国犹太青年,在二战开始后出生,对战争和酷刑有着狂热的癖好,他叙述自己的经历,亦真亦幻:作为仇视犹太人的法国盖世太保成员,他在日内瓦与法国 贵族家族成员们以及作家莫里斯·萨克斯交往,与作为以色列企业大亨的父亲重逢;在读高等师范预科时,受到支持贝当政府的文学教授的影响,后来又逃亡到维也 纳,最后去以色列劳改营接受再教育……但这一切离奇经历似乎只是主人公的杜撰,因为小说最后一幕是他坐在沙发上,接受貌似弗洛伊德的心理医生的治疗。
《暗店街》问世时,恰逢莫迪亚诺受法国总统密特朗之邀,与几位文坛领军人物共同出席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密特朗十分赞赏这部作品,称该书的出版为 文坛盛事。主人公居伊·罗兰是个侦探,15年前一次神秘的意外事件令他失忆。他于1965年孤身一人出发,开始了寻找自己真实身份的旅行。他追溯自己的记 忆到二战时期,得知自己原名,并且知道自己曾是希腊裔犹太人,隐姓埋名潜伏在巴黎,为多米尼加共和国做事。他身边形形色色的朋友在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 时纷纷逃离,他和女友企图逃到瑞士,帮他们偷渡的人将他们遗弃在山间……居伊·罗兰本想造访的一位关键人物也于他到访前遇难。最后惟一的线索就是他曾经有 几个儿子,30年代住在罗马城犹太人聚居的暗店街2号……
2007年出版的《青春咖啡馆》也是一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小说的几位叙述者分别是高等矿业学院的大学生、侦探、女主人公和她的情人。离家出走 的幽灵般的女人在巴黎游荡,留下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回忆……作家居伊·德波尔评述这部作品:“在真实生活的半路上,我们被灰暗的忧伤所笼罩,《青春咖啡馆》 这部作品中的许多尖酸刻薄的词语,恰恰贴切地表达了这种情绪。”
英国媒体并不看好莫迪亚诺的作品,认为他除了在法国有点名气之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什么影响力。也有人认为他过于自大,作品中的表达总是含 含糊糊,不够明朗,而且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总是会颁发给像他这样喜欢介入政治运动的作家。10月初,69岁的莫迪亚诺刚刚出版了一部名为《以防你迷失在街 区》的作品,随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曾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他的作品中有侦探小说的元素,但却从未写出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呢?莫迪亚诺回答,由于童年的 经历,他对神秘失踪、身份探寻、失忆和回忆的主题很感兴趣,但他的小说不是侦探小说,不具有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风格,没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没有说教目 的,只是把记忆的碎片和残缺的梦境用想象的黏胶来粘合。他说:“深层的问题不在于回忆,而在于忘记!”